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樓的女孩,如果她不是浙大的高材生,不是金融圈的人中龍鳳,沒有年薪百萬,沒有外灘買房,還會被如此關注嗎?每天因為經濟、家庭原因跳樓的人不少,但絕大多數人跳得悄無聲息,隻有她身上“中金”的标簽,産生了一種巨大的反差感——她的生活已經這麼完美了,怎麼還是想不開?
衆人試圖找到一個合乎邏輯的原因。
有人說,是因為中金的降薪,讓她無力承擔每月5、6萬的房貸。
有人說,是因為她沒有做好家庭的風控,購買了遠超消費能力的房産,遭遇了房價的下跌。
有人說,是因為她孕期本來就激素緻郁,家庭内部又出現了一些沖突。
她的前半生一直是個赢家。
聯考殺過千軍萬馬被浙大錄取,又在浙大強者如林的新生中考進了竺可桢學院,在實驗班中她以top3%的優秀成績拿到了一等獎學金,去了每個學院尖子生才有資格申請的“UCLA暑校”,全球招募600人的“Semester at Sea”項目。
大學畢業後,保送本校金融學碩士,拿到了中金的高薪offer,找到了同樣高收入的配偶。
如果說這些經曆給了她什麼關于因果的認知,那就是努力是因,成功是果,隻要付出時間和汗水,就一定會有收獲。
這種順利兌換,也讓人忘了第二個規律,世事無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無論是大熱的金融行業、連漲20年的房價、烈火烹油的感情都會時刻處于變化中。
在上行周期裡,又是人生最有沖勁的三十年,其實已經是各種buff疊滿,處于普通人一生的高光時刻。但人們往往過于樂觀地相信錦上還會添花,發動機永不熄火,用此刻的賺錢能力和上升速度去透支以後的生活。
中金又是一個氣場很特别的地方。
在疫情前,中金員工的收入一直是全中國最牛行業裡的最高水準,人均都達到了116萬。
這種站在巅峰的自豪感,是多麼孤獨啊,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無人知曉的成功,那還算成功嗎?
在行業新聞之外,中金屢次登上社會新聞榜,都跟曬“高收入”有關。
前兩年連續出了兩個新聞,一個是女朋友曬中金男友的工資單,不到30歲的交易員,月薪8萬多,蓋着中金公司紅豔豔的人力資源公章,毫不遮掩。
隔了幾天,又一個中金家屬,發朋友圈帶大名帶職位地說,交易員年薪8萬算個啥,投資經理年薪300-500萬,ED以上還有vip醫療。
事情的發展,很快教會女友什麼叫“世事無常”。她上網炫夫的本意,是想讓大家羨慕嫉妒她找了個好男友,誇自己人間富貴花,結果正虧錢的g民J民怒了,我們哭天搶地,交易員家裡吃肉還吧唧嘴呢。
中金一看輿情洶湧,趕緊發公告把男友停職了,她不僅炫夫失敗,還害夫失業,這就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四年後大環境一變,23年中金财報裡,昔日年薪千萬的董事委員執行官們,年薪也變成了200多萬,2024年Q1财報裡,普通員工被降薪到平均3.5萬(據說因為年終獎沒有放在Q1),炫富的聲音沒了,叫苦的聲音大了起來。
微網誌上網友很不忿,3萬5就叫日子過不下去了,我們3千5的還頑強苟活着呢。
其實他們真的不是矯情,因為從前月薪十幾萬,買15萬一平米的房子也符合消費能力,前幾年對未來的預期和高估,已經把生活品質和負債水準架到了某個高度。
但是他們可能被上行周期迷惑了,擁有這樣的成功,不僅僅是自己的能力使然,更因為,我們都是在快速前進的巨輪上賽跑的人,巨輪的速度一旦慢下來,你快如博爾特,也隻是杯水車薪。
他們是學業、職場、擇偶優先權的三重赢家,一生中還沒什麼機會學習如何面對職業、婚姻裡的失敗,如何在暗淡的日子裡皮實地活下去。
當21歲的女孩,花4個月時間,坐遊輪穿越四大洲三大洋,和全球各地的精英同學老師們一起學習。她在個人公衆号裡寫下:才發現這大千世界,包羅萬象,生活是以而無限可能。
那時她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熱望,絕對想不到30歲的自己,會失去對這個世界還有任何可能性的期盼,早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21歲的她所了解的“無限可能”,就如同她所乘坐的那艘豪華遊輪,将全世界最美好的事物搜羅過來,浮于海上,順風順水,如同一個真空的夢境。
當真正的生活開始展現“無限可能”時,才知道,它還有另一副猙獰的面孔,叫“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