1960年新年過後的一天,紛紛揚揚的雪花,把整個北京城打扮得銀裝素裹。
這天,周保中按照周恩來的囑托,像往日一樣吃罷早餐,又走進了書房,開始奮筆疾書,繼續撰寫抗日聯軍史。
一年多來,周保中以無限的深情,夜以繼日地回憶着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鬥争,波瀾壯闊的畫面,英雄的戰友們那些悲壯感人的故事,不時地使他心潮起伏,文思泉湧,也使他常常淚盈雙眼。犧牲的戰友和驚天動地的悲壯事迹太多了,14年的與日軍浴血奮戰,光榮犧牲的抗聯軍長就有十幾位,他們是:第1軍創始人、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第2軍創始人王德泰、童長榮,北滿省委書記、第一路軍副總指揮魏拯民,第3軍創始人、北滿反日聯合軍總司令趙尚志,第4軍軍長李延平、王光宇,第6軍軍長夏雲傑,第7軍軍長陳榮久和李學福,第10軍軍長汪雅臣,第11軍軍長祁緻中……這些将軍的名字和犧牲時的壯烈情景一齊湧上周保中的心頭,他的眼前也常常出現楊靖宇的頭顱,李兆麟的血衣,趙一曼的遺書,趙尚志、陳翰章、柴世榮的身影。特别是楊靖宇那高昂不屈的頭顱,腸胃裡的枯草、樹皮、棉花,更讓周保中熱淚雙流……
1948年,東北解放戰争迅速發展,長春被解放軍重重圍困,即将被解放。時任長春共産黨地下工作組(簡稱地工組)負責人的李國權接到中共中央東北局社會聯絡部上司的訓示:要把市内重要機關、企業工廠、學校、醫院保護好,防止敵人撤退時破壞,這是目前的主要工作。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好重要文物、檔案資料。在研究保護對象時,地工組的同志們把尋找東北抗聯将領楊靖宇、陳翰章的遺首提到了工作日程上。經過物色,李國權選中了追求進步、忠誠可靠的青年劉亞光。之是以挑選劉亞光來完成這項任務,是因為李國權從國民黨新1軍的一個醫官口中得知,當年楊靖宇将軍犧牲後,日本關東軍把楊靖宇的頭顱割下來後儲存到長春醫學院。日本投降後,長春醫學院接收了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醫務課的全部器械、藥品和标本。1948年夏天,國民黨軍騎兵第2旅進駐長春醫學院,該旅衛生隊就駐在長春醫學院附近。如打入該旅衛生隊,就有可能進入醫學院尋找兩位将軍的頭顱。而劉亞光是當時長春醫學院的醫生,就這樣,劉亞光在地工組的幫助下,打入到國民黨軍騎兵第2旅衛生隊任軍醫。
自打入後,劉亞光利用到醫學院給駐軍看病的機會,多次尋找頭顱未果。一次,劉亞光在夜間出診後,潛入解剖學教室,利用微弱的手電筒光線,發現靠牆有一大型櫥櫃,内裝各種内髒标本。他逐一進行觀察,發現有兩個大型标本瓶,瓶内裝有兩個頭顱,用福爾馬林浸泡閉封。經仔細觀察,他發現每個瓶外貼有紙條,一寫楊靖宇,一寫陳翰章。劉亞光不禁喜悅異常,對烈士的尊敬心情油然而生,随即回隊。次日,劉亞光動員了數名國民黨軍士兵,用了三輛軍用推車,以到醫學院拾取醫療器械和标本瓶為名,将兩将軍的頭顱混入車中帶出。當日午夜,劉亞光将兩将軍頭顱轉移給地工組;四天後,由中共中央東北局社會聯絡部處長李廣德和數名同志取走,被轉移到松江軍區前線指揮部政治部。前線指揮部派出6名戰士在政治部宣傳幹事張羽的帶領下,用白布包裹好兩個标本瓶,乘車轉送至松江軍區政治部。1948年12月,松江省主席馮仲雲訓示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恭迎楊靖宇、陳翰章兩位将軍的遺首。
1958年,經黨中央準許,在吉林省通化市建立了莊嚴肅穆的"靖宇陵園",朱德為陵園親筆題詞:"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永垂不朽"。是年2月23日,黨、政、軍、群代表9000人在陵園參加了隆重的公祭儀式。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北韓上司人金日成、崔庸健送了花圈。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楊靖宇将軍蒙難地﹣﹣吉林濠江縣改名靖宇縣。1984年,中央軍委公布了中共中央正式認可的我黨、我軍曆史上最著名的33位軍事家,楊靖宇名列其中。
