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知名奶茶店推出的一款新品“糯香檸檬茶”火了!
幾乎是一夜之間,
門店接連出現爆單,
部分店鋪的同款檸檬水被一搶而空。
就連“糯香檸檬茶”這幾個字也成為了流量密碼。
這潑天的富貴,主要還是得益于它獨特的“口感”。
誰能想到呢?
加了糯米的檸檬水,竟能産生如此神奇的化學反應。
有人辣評:“有股淡淡的臭腳丫子味兒”!
而且不止一個人覺得,很多人都這樣認為。
本以為“腳臭味”的争議,會讓這款新品的“壽命”走到盡頭,
誰曾想事情的轉折點來了——
有網友将這股味道形容為“二次元美少女穿的白襪子上的腳臭味”,
然後一傳十十傳百,
好奇者有之,陶醉者有之……
糯香檸檬茶就這樣猝不及防地火了。
千萬不要覺得這是網際網路的虛假繁榮,
事實上,這款檸檬水确實“名副其實”——臭的很獨特。
有人解釋,糯米發酵後會産生丁酸,
常溫常壓下的丁酸帶有腐臭味,被認為是引起足臭的主要成分之一。
換言之,糯米的米香搭配上檸檬的酸甜,
恰好契合了汗水浸泡下腳皮發酵的味道。
是以這是歪打正着,迎合了大衆的獵奇心理?
不不不。
你要相信,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爆火。
猶記得去年另外一家奶茶店也推出過類似新品。
許多品嘗過的消費者,都表示有一股“狗腳丫子味兒”。
當時不少網友被這種形容勸退。
但現在這款糯香檸檬茶卻賣爆了,這是為何呢?
說到底,還是”女色“魅力太大。
沒有人會願意聞狗腳味,
但如果換成美少女的腳,那可就不一樣了。
特别是對于某些特殊群體來說,簡直就是“福音”。
大家聽說過”戀足癖“嗎?
戀足癖指對同性或異性的足部有特殊的迷戀。
而這種迷戀往往超過對其身體其他部分的興趣,甚至能從中得到性滿足。
戀足者的嗜好對象可能不僅僅局限于“腳”。
還可能擴大到腿、鞋襪、皮革以及服飾搭配與影像等範疇。
如此看來,他們對美少女的臭襪子味欲罷不能,也就不足為奇。
換言之,或許他們才是帶火這款檸檬水的主力軍。
居高不下的熱度,
充分說明了“腳臭味”檸檬水在該群體的受歡迎程度。
有人絞盡腦汁形容它的酸爽,
比如“少女香汗”、“棉襪泡水”、“絲襪的氣味”……
嗅覺如此敏感,可見平時沒少聞!
還有人以物寄情,
因為這杯檸檬水幻想到了女神——的腳。
更有人靈感迸發,
将檸檬水裝扮成各種”暧昧“模樣:蕾絲襪子、高跟鞋……
他們激情澎湃,
将對足部的迷戀,投射到這杯小小的飲料中。
使得糯香檸檬水煥發出新的生機,
一躍成為這些“戀足癖”們,心心念念的“性幻想”神飲。
那滋味,足夠銷魂!
這般熱鬧的景象,
如果僅限于小範圍的傳播,倒也無傷大雅。
畢竟對戀足癖們來說,
一個小衆的性癖能光明正大走到台前,也不容易。
但如果這種”臭味“讓全網趨之若鹜,甚至掀起輿論狂歡,
算不算一種本末倒置?
前段時間,日本一種特殊食物——腋下飯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顧名思義,就是美女用腋窩代替手掌反複揉夾米飯,
然後讓飯團沾滿腋下味道。
(注意啦!制作前美女腋下不能消毒,否則不正宗)
如此重口味的飯團,普通人看了必定眉頭緊皺。
但某些日本男士卻興奮不已。
甚至不惜花重金來品嘗這道“美食”。
有意思的是,腋下飯團的設想并非心血來潮。
2013年的一項科學研究,揭示了腋下汗液中含有一種特殊資訊素。
該物質在被嗅聞或品嘗時,能夠對人的情緒産生積極影響。
這一發現,或許為腋下飯團的另類魅力提供了一絲科學解釋。
随着腋下飯團話題的持續發酵,其制作過程不僅在網絡上引發高度關注。
還激發了許多創意二次創作,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
比腋下飯團更令人迷惑的,還有日本的口嚼酒。
所謂“口嚼酒”,就是通過在口裡咀嚼而造出來的酒。
你沒看錯,真的是把嚼過的東西吐出來!!!
不要以為這是什麼邪門歪道。
這種酒是具有科學依據的(利用唾液中的澱粉酶進行發酵)。
在日本,曆史上這種嚼米的工作一般由經常擔任神職工作的婦女特别是處女承擔。
無論是腋下飯團還是口嚼酒,其實都是一種食物。
但因為在“女色”的加持下,充滿了别樣的性魅力。
回頭看看,糯香檸檬茶不也是如此嗎?
甚至還更加玄幻。
僅僅隻是因為味道“像”,就引得那麼多人卻如癡如醉。
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真的推出“美少女襪子泡茶”,那該是何等景象?
對此我隻能說,尊重喜好的多樣性吧。
畢竟食物是無辜的,它隻是味道奇怪了點而已。
隻是我有些擔心,
如此小衆的賽道一旦被當成了流量密碼,是不是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各種奇怪的食物被研究出來,被賦予各種性魅力,
表面看是雙赢局面,可實際上是在擠壓正常的美食賽道。
當噱頭大過了食物本身,就是一種危險的信号。
不僅無法長久留住顧客,還容易劣币逐良币,
大衆都是三分鐘熱度。
那麼要想吊起他們的胃口,就需要更刺激的噱頭!
一旦商家們都想走捷徑,那麼誰還願意深耕品質呢?
有人會說,僅依靠這一波流量就能賺的盆滿缽滿,何樂而不為呢?
是啊,這一波是赢了。
但下一波呢?
當你吊足了大衆胃口,也就間接拔高了标準。
如果下次不能出奇制勝,更容易被淘汰出局。
難道真要像日本看齊,一次次重新整理底線嗎?
但願這一切都是我杞人憂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