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防務網站ISW“戰争研究”釋出的報道稱,烏克蘭首都基輔在6月30日夜間遭到多枚俄軍“伊斯坎德爾—K”巡航飛彈的攻擊。烏軍宣稱成功攔截了大部分來襲的敵人飛彈,損失不大。但俄方卻宣稱飛彈打擊“卓有成效”,這是對烏克蘭核心目标的“斬首行動”。未來這樣的打擊将會更多。
“伊斯坎德爾-K”巡航飛彈和大名鼎鼎的“伊斯坎德爾”系列戰術彈道飛彈不是一個種類的武器,僅僅是沿用了“伊斯坎德爾”彈道飛彈的發射車,并整合進了一個系統當中,提高了不同武器的協作能力。“伊斯坎德爾-k”巡航飛彈最早可以追溯到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研發陸基巡航飛彈系統,通過将海軍的艦用巡航飛彈進行修改,部署到陸基機動發射車上,獲得了射程接近3000公裡的巡航飛彈。巡航飛彈配合陸軍原有的中遠端彈道飛彈,可以将整個西歐輕松納入蘇軍的打擊範圍内,而不用占用寶貴的洲際飛彈份額。蘇軍在上述方面的優勢令北約如坐針氈。
20世紀80年代後期,蘇聯國力衰退,在冷戰中謀求妥協。美國最終和蘇聯簽署《中導條約》,雙方各自銷毀射程在500—5500公裡的中程和中遠端陸基飛彈,既包含巡航飛彈也包括彈道飛彈。如此一來,接近研發尾聲的陸基巡航飛彈系統、SS-23“奧卡”戰術彈道飛彈、SS-20“軍刀”遠端彈道飛彈等蘇聯引以為傲的武器紛紛下馬,已經制造出來的則被徹底銷毀。值得一提的是,SS-23“奧卡”正是今天“伊斯坎德爾”戰術彈道飛彈的前身。
雖說美國同樣銷毀了類似射程的“潘興”戰術彈道飛彈等武器,但美軍中程和中遠端飛彈武器的投擲更多依靠海基和空基,如軍艦發射的“戰斧”巡航飛彈,或者由B-52轟炸機挂載發射遠端巡航飛彈,條約銷毀的陸基飛彈對美軍損害并不大。但蘇軍卻更加依賴陸基發射車,而且已經研發出了很多新型号,這個條約帶來的損害幾乎是毀滅性的,據說“奧卡”飛彈的設計師在聽聞自己設計的最新武器将被銷毀時,急火攻心吐血住院。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發現自己繼續受到西方打壓,一味妥協并沒有換來安全和了解。在國力得到一定恢複後,俄羅斯開始在蘇聯遺産的基礎上研制——更确切的說法應該是“恢複”——新式戰術飛彈和陸基巡航飛彈。“伊斯坎德爾”和“伊斯坎德爾—M”短程戰術彈道飛彈和“伊斯坎德爾—K”巡航飛彈正是其結果。“伊斯坎德爾—K”是在海軍的“口徑”巡航飛彈基礎上改進而來的。
美國在2019年宣布退出《中導條約》,俄羅斯則在美國退出後也宣告條約廢棄。不過美國人此舉實際上是自食其果,因為在沒了條限制縛以後俄羅斯中程和中遠端陸基飛彈得到了更快的發展。“伊斯坎德爾—K”原本根據條約規定,将自身射程限制為490公裡,但條約取消後卻可以增程到一千公裡。在俄烏戰場上,這個射程可以在絕對安全的距離執行對烏打擊任務,“伊斯坎德爾—K”精度又相當厲害,承接了許多針對烏克蘭重要目标的“斬首行動”。
不過普京的懲戒才剛剛開始。從5月底,俄羅斯陡然提升了針對烏克蘭後方重要目标的打擊力度,并宣稱會持續進行這樣的打擊,而且會投入更多更新的飛彈武器。烏克蘭首都基輔部署了很密集的防空攔截火力,但俄羅斯的飛彈仍舊可以打穿攔截命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