與楊靖宇齊名的、東北抗日聯軍其他著名将領的後來命運如何呢?周保中。解放戰争時期,周保中先後擔任了吉林省政府主席、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吉林軍區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保中任雲南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政法委員會主席兼民政部部長。1954年,周保中積勞成疾,周恩來親自派飛機将他接到北京治療。養病期間,周保中先後被選為第一、第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和常委,1956年在黨的八大上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58年,他再次病重入院,住院期間,按照周恩來的囑咐,寫下了十餘篇反映東北抗日聯軍鬥争曆史的回憶文章,後來被收入《戰鬥在白山黑水》一書。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與世長辭,終年62歲。1990年7月,周保中的遺著《東北抗日遊擊日記》近七十萬字,經其夫人和抗聯老戰士王一知、中央黨校趙素芬等人整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張壽篯,也就是李兆麟。1945年9月,李兆麟回到哈爾濱,先後擔任蘇軍駐哈爾濱衛戍區副司令,中共東北局北滿分局委員,中共松江省委委員,濱江省副省長,哈爾濱中蘇友好協會會長。1946年3月9日,他在哈爾濱道裡水道街9号被國民黨特務暗殺,終年36歲。哈爾濱各界成立了善後委員會,決定改道裡公園為兆麟公園,建立兆麟紀念館。是年8月15日,"民族英雄李兆麟将軍之墓"紀念塔在哈爾濱兆麟公園落成。
李延祿。離開東北戰場後,李延祿一直在黨中央工作,1945年随10萬大軍回到東北,曾任光複後的合江省政府主席。新中國成立後,他與著名作家駱賓基合作,撰寫了回憶東北抗聯第四軍鬥争史的長篇回憶錄《過去的年代》。1985年,抗聯名将李延祿逝世,終年90歲。
馮仲雲。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東北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北京圖書館館長,水利電力部副部長兼華東水利學院院長,并被選為黨的八大代表和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文化大革命"中,在"四人幫"的迫害之下,他于1968年3月17日含冤逝世,終年60歲。1977年11月23日,黨中央為馮仲雲平反昭雪,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為他光輝的一生作了公正評價。
柴世榮。1943年年初,在蘇共肅反擴大化的浪潮中,抗聯第5軍軍長柴世榮被蘇聯遠東軍内務部門以日本間諜罪秘密逮捕,送往西伯利亞勞動營,不知所終。
季青。蘇聯肅反擴大化,波及駐在蘇聯境内的中國抗聯教導旅。當時,季青任抗聯教導旅第4步兵營政治副營長,柴世榮為營長。1943年,柴世榮被蘇軍叫到伯力後一直下落不明。1944年9月,季青也被叫去,在伯力關押了兩三年後,被蘇聯保安機關錯誤地認為是"日本偵探",判處10年徒刑,後被送到西伯利亞勞改營。1955年7月,根據中蘇兩黨黨中央的協定,季青和其他被關押在蘇聯的抗聯人員獲釋。他結束了11年的冤獄生活回到國内,1957年5月,被配置設定到黑龍江省民政廳主管革命老根據地的工作。十年動亂中,季青被以莫須有的罪名關押審查,慘遭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他的夫人也被株連,含冤而死。1976年7月,季青的"曆史問題"經過10年的專案審查,終于做出了正确的結論:"季青同志在抗聯時期的曆史清楚,他在蘇聯被關押純屬冤獄",并給他恢複了黨籍,重新安排了工作。1988年1月12日,季青因患癌症,醫治無效,不幸逝世,終年77歲。
