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arakush
1
小鵬MONA首款車型M03,線上上進行首秀。
主要秀造型、講設計、吹顔值。
對于小鵬來說,比較罕見。鵬廠講設計,一般五分鐘收工。因為乏善可陳。成立十年,小鵬從底層到營銷,都更習慣通過智能化定義補足設計的缺位。
這項路徑依賴,逐漸硬控不住顔值的抽象發展。從去年開始,“樣子難看”幾乎成為“名字難聽”之外,對于小鵬最大的羞辱。“車是好車,設計不行”,被很多鵬友視作要為業績不佳負責。
從2022年底開始直接管理造型和設計團隊的何小鵬,深受容貌焦慮的困擾。在今年年初的開工信中,何小鵬就曾預告,2024年将是小鵬在設計領域做戰略更新的第一年,小鵬将有多造型中心并行,要将造型做成小鵬的長闆。
到5月,何小鵬到合肥給李斌送友誼的X9時,禮貌羨慕蔚來設計之餘,進一步透露小鵬将在上海建立一個巨大的造型團隊,從海外引進人才。
一個月後,第一個重要任命披露。胡安馬·洛佩茲正式加入,出任小鵬造型設計中心副總裁,負責造型設計中心的管理工作與設計決策。
這是小鵬迄今為了設計拿出過的最高規格。洛佩茲曾任Genesis Design歐洲區設計負責人、法拉利外觀設計負責人、蘭博基尼内飾設計負責人、奧迪集團内飾設計師等。
超豪的經驗,明星的經曆,讓我們對于小鵬未來的審美提升報以期待,同時他也已經開始發揮背書效應,在MONA釋出會上,洛佩茲和何小鵬共同對MONA進行了解讀。
小鵬擁有自己的設計面孔,這是首秀場上一個重要的信号。盡管現場裝修仍舊透露出生澀,但是小鵬已經邁出打造顔值長闆的第一步——自我吹捧。
外界很快就會意識到,自信是小鵬最好的醫美。
2
MONA到底好不好看,這個玄學不展開讨論。
重要的是,小鵬吹它好看。何小鵬說,它是“小鵬願意多花一點成本(40億元)一點時間(4年),為年輕人造的一台好看有趣的車”。
小鵬很久沒吹顔值了。P7一戰成名之後,如果說P5和G9尚且在進可攻退可守的美醜邊緣橫跳,到G6則是達成爆看的共識。
與設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産品力。比如G6,入門20.99萬元,續航580公裡,标配Xpilot,并且是當時最便宜的800V産品。一邊被誇真香,一邊被噴真醜,G6仿佛成為一次對于人性的試探,極緻成本效益有沒有顔值扭力?
結論是有的——如果足夠極緻。當市面上開始湧現20萬級乃至以下的800V平台産品,G6的銷量從月銷穩态7000-8000+的高位,一下折斷到1000-2000+。
小鵬由此被确診“第二産品綜合症”,被指沒有爆款,是因為沒有認清P7成功的原因,不是智駕或電動技術,而首先是好看。這肯定不是說,小鵬放棄設計,隻造醜東西,對于設計團隊并不公允;但是在工程和成本等因素面前,設計的優先級想必不高。
過去小鵬的設計,有兩個具體的問題:
其一,缺乏一緻性的設計語言,除了P7和P5有上下聯系,G3,G9,G6,X9各有各的想法。它們當然存在共性,比如都特别強調比例、顯性科技、極簡主義,或者擁有一些共同的家族元素,但是很少能形成連貫的品牌形象。
其二,缺乏審美,G9是一個令人記憶猶新的典型。
小鵬從很早就有一種理念,要用産品經理的思維,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不做無用的設計,而是去把各種感性與需求進行高效對接。理性至上的功能主義是有趣的方法,但是不解決審美,這個追根溯源需要一個能建立表達體系的設計師高屋建瓴。
