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MONA和樂道之間,還有第三條路

文|嗷嗷胡

終于,MONA依然挂着我們熟悉的X形車标問世,小鵬并沒有把它規劃成一個像樂道那樣的獨立品牌。

新勢力這一概念已約十載,頭部玩家開始有實力開辟新的戰線。當原有同名品牌終究無法及時覆寫到足夠多的人群,擴大産品價格級别落差就需要新的工具。

但茴字尚有四種寫法,“品牌”也可以有多個解:不是要麼零、要麼一,而是從零到一的平滑連續過程。

MONA和樂道之間,還有第三條路

比如,樂道是一個與蔚來幾乎平行的獨立品牌,而MONA是小鵬旗下的子品牌/系列,在這中間還存在着10086種左右逢源的可能性。

1

既想向下擴充更廣闊的較低價市場,又不希望損害品牌原有的(相對而言)高端形象,于是專門推出一個新生的品牌,這事兒不光今天的新勢力,哪怕你是法拉利也不免俗。

MONA和樂道之間,還有第三條路

1960-1970年代,法拉利以Dino為名,推出了一系列相對更廉價、更年輕化的車型。Dino是恩佐·法拉利已故長子的小名,這多少展現了該系列最終的定位。

特别之處在于,盡管同樣完全出自法拉利之手,Dino系列并不懸挂著名的躍馬車标,車頭、車輪、方向盤上采用的都是“Dino”字樣的新logo。

Dino就像一個相對更親民的“法拉利副牌”,連法拉利官網的表述都是:“近乎是一款法拉利”。

MONA和樂道之間,還有第三條路

Dino品牌最終消失于1970年代末,不過取代它的正是法拉利後來的入門中置V8系列,即不再挂Dino車标而“轉正”成一輛真正的法拉利。

可以說Dino品牌以一種曲線救國的方式,用了十年時間,幫法拉利完成了一次體面的品牌門檻降級。既拓展了法拉利品牌的“疆域”,又潛移默化無損品牌光環。

不成功的案例也有,日系車迷應該知道日産早年的名字Datsun達特桑。在2014年,達特桑曾短暫被日産重新啟用,作為面向印尼、俄羅斯等國的低價子品牌。

MONA和樂道之間,還有第三條路

但短暫的複出于2022年終止,官方說法是新興市場不及預期、轉移資源研發電動車等。不過考慮到同期英菲尼迪也被調整,問題更可能是日産不再需要一個“比日産更下沉”的新品牌了,哪怕是在新興市場。

原有品牌的高端地位越穩固、降價求生的壓力越小,在推出低價子系列時才可以選擇更獨立的形式,比如徹底獨立的新品牌。否則即便強推新品牌、新車标,也會因原品牌不斷向下擠壓,而讓新品牌喪失回旋空間走向雞肋。

2

MONA全車都挂着小鵬車标,完全歸屬于小鵬品牌麾下;樂道全車用上自己的新車标,力圖成為一個平行于蔚來的新品牌。在這兩者中間,還有一個經典做法叫“各挂一半”。

不過和MONA、樂道不盡相同,這種模式更常出現在品牌向上拓展的情況中。

21世紀初,奔馳試圖複興手中塵封多年的邁巴赫品牌,推出了邁巴赫57/62兩款車型,可這個獨立的邁巴赫品牌沒能獲得市場認可,最終于2013年終止。

MONA和樂道之間,還有第三條路

而今天人們津津樂道的這個邁巴赫,是奔馳在獨立品牌失敗後,對邁巴赫品牌資産重新運用後的結果,即歸屬于奔馳品牌旗下的子品牌梅賽德斯-邁巴赫。

新時代的“邁巴赫”産品不再獨立,基于奔馳已有車型;邁巴赫的雙M車标隻作為點綴,奔馳車标才是主旋律;作為子品牌的邁巴赫的價格定位,也比原來的獨立品牌邁巴赫打了對折還多。

MONA和樂道之間,還有第三條路

作為獨立品牌沖高沒成,削弱了獨立性的薛定谔式子品牌沖高成了。盡管後者的目标遠沒有前者那麼高,至少讓品牌資産發光發熱了。

日系、韓系品牌更熟悉“各挂一半”,甚至今天某些可能大家根本想不到的國産品牌,其某些做法也或許是在無意間,部分展現出了類似的原理。

皇冠(當然,不是今天那個)應該是國人最耳熟能詳的例子,車頭、方向盤都用上了尊貴的皇冠專屬車标,而車尾、車輪等相對次要的位置則沿用豐田車标。

MONA和樂道之間,還有第三條路

皇冠幾乎從車型誕生起就有了自己的logo,卻一直沒有脫離豐田品牌,車尾早期保留TOYOTA字樣、中後期規規矩矩挂着豐田标(整體如此,不同市場不同版本有差異)。

日系品牌鼎盛時期的高端車型,基本都會擁有自己的專屬車标,同時并不脫離本品牌的原有體系。豐田皇冠、世紀如此,日産1989年的拳頭産品Cima也如此。

MONA和樂道之間,還有第三條路

現代今天擁有獨立的高端品牌捷尼賽思,而在這之前,其前身現代Genesis(國内叫勞恩斯)、高端車型Equus(雅科仕),都有過“隻挂一半現代标”的做法(不同版本有所差異)。

沖高車型在車頭等醒目位置使用專屬車标,來展現尊貴感、特别感,幫新品牌強化認知;而在其他位置繼續使用原品牌車标,來維持一個品牌認知度、解釋成本的下限;同時,還能繼續保有本品牌認知度、資源體系的支援。

MONA和樂道之間,還有第三條路

如果要推出真正獨立的高端品牌,之前經過這樣的一個預備和試探過程,是更保守、更現實、更穩妥的做法(不一定需要該車型最終轉歸新品牌,比如日系幾例)。

比亞迪王朝系列在車頭使用車名車标、在車尾使用比亞迪車标,當然這與以上案例完全不是一碼事,其主觀本意也與本文主題無關。但最終漢、唐能站穩20萬元以上,完全未依賴什麼高端品牌高端戰略,“車頭有自己的車标而沒有BYD車标”也許客觀上有些無心插柳的作用。

MONA和樂道之間,還有第三條路

不論從原有品牌向上還是向下拓展,一個新的獨立品牌永遠是高風險的做法,這用不着解釋;而完全不脫離原品牌、哪怕口徑上刻意特殊化,隻要車标不變,也要擔心向上乏力/向下有損品牌價值。

日系、韓系是離我們最近的例子,或間接(日)或直接(韓)地,先從“半獨立”高端車型積累蓄能,再轉化衍生出“全獨立”的高端品牌,這樣的成功是有先例的。

尤其在今天,國内市場做新能源高端化的阻力和風險越來越大,而高端新勢力做平價化也要小心維護來之不易的品牌價值,新品牌“半獨立、各一半”的做法也許終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