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京輝對談“中生代”:在觀衆認可後,導演才可輕裝上路

作者:星星飛翔

與電影相比,電視劇似乎很少按代劃分電視劇的創作者,但作為尋找共性的标簽,它們也很有價值。戲劇界的中年導演可能年齡還不足以達到中年,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通過創作獲得了或多或少的資源。10月19日,在第三屆烏鎮戲劇節"小鎮對話"中,孟景輝與來自北京、上海、鄂三位中年導演的劉暢、楊哲芬、何年進行了對話。

孟京輝對談“中生代”:在觀衆認可後,導演才可輕裝上路

成熟還是不敢表達,卻能找到智慧的表達

來自上海的導演何念,從該劇畢業後進入上海戲劇藝術中心,高産量一直是他的标簽,一年有七八部戲。就連孟京輝都驚訝于他的創作能量,"我們還在聊,人已經做了三個。"前段時間,何韻詩甚至挑戰同時做三部戲,"我一開始以為行不通,一天三班倒,但結果是每一班都比我一個人好。第一部戲有很多問題,第二部戲排成一排,幫我解決了第一部戲的問題,第三部戲錯開了解決前兩部的問題。劉暢補充說:"這叫偷自己。多年來,何鴻燊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否必須做觀衆喜歡的事情?"這兩天我們在上海拍了一部關于母女關系的劇,制片人認為這是一部青春喜劇,但我們真正想做的是青春的感情。這種定義偏差實際上與閱聽人的偏好有關。"在何念看來,我們的創作者也在争吵中尋找自己的坐标,"我們在不斷的創作中挑戰自己的表達,剛畢業就不敢表達,會有禁忌,還是不敢表達,卻能找到智慧的表達,與觀衆充分交流,就像說了又沒說, 但實際上說。而公認的票房導演孟景輝說,"導演被觀衆認可的可以輕裝上路,沒有人創作不關心觀衆,但絕對不能讓觀衆看到我們做了什麼,有時候越想觀衆做得不好。"

不在文化中心,一切都必須獨自面對

在武漢傳媒學院任教的楊哲芬,在武漢,不在文化中心,在她個人的強烈欲望和她自己的路之間,她有一個詞"難"。"烏鎮青賽獲獎後,我得到了一些機會,比如做《餘東英》副導演、《李華瑩》劇版的導演,在北京和上海,賴說就像進了一個機房,你隻需要看到機房裡的機燈不亮,其他粗心大意,而是回到武漢, 萬事萬物都需要自己做好準備,一個人要獨自面對。楊哲芬的出道與創作,是伴随着烏鎮戲劇節的曲目一路成長。這是她第六次來烏鎮,"作為嘉賓的談話,一位從業人員對我說,看着我年複一年的變化,為我感到高興。我的記憶也被拉回到2015年,第一年是參加小班授課,我的報名資訊還在烏鎮戲劇節一直用在郵箱裡;雖然我們不在文化中心,但堅持。是烏鎮戲劇節告訴我:你可以。如果你有想做的事情,那就去做吧。放棄太容易了,張開嘴閉嘴說做戲很容易,有時候真的會太緊張吃睡,但是一出戲出來後,我還是會去看複習,去面對和面對自己,這太重要了。我們常說: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這是半句話,相信的同時一定要做,深吸一口氣加油。創作者應該彼此相愛,而不是在北京和上海的創作者中,團結的力量更為重要。"

溫/北京青年報 記者 郭佳

照片/蔡成,北京青年報記者

編輯/鞠麗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