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馬上要去上幼稚園了,要開始獨立去面對自己的小社會了。
出生開始,她就是個高需求高敏感的孩子,作為媽媽,很擔心她以後會被别人欺負,又不敢說,是以一直想讓她膽子變得大一點,再大一點。
雖說,每個孩子生來就有性格底色,但我相信日常生活中的鼓勵與支援,也可以讓一個“天生膽小”的孩子變得自信且大膽。
女兒一路來的變化,讓我看到了這種可能。
我始終相信: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于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陪伴和榜樣示範。
一個真正受父母愛滋養的孩子,是不會受到傷害的。
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媽媽的7次撐腰,足以換來孩子一生“擡頭”。
01
第一次撐腰
當孩子玩具被搶時,當他堅強的後盾孩子在兩歲左右會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但還不能清晰辨識我的、你的、我們的人際界限。
在一起玩耍時,會因為喜歡對方手裡的玩具而預設是“自己的”,伸手搶過來,甚至出現推人、打人等攻擊行為。
如果你的孩子正面臨玩具被搶,請堅定的維護自己的孩子,明确告訴搶人者:“這不是你的玩具,哥哥/姐姐正在玩,你不能搶哦。”
同時,告訴自己的孩子,玩具是他的,他有權借與不借,如果不想借可以大聲拒絕“這是我的,請還給我”,被搶了自己去拿回來,或找媽媽幫忙。
反之,自家孩子搶别人的玩具,不要高興孩子力氣大/膽子大之類的,反而更該借機告訴孩子什麼叫“我的、你的、禮貌”,縱容隻會讓孩子日後成為讨人厭的小孩。
02
第二次撐腰
當孩子被人取笑時,教他肯定自己以前看過一部電影《奇迹男孩》,小男孩奧吉出生因為手術原因,導緻面部和正常孩子不一樣。
上學時,因為“長得醜”,而被同學嘲笑,他回家問媽媽為什麼自己會這麼醜?
母子倆有了這麼一段對話:
“你并不醜,奧吉”——媽媽 “你會這麼說是因為你是我媽媽”——奧吉 “正因為我是你媽媽,是以我的看法才重要,因為我才是最了解你的人。”——媽媽
媽媽還告訴他:每個人臉上都有印記,它會幫助我們指引方向。
你的善良、正直、勇敢,會讓真心願意和你認識的人所看到,他們并不會因為你的容貌而看低你。
媽媽的共情了解肯定,爸爸的關心、積極心态,正是奧吉擺脫自卑的關鍵。
不管我們的孩子因為什麼原因被嘲笑,做為父母,除了換位思考,肯定孩子的感受,更需要引導孩子看到他自己的優點,讓他感受到本我能量。
不要小看孩子間的玩笑話,一個經常遭遇嘲笑又無法釋懷的孩子,容易變得自卑、膽小、不自信、自我價值感極低,也會影響到他未來的人際交往。
03
第三次撐腰
當孩子被欺負時,幫他讨回公道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很常見。
孩子說自己被欺負了,父母不但不安慰,反而質疑孩子:“為什麼不打别人,偏偏打你?”受害者有罪論,遇到這樣的父母,孩子真的是太無助了。
如果不想孩子日後自卑懦弱,在他被欺負時,請正面給與孩子積極的回報,幫他讨回公道。
很認同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所說的一句話:“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怎麼做呢?李教授給父母提了兩個建議:
第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别人,這是家教問題,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負比你弱的。
第二,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别人欺負,可以讓孩子從小進行體育鍛煉,有運動就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别人欺負。
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種解決之道;但也要分情況而定,更不能報複性傷害别人。
如果你的孩子被别人欺負,你會怎麼做呢?
04
第四次撐腰
當孩子被當衆訓斥時,要及時制止别看孩子小,但其實也很在乎面子,面子就是他們的自尊。
被當衆辱罵指責的孩子,你看他的表現,是不是大多數時候都是聳肩低頭,沉默不語,手腳無處安放?
孩子此刻内心是非常茫然無助的,非常害怕面對路人的眼光和嘲笑,自尊心正在受到傷害。
當父母總是不分場合,當衆訓斥或揭孩子的短,孩子潛意識就會預設自己就是這樣的人,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人喜歡和被愛,滋生出自卑、叛逆、冷漠的種子。
人前不斥責,人後再教育,不當衆揭短,當下給孩子的每一份體面,日後都會成為孩子自信的基石。
05
第五次撐腰
當孩子被否定時,給他及時的肯定請記得,不管什麼時候,都不要否定孩子。哪怕他真的做的不好。
父母的鼓勵都能幫助孩子取得突破。
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每個孩子的發展和學習都應該發生在“最近發展區”,這個區域指的是,孩子目前無法自己獨立做到,但是在其他人的幫助下,指導下,能夠做得到的發展範圍。”
如果孩子被外人否定,父母也不維護,甚至還一直強調孩子的缺點,時間久了,孩子真的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把自己封閉起來。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
要知道,父母給孩子的那份信任彌足珍貴。能把童年裡那些自卑的影子擊退,讓孩子溫暖地長大。
06
第六次撐腰
當老師批評孩子時,給他正向回報想必不少媽媽都有這樣一個感受:“老師說的話,孩子是非常上心,老師說啥就是啥,無條件服從。”
尤其是幼稚園或國小的孩子,老師在他們心裡有着非常高的權威,是以他們會非常在意老師對他們的評價。
一旦覺得被老師批評了,孩子内心會很害怕、恐懼、無助。這個時候,我們的處理态度就很關鍵了。
怎麼做比較好呢?
1、傾聽和共情問問孩子被批評是什麼感受?委屈、憤怒、害怕……讓孩子把心裡的情緒釋放出來。
2、了解事情全貌,避免貼标簽過往孩子是比較調皮,但也别急着就覺得是孩子不對。對整個事情進行比較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去處理這個事情。
3、引導孩子正确看待被批評
①老師的批評是正确的,此時我們需要引導孩子意識到,老師的批評也是出于關心,是希望他能夠越來越好。
②老師的批評可能不太正确,此時我們要引導孩子明白,他人的評價并非是真實的情況,在這件事中他哪些事情做得是對的,我們是支援的,哪些地方可以再調整……
還有一點,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去做的,那就是不斷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幫助他建立自信。
07
第七次撐腰
當孩子不願分享時,尊重他的選擇記得小時候,有一個非常喜歡的布娃娃,後來親戚家一個孩子來玩,走的時候還非要帶走,我不願意。
媽媽說,不就是一個布娃娃嗎?給她算了。然後抱住我想要搶回的雙手。
雖然是很小時候的事了,但現在每每看到相似的布娃娃,都會想起當年那個無助的自己。
真的。有些東西,在父母眼裡沒有什麼價值,但在孩子心裡卻有着獨特的意義。
在孩子不願意的情況下,擅自做主處置孩子的物品,維護的是自己的面子和親戚關系,但傷害卻落在了孩子身上。
對于孩子不願意分享這件事,我的做法是:告訴她我了解她不願意分享的心情,同時表達我的感受和想法,至于孩子最後要不要分享,權利給到孩子自己!
事實上,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且掌握着主動權時,他會更樂意主動分享;當孩子沒有被尊重到時,他會屈服、逃避或是反抗。
結語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說:
“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貝父母的處世方式,将它視為人生的标準和榜樣。”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不要小瞧對待孩子的每一件小事,
在孩子成長路上,你所有的态度和行為,都是在塑造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聲明:本文圖檔來源網絡,刊載此文是出于傳播知識傳遞資訊的目的,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處理。
作者簡介:果媽,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