這裡也能看出,小鵬沒有在設計方面,花過像在智駕方面那麼頂流的力氣。這是一個戰略誤判,在技術路線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技術的邊際效益會持續走低,設計更是決定差異化的主要因素。
到MONA系列,有沒有解決這兩個問題?其實還沒來得及。MONA主要是滴滴負責設計,小鵬可以介入的部分比較有限,6月才加入的洛佩茲更是才看見實車。
但是小鵬的自信,做出彌補。
首先,提出“量化美學”。不止是MONA的幾項關鍵名額強調工程目标,比如10次風洞吹出來的風阻Cd0.194,以達到能耗降低15%、續航提升60km的目标;或者黃金車身比例,平衡空間和技術要求。
也就是說産品定義是基于大資料分析消費偏好和市場趨勢,确定符合使用者目的——其實還是小鵬的經典理念,但是包裝“量化”這麼一個簡單、好懂、聽上去進階的概念。
其次,年輕叙事。何小鵬是這麼塑造故事的:
第一步,小鵬等于創新精神。小鵬所有的産品都有技術創新:G3第一次做了視覺泊車融合,P7第一次上了全場景語音和高速NGP,P5第一次把雷射雷達帶進城區NGP,G9第一次量産800V高壓碳化矽,G6第一次使用全球最大規模的一體式壓鑄,X9第一次做出七座變四座的魔變。有些有點薄弱,但是不妨礙意思。
第二步,站上道德高地,批判固化階級和資本。他說,發現很多人造車是為了賺錢,沒有人為了技術。很多企業把産品和營銷放到優先,快速內建技術,容易成功卻沒有樂趣,隻是一門生意。小鵬不一樣,小鵬很真誠、認真做技術、把更多創新帶給全球。
第三步,和反叛者共情。大部分中國A級轎車,(很挫),因為省成本、還想賣給的士,沒人花錢去做20萬以内有性格的車。可是今天00年人都24歲了,還給他們挫車嗎?要為90、00、10後做不一樣的AI汽車,這就是MONA的初衷,和爸爸媽媽們不一樣的車。
不能說特别高明。但是資訊傳遞和情感共鳴是一緻的,那就是年輕、年輕、和年輕。這麼自洽的叙事,在小鵬并不多見。
其三,有節奏的輿論引導和傳播攻勢,放大“好看”的聲音,建立“好看”的勢能。事實上在MONA宣發照片剛剛路透的時候,在公域所見幾乎都是差評;随着靜态實拍展開,KOL、KOC開始吹風,“設計師悟了”“經典實車比官圖好看系列”“第一張圖放米粉色就不用白挨罵了”等等等。到現在鮮花和臭雞蛋起碼五五開。
類似的變化在之前X9上也有見過。初來乍到,X9遭遇過不少容貌差評,尤其和同期出道的MEGA相比,X9過于精神的線條被指土氣;但是随着KOC的吹捧以及同行的襯托,40萬高成本效益的星艦美學簡直狂蜂浪蝶。
3
設計本身,見仁見智,是另一個話題。但正是因為如此,它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對于設計的評價可以被影響、引導甚至扭曲。
并不是說,設計完全是被輿論塑造的。
智能電動汽車時代,好的設計的代表,比如蔚來。我一直認為,相比換電,以設計驅動的品牌價值才是蔚來的核心競争力。從汽車,到換電站的塗裝,到fellow的妝造,到特飲的杯套,每一個細節都是“你永遠可以相信蔚來的設計”。
即便如此,蔚來也是遇過質疑的。比如雷射雷達的design for AD,甫一出世被噴犄角,經過前仆後繼的宣傳引導、同行跟進,才變成智駕身份的象征。
更近的例子是理想MEGA。它的造型争議極大,不論市場成敗,在髒水之下,它的設計創新還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這不是天選愛憎,也是在多重流量教育下養成的,尤其是正式上市之前大KOL的力大飛磚,你都料不到你會被怎樣的“權威”輿論波及影響。