趙尚志。東北解放後,為紀念抗日英雄趙尚志,哈東的珠河縣被改名為尚志縣。1982年6月6日,中共黑龍江省委做出決議,撤銷北滿省委1940年2月"開除趙尚志黨籍"的決議,正式為這位民族英雄恢複了黨籍。
1942年,年僅34歲的東北抗日名将趙尚志被日軍殺害。随後,日軍将其屍體分成兩部分,把屍身沉入松花江的冰窟窿裡,将頭顱送新京(今長春)請功。而後他的遺首下落不明。新中國成立以後,吉林與黑龍江兩省的黨史研究部門和文物管理部門及抗聯老戰士,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趙尚志烈士的頭顱。日本的有關學者也在努力尋找趙尚志的頭顱下落。在有關文獻檔案中,人們唯一能夠了解到的,就是因為槍傷,他的左眼下方有三個月牙形的傷疤……
2004年6月,有關學者在長春意外地發現了一顆有着同樣傷痕的頭骨;不久,唯一存世的趙尚志将軍生前照片也在内蒙古被找到……圍繞在這位生于遼甯、殉于黑龍江、葬于吉林的抗日名将身上的種種謎團,開始變得清晰起來。
"這就是趙尚志将軍的頭骨。"2004年12月17日,公安部第二研究所的專家經過對長春市般若寺出土的未名頭骨鑒定得出結論。至此,持續了63年的趙尚志烈士頭骨追尋事件得以畫上圓滿句号。
在查閱日僞檔案史料過程中,有關學者了解到:1954年6月,作為撫順戰犯管理所舍監号353号的日本戰犯東城政雄首次交代自己參與謀殺趙尚志的經過,并附有揭發原僞興山警察署署長田井久二郎罪行的書面材料。兩年後,田井久二郎也送出了《趙尚志将軍謀殺事件供述書》,坦白交代了謀殺趙尚志的全部過程:"我身為署長,應負指令、指揮責任,因為謀殺趙尚志有功,而取得了獎狀和勳章。我承認全部事實,向中國人民謝罪……。"
東城政雄送出的忏悔書中這樣寫道:1942年2月12日晚上舉行了慶功宴會。第二天早晨,用汽車把趙尚志的遺體運到佳木斯警務廳了。又過了幾天,縣裡給田井署長來電話說:"為了寫好給中央的報告書,請你到縣裡來一趟。"這就是說,寫給中央的報告,是由縣警察署署長、特務股股長,省警察股股長、特務股股長合議寫出,我起草的報告書就沒用了。可過了一周,我接到省裡一個電話:"帶着趙尚志的首級,馬上乘飛機到新京的治安部警備司來!"在佳木斯飛機場,負責起草報告的幾個人把報告書和裝着趙尚志頭顱的白木箱交給了我。到新京後,僞滿治安部大臣于芷山接見了我。後來聽說,趙将軍的頭顱,被埋到新京市内的護國般若寺裡。
原來,日本關東軍準備将趙尚志的頭顱公開示衆,然後密封儲存,與楊靖宇、陳翰章等抗聯烈士的頭顱一樣,伺機送往日本,以炫耀武力古據中國東北的赫赫戰果。由于趙尚志的頭顱在沒進行藥物浸泡之前就發生變化,儲存已不可能,是以,經于芷山請示關東軍司令部,決定将趙尚志的頭顱焚燒滅迹。
就在準備焚燒時,有一位中國僧人及時趕到了。他就是炎虛法師,是長春市般若寺的住持,當年在僞滿新京德高望重。由于當時的日本關東軍總司令梅津美治郎信奉佛教,多次去般若寺拜見過這位僧人,是以,當炎虛法師聽說為抗日捐軀的趙尚志烈士的頭顱将要被焚燒時,便親自出面請求将趙尚志的頭顱掩埋在般若寺内。關東軍最高司令官居然對炎虛法師的要求破例允許了。
說起來,沉寂63年之久的趙尚志的頭顱突然被人們在般若寺發現,堪稱巧合,也許是天意不忍讓趙尚志将軍的英靈忠魂長期不歸故裡吧。
2004年,沈陽軍旅作家姜寶才赴長春拍攝文獻專題片,在翻閱文獻時意外發現當年趙尚志的頭骨就被埋葬在該市遠郊的般若寺内。2004年6月1日,姜寶才來該寺拍攝時,從一個正在寺内施工的農民工口中聽說,他們頭一天竟然挖出了一顆頭骨,這顆頭骨沒有下颚和牙齒,已被寺裡改葬在一個山坡上。
抑制不住心頭興奮的姜寶才,立即将此事通知給哈爾濱的趙尚志老部下李敏及趙尚志的外甥李龍、李明兄弟,于是四人約定于次日同往長春找尋頭骨。次日,姜寶才等一行終于找到了那個山坡。當日18時20分,他們從埋葬地點挖出了那顆頭骨。那是一顆用兩層黑色塑膠袋包裹的頭骨,學習考古的李龍立即認出:這應是一顆中年男性頭骨,醫生出身的李明則認出了它左眼下方的傷痕……于是,一場關于這顆頭骨來曆的論證就此展開。最終,英雄趙尚志的顱骨得到最後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