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現在成了被拆解的重災區,前段時間,日本、歐洲和美國的三家機構分别拆了一輛比亞迪。(關于拆車的具體内容,可以回顧我們的文章《美日歐拆了3輛比亞迪》)
國内很多媒體也都報道了,但畫風主要是這樣式的:
美國人破防了!
歐洲徹底慌了!
日本人開始偷師了!
這些說法,聽着确實很振奮,但要是隻看到這些,就難免會沉浸在簡單的自嗨裡,進而忽視了真正的問題。這些機構,可不是奔着被比亞迪吓尿才來拆車的。
他們真正的目的是想檢驗一下,比亞迪到底有沒有出海在全球和他們搶市場的實力。
歐美日車企,制霸全球幾十年,幾乎壟斷了全球汽車行業的利潤。除了被韓系搶去幾口湯之外,再也沒有真正的對手了。
但如今,比亞迪在國内已經把合資車打得“量價齊跌 ”,要是比亞迪再把“798”、“998”的秦賣到國外,那歐美日車企還有活路嗎?
斷然财路,猶如殺人父母,是以這些海外車企、機構格外關心比亞迪到底有幾分真本事。
看這三家機構的拆車呢,我們也發現, 比亞迪要想在世界範圍内,和這些老牌大廠搶飯吃,就必須翻越三座大山。
要是能跨過這三座大山,那全球範圍内,産業權力的更疊再無懸念;要是跨不過,那比亞迪,甚至整個中國汽車就隻能繼續自己卷自己了。
三座大山都是啥?
這三座大山,得從拆比亞迪的這三家海外機構說起,它們分别是歐洲的瑞士銀行、日本的日經BP社、和美國底特律的一家咨詢公司。
這三家機構也分别代表了歐洲、日本、美國車企開創的,三種獨步全球的模式。
美國CaresoftGlobal公司拆解海鷗
哪三種模式呢?如果隻用一個關鍵詞來形容:
那德系一定是規模優勢
日系一定是精益制造
美系則是全球整合
而這三個關鍵詞,也正是比亞迪必須翻越的三座大山。
道理很簡單,人家靠這三招,在全球市場吃香的喝辣的幾十年了。如今,比亞迪要和人家搶飯吃,不得先研究明白人家的模式,然後再用魔法打敗魔法嘛。
當然了,這三種模式并不是互相孤立的,他們之間也互相借鑒。
德系—規模優勢
先來看德系吧,德系車第一波發家,是二戰前靠着引進了福特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産,1937年開始,從流水線上駛下的甲殼蟲,開創了德國制造最成功的一頁。
二戰後,歐洲經濟迅速複蘇,汽車成了大衆化需求。德系車抓住這波需求,又充分利用了規模化生産的優勢,到1965年就生産了1000萬輛甲殼蟲。
冷戰結束後,德國又整合了歐洲内部資源,從東歐找廉價勞工、從俄羅斯找廉價能源,從前蘇聯國家找新的市場,更充分的發揮了規模化優勢。
而規模化,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手段。
是以瑞銀這次拆比亞迪的時候,最關注的也是成本,但是呢,拆完了一通之後發現:比亞迪海豹比大衆在歐洲生産的定位相似的車,成本低了35%。
截圖來自瑞銀官網
原因也不難解釋,大衆在油車上有規模優勢,但是電車上,現在是比亞迪更有規模優勢。
日系—精益制造
日系車崛起于上世紀70年代,當時德系已經靠規模化優勢風靡歐洲和美國了。
日系車也靠規模化肯定是不夠了,于是就又發明了精益制造。有研究汽車工業史的人,甚至說精益制造和福特發明的流水線生産,有同樣的革命性意義。
精益制造的精髓就是“杜絕一切浪費”。從設計、生産、銷售的各個環節,都去掉一切可能的浪費。
豐田發動機裝配線
不能浪費更多廠房和土地,是以一條生産線同時生産N種車;
不能浪費員工任何一個多餘的動作,是以擰螺絲攏共分幾步都得精算好;
不能浪費多一分的庫存成本,是以就不要庫存,零部件沒庫存,生産出來的車也不要有庫存。
