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6-1】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穅眯目(1),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2),則通昔不寐矣(3)。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4),亂莫大焉(5)。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6),吾子亦放風而動(7),總德而立矣(8),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9)?夫鹄不日浴而白(10),烏不日黔而黑(11)。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12),名譽之觀(13),不足以為廣(14)。泉涸(15),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16),相濡以沫(17),不若相忘于江湖(18)。”
【注釋】
(1)播:播揚。 穅:同“糠”。 眯:細物落入眼中。
(2)虻méng:即牛虻。 噆zàn:咬,叮。
(3)通昔:通宵。昔,同“夕”。
(4)憯cǎn然:,殘暴的樣子。(5)亂:危害,禍害。
(6)吾子:猶“您”。 天下:指天下人。 樸:淳厚質樸。
(7)放:依順。(8)總:秉持。 立:指立身處世。
(9)傑然:用力的樣子。 負:擊。 建鼓:大鼓。建通“健”。
(10)鹄:又作“鶴”。 日浴:天天洗澡。
(11)黔:黑色。這裡指染黑。(12)辯:通“辨”,辨識。
(13)觀:外觀裝飾。(14)廣:大。此處意為重視。
(15)涸:失去水而幹枯。(16)呴xǔ:慢慢呼氣。
(17)濡:潤澤。(18)相:此處指選擇。
【譯文】
孔子拜見老聃讨論仁義。老聃說:“播揚的糠屑進入眼睛,就會天地四方分辨不清;蚊虻叮咬皮膚,就會通宵不能入睡。仁義的殘暴卻令我憤恨于心,它的禍害太大了。你要想讓天下人不喪失淳厚質樸的本性,就該依順自然規律行事,秉持德性而立身處世,為什麼非要勞心費力地宣揚仁義,像是敲着鑼鼓尋找逃亡之人似的呢?白天鵝不需要天天沐浴而毛色自然潔白,黑色的烏鴉不需要每天用黑色漬染而毛色自然烏黑。烏鴉的黑和天鵝的白都是它們的本性,沒必要辨識誰優誰劣;名聲和榮譽是外觀裝飾,不值得重視。泉水幹涸了,魚兒互相依偎在陸地上,互相哈氣讓對方感到濕漉,互相用吐唾沫潤澤對方,倒不如在過去江湖裡的生活那樣互相忘卻。”
【賞析】
這一段一是老子對孔子倡導的仁義進行了痛斥。說孔子倡導的仁義像糠屑進入眼睛一樣使人天地四方分辨不清;又像蚊虻叮咬人的皮膚一樣,使人通宵不能入睡;讓天下人喪失淳厚質樸的本性。是以,仁義的禍害太大了,令老子憤恨于心。二是,老子要求孔子放棄仁義,依順自然規律行事,秉持德性而立身處世,不要像泉水幹涸後的魚一樣在相濡以沫,不如互相忘卻到江湖裡去自由自在的生活。
【原文6-2】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将何規哉(19)?”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20),乘雲氣而養乎陰陽(21)。予口張而不能嗋(22),予又何規老聃哉!”子貢曰:“然則人固有屍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23),發動如天地者乎(24)?賜亦可得而觀乎(25)?”遂以孔子聲見老聃(26)。
老聃方将倨堂而應(27),微曰:“予年運而往矣(28);子将何以戒我乎(29)?”子貢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聲名一也。而先生獨以為非聖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進(30)!子何以謂不同?”對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31),文王順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順,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進!餘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32),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33),民有為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34)。舜之治天,使民心競(35),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36),則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37),殺盜非殺,人自為種而天下耳(38),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其作始有倫(39),而今乎婦女(40),何言哉!餘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41),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時之施(42)。其知憯于蛎虿之尾(43),鮮規之獸(44),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聖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子貢蹴蹴然立不安(45)。