分享一個個人感受,我是什麼時候覺得MEGA很進階。其實是在一個部落客那裡看到設計師訪談,Ben Baum說自己是Dieter Rams的粉絲,MEGA的設計多少受到其靈感影響。由于我非常喜歡博朗,突然仿佛能從MEGA上看出weniger aber besser的意識流,然後就無法擺脫這個印象。
隻有一部分産品能回應上最大公約數的普世審美;大多數時候,都能通過輿論戰建構“好看”。基本上分三步。
第一,為你的理念建立審美的正義性。風格本身不訓示正義性,它需要和某種價值觀綁定,了解它的好看,要有格局、有品位、有教育背景、有認知層次,激發身份認同感。
第二,和你的目标人群比對叙事方式。比如權威認同是一種通行的法則,即便小米SU7這麼笃定的設計,加上雷軍這麼強大的号召力,還要加上班戈站台背書,才能建立某種信任。
第三,過飽和的流量投放,大币出奇迹。
實際上,現在不隻是設計。技術也是一場輿論戰。
前天,何小鵬轉評自動駕駛負責人李力耘的微網誌時說,是不是應該反思下技術宣傳太保守了。不會吹正在重傷小鵬,過去一年小鵬的智能标簽被消解得厲害,非常危險。
小鵬是第一梯隊。根據李力耘的分享:2023年8月,小鵬就具備“全國都能開”的技術能力;2024年1月,陸續把“全國都好用”的無限XNGP釋放給部分媒體及車主;到7月(其實就是昨天半夜),全量推送520版本XNGP。
但是相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小鵬“全國”開得那麼早。沉默背後固然有嚴謹性的考慮。
比如當小鵬開口說話的時候,一定是特别紮實:他們已經完成超過600萬公裡的實車裡程驗證,更是實作2天1次的端到端大模型成長疊代,現在掉頭、環島、繞行、小路、VRU處理、博弈都能像老司機。
因為他們追求的“全國都好用”,是一緻的,安全的,舒适的,老司機般的……目标很好,但是資訊過于複雜、專業,顆粒度太細,大衆很懶去做差別。他們隻記得第一個還是華為。
另一個例子是比亞迪。5月比亞迪釋出第五代DM系統,宣布發動機熱效率達到46.06%,百公裡虧電油耗2.9L,讓中國油耗進入了2時代。
這不僅是比亞迪長期戰略,從無人之境孤膽投入的回報,還上升家國情懷、宏大叙事,是中國品牌改寫全球汽車油耗史,以日系為主導的混動神話徹底被中國品牌打破,全球插混已經進入中國時刻。很厲害的組合拳。
盡管後續很多技術讨論指出這是窄域工況的成績,但是同樣地,解釋資訊太複雜、太專業,人們還是隻能記住比亞迪。事實上,窄域工況下,很多自主企業,吉利、長安、上汽、長城、奇瑞都有很不錯的插混技術,但是一旦“插混就是比亞迪”的心智建立,其他企業都會非常難受。
4
何小鵬已經意識到問題。年初,和設計并舉的,他還提到,要對品牌和營銷進行戰略更新。他表示,“無論多有挑戰,有多大投入,我們必須要在盡量短的時間内,将小鵬的品牌和營銷做到業界毫無争議的第一陣營。”
這是好事,希望快點。
我從不認為,不會營銷、埋頭苦幹,是值得吹噓的品質。有些企業經常把後者作為對前者的解釋,“因為埋頭苦幹、是以不會營銷”。實際上兩件事情并不互斥。
隻幹不吹和隻吹不幹一樣可惡。隻吹不幹,固然很刑,不能長久;隻幹不吹,也不是什麼實幹美德,而是體系能力的缺失或者懶政,是對目前競争烈度的輕視甚至誤判,是對當代傳播方式的麻木脫節,也是對團隊努力和使用者期待的一種辜負。
車企需要轉變觀念。汽車營銷正在逐漸從原本正常的宣發節奏,向更亂序靈活的輿論戰格局轉變。要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