靠着這一套精益制造的打法,日系在全球玩得風生水起,紅利一直吃到今天。
日經BP在拆車的過程中,也最關注精益制造,他們是拆的最細的,把全車分成了十幾個子產品,分子產品拆解,拆下來的零件會逐個分析。
誇張的是連後視鏡、保險絲盒都拆了。還把拆解的全過程編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中國比亞迪海豹徹底分解》。
比亞迪要是有任何浪費成本的地方,指定逃不過日經BP的拆解, 而他們拆完了,整體評價非常高。說明比亞迪在精益制造上,已經不輸日系了。
美系—全球整合
再來說美系車,美系傳統的三大制造商已經頹了,現在最能代表美系車企的無疑是特斯拉。
特斯拉最大的特點就是全球整合,美國研發、中國生産、賣到歐洲,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美國那家機構呢,他們之是以要拆比亞迪海鷗,本來是想證明這輛隻賣1.2萬美元的海鷗指定是粗制濫造、偷工減料的。
結果呢,拆完之後,傻眼了,這輛車不但動力十足、質感線上,還有6個氣囊,連皮質座椅的縫線都很細膩。這家公司的CEO還說: 這車要是在美國造,至少需要3倍成本。
一通操作之後,這家機構徹底黑轉粉了,不但不質疑比亞迪了,還跑去美聯社發文,說比亞迪海鷗給美國工業敲響了警鐘。
截圖來自美聯社
軟體翻譯、僅供參考
話聊到這了,好像這三座大山已經翻過去了,比亞迪好像已經吊打歐美日車企,天下無敵了。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在國内确實是這樣,比亞迪和合資品牌的銷量已經說明問題了。
但接下來,有一個關鍵問題了:在國内行,出海之後還能行嗎?
全世界都在逼我們
去海外建廠
去年,中國汽車出口超過了500萬輛,超過日本成了世界第一,于是,今年呢,歐洲美國,甚至連土耳其都對我們的電車出口加稅了。
也就是說,整車出口我們基本走到頭了,要想出海,隻能去海外建廠了。
而比亞迪之是以在國内能打敗歐美日車企的三座大山,歸根到底就靠一點,那就是成本低。
事實上,歐美日那三座大山,看起來是三件事,但其實說到底也就是一件事,不管精益制造、規模優勢還是全球整合,最終都是為了降低成本。
新比亞迪匈牙利工廠
說到這就要多說幾句了
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
這話沒錯,但這隻能當做指導思想,
也就是隻能指導思想,不能真正拿它指導經營。
在真正你死我活的商戰裡,成本永遠是第一競争力!
比亞迪在國内有很多特殊的成本優勢,出海之後,還能不能比競品成本更低,是個很大的挑戰。
有人說比亞迪就是血汗工廠,出海後人工成本高了,就玩不轉了。比亞迪到底是不是血汗工廠,這事太敏感了,咱們留在下期好好聊聊。
但今天最後我還想說一點,就是我聽有人說過,中國汽車市場這麼大,一年3000萬輛,我們為啥非要出海呢?
分享一組資料吧:
2200億 VS 500億
2200億是豐田2023财年的淨利潤,500億是2023年,18家主流中國車企的利潤總和。
差距為啥會這麼大呢?
因為豐田面向的是全球市場,而中國車企則主要在國内拼命内卷。
是以,中國車企要想不被卷死,要想不再賠本賺吆喝,那出海就唯一出路。
因為出海才能有利潤,有利潤才能繼續研發,研發才能繼續保持領先。
也就是說,如果不出海,比亞迪、中國車企現在取得的這些領先優勢,很可能也就是一時的。是以,最後借用長城魏建軍一句話吧:
中國車企,就算死,也要死在出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