【注釋】
(19)規:勸告,建議。(20)章:絢麗的花紋。意為文采斑爛。
(21)陰陽:指天地。道指天為陽,地為陰。(22)嗋xié:合上嘴。
(23)“屍居”兩句:靜止時像屍體一樣不動而行動時又像龍一樣飛騰。後轉化為成語“屍居龍見”。無語時像深淵那樣沉寂而說話時又像雷一樣震響。(24)發動如天地:謂動如天,靜如地。
(25)賜:子貢名。其複姓端木,字子貢。(26)聲:聲望。名義。
(27)倨堂:傲踞于堂上。倨,通“踞”,伸開腳而坐。
(28)年運而往:意謂好時候已經過去。指行年高邁。
(29戒:通“誡”。即“告誡”。
(30)小子: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少進:稍微向前走些。
(31)用力:指用人力治水。 用兵:指用兵伐桀。
(32)一:指單純。(33)心親:偏愛雙親。
(34)親殺其殺:雙親被殺他就把殺手殺死。(35)心競:心存競争。
(36)不至乎孩而始誰:句意為,沒長大的幼兒就開始懂事。
(37)人有心而兵有順:人有心:指人工于心計。兵有順:即以用兵為訓。“而”為“連詞”。順:通“訓”。即教導。
(38)種:種類;類别。(39)倫:人倫。
(40)今乎婦女:句意為,時至今日婦女慘遭蹂躏。夏朝在開國時還是母系氏族社會。婦女地位是很高的,随着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現中國婦女的地位逐漸下降。周朝時期,已婚婦女地位卑下,婚姻關系能否維系取決于丈夫的好惡。春秋戰國時代史載,衛宣公和其繼母私通,所生子長大後迎娶齊女,宣公見齊女貌美,竟劫奪來據為己有。在諸侯國君中,這種事都屢見不鮮,已無人倫天理可言。
(41)知:通“智”。
(42)悖: 掩蔽。睽:違背,背離。堕:毀壞。施:運作。
(43)憯cǎn:本義:悲痛,傷心。引申“慘毒”。蛎虿lìchài:一種尾端有劇毒的蟲,長尾叫虿,短尾叫蠍。
(44)鮮規之獸:很少能讓人見到的野獸,鮮:少。規:.通“窺”。窺察。(45)蹵蹵cù然:即“蹴蹴然”,心神不安的樣子。
【譯文】
孔子拜見老聃回來,整整三天不講話。弟子問道:“先生見到老聃,對他作了什麼勸告?”孔子說:“我直到如今才在老聃那兒見到了真正的龍!龍,合在一起便成為一個整體,分散開來文采斑爛,乘駕雲氣而養息于天地之間。我張着口久久不能合攏,我又哪能對老聃作出勸告呢!”子貢說:“這樣說,人原來有靜止時像屍體一樣不動而行動時又像龍一樣飛騰,無語時像深淵那樣沉寂而說話時又像雷一樣震響,猶如天地運轉一樣的嗎?我也能見他一面嗎?”于是,子貢借助孔子的名義前去拜見老子。
老子正伸開腳坐在堂上應對,輕聲地應答說:“我年歲老邁,你将用什麼來告誡我呢?”子貢說:“古代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各不相同,然而卻都有好的名聲,唯獨先生您不認為他們是聖人,這是為什麼呢?”
老聃說:“年輕人,你稍稍近前些!你憑什麼說他們各自有所不同?”子貢回答:“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禹用力治水而湯用兵征伐,文王順從商纣不敢有所背逆,武王背逆商纣而不順服,是以說各不相同。”
老聃說:“年輕人,你再稍微靠前些!我告訴你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事。黃帝治理天下,使民心淳厚單純。有人死了雙親不哭泣,别人也不非議。堯治理天下,使民偏愛雙親,有誰的雙親被殺他就把殺手殺死,别人也不會非議。虞舜治理天下,使民心存競争,懷孕的婦女十個月生下孩子,希望五個月就張口學話,沒長大的幼兒就開始懂事。于是就出現夭折短命的現象。禹治理天下,使民心又大變,人工于心計而且以用兵作為教導方式,殺死盜賊不算殺人,人們各自認為不同于其他人并結成團夥而肆意天下,是以天下人驚恐不安,儒家、墨家相繼而起。他們初始還講人倫天理,時至今日婦女慘遭蹂躏,還有什麼可言呢!我告訴你。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名義上叫做治理,實際上是招緻最大的禍亂。三皇的心智,對上而言遮掩了日月的光明,對下而言背離了山川的靈氣,就中而言毀壞了四時的運作。他們的心智比蠍子之尾還慘毒,就連很少能讓人見到的野獸,都不能安身立命的狀況,卻自以為是聖人,不認為可恥,這不是無恥嗎?”子貢聽了心神不安地站在那兒。
【賞析】
這一段,表面上看是老子向子貢解釋,為什麼古代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各不相同,實際是對三皇五帝之治進行了批判和痛斥。老子認為自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以來,每況愈下,一個不如一個,名義上叫做治理,實際上是招緻最大的禍亂,其毒害勝于蛇蠍之尾,自以為是聖人,真不知道羞恥。
第六部分,總起來看,仍是莊子借用老子對孔子宣揚仁義和三皇五帝治理天下批判,提倡順應天運,無為而治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