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征伐,向來是古代王朝維系統治的重要手段。無論是建立王朝,還是鞏固皇權,戰争都扮演着關鍵角色。然而,在明朝這段動蕩不安的年代裡,一場看似平凡的應州之戰卻備受争議和質疑。這場戰役的主角正是備受文臣唾棄的明武宗朱厚照。作為一位性情愛好嬉戲的皇帝,他的戰績究竟如何?又為何會遭到如此嚴厲的抨擊和诋毀?這一切的答案,都将漸次揭曉。究竟朱厚照在應州大捷中表現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明朝建立之初,君臨天下,實行一統。然而,時過境遷,明代中後期,内憂外患頻繁,國力漸衰,王朝走向衰亡。自從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擄獲後,朝野上下震驚不已,朝政一度陷入停頓。繼任的明憲宗雖重振旗鼓,但内耗不止,禁軍節節敗退,邊疆不複靖。
蒙古諸部趁虛而入,驟然興起。火篩、亦思麻因、亦蔔剌等部先後崛起,紛紛由部落演化為準國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以達延汗為首的鞑靼部。達延汗乃成吉思汗十五世孫,出身顯赫。他天資聰穎,膽略過人,志在統一漠南蒙古。建文年間,達延汗攻陷大同、宣府等重鎮,将明軍逐出關外。京師震動,禮部尚書郝萼力陳明軍無能的嚴酷現狀,直言明朝自是以來,儒臣振振有詞,騎射力衰。
此言一語驚人,乃當世匪夷所思。但郝萼說的卻是不争的事實。明廷因循守舊,骁騎沙場,竟已是是明朝勢微的一大症結。于是再無禦敵之師,隻能以鈔票求和。弘治年間,明朝為擷取和平,不得不向達延汗開放邊貿,輸送茶馬、匠器等物資,以求其暫時息兵。
借此喘息,明朝不惜高價鋪張,也要乞求一時太平。面對如此窘迫處境,明廷上下無不失望、無不焦慮。亂世将至,疆場蕭條,民口告餒,歎舊明昔日的骠騎已是化為烏有。前路茫茫,明朝何去何從?
明朝中後期,皇室與文官群體之間的沖突日益尖銳。作為理論上的執政精英,文臣們企圖分享實際的決策權力,對皇權形成制衡。然而明帝國的君權專制體制,決不容許文臣越雷池一步。于是皇權與士大夫階層的龃龉不斷,鬥争愈演愈烈。
其中,朱厚照的統治引發了文臣的極度不滿。作為明孝宗的嫡長子,朱厚照生性放縱,昏庸無能,不理朝政。他貪戀宮閨玩樂,整日無所事事,日理萬機荒廢。更甚者,朱厚照對文官群體懷有重重芥蒂,屢屢貶斥開誠布公的谏言,反而親信奸佞小人。
朝野震怒,谏诤不止。明史大夫們無不斥責朱厚照"宿衰朝盲"、"虛靡無為"。特别是在處理蒙古入侵的重大軍事決策上,朱厚照颟顸無策,隻知徘徊于豪華行宮,終日嬉遊。面對邊塞狼煙,聲援京師的部隊節節敗退,朱厚照竟渾然無知,仍我行我素,酗酒作樂。
文臣們大義憤然,痛陳朱厚照昏庸無道。有識之士更是铮铮有聲,直斥朱厚照"昧于經世之務,黨同于佞敗之徒"。然而朱厚照置若罔聞,繼續任用親信尋歡作樂,縱情酗酒狂歡。他對譴責熟視無睹,反而誅殺谏臣,肆意妄為。
這進一步激化了朝野沖突。文臣們在朝堂上嚴詞厲色痛斥朱厚照昏亂朝綱,更在著述中對他嚴厲抨擊。他們将朱厚照妄自尊大、昏庸無能的劣迹無所不寫,并大肆誇張以诋毀朱厚照放蕩無度的生活作風,妄圖操控輿論。
應州之戰的起因,源于朱厚照的一次遠遊。當時達延汗正在松山谷集結重兵,企圖趁明軍空虛直搗京師。朱厚照不知此事,卻率部遠遊沁州。此地距蒙古軍陣地不遠,因而再次引發了邊境沖突。
起初,雙方交火僅是些小規模的騷擾。但很快,朱厚照的一次離營巡獵就徹底惹惱了突厥騎兵。一支蒙古騎兵發現朱厚照身邊隻有些皇親貴戚作陪,并無重兵防護,于是窺視到了絕佳的劫掠機會。他們立即揮刀向朱厚照沖鋒,意圖活捉皇帝以奪取巨額贖金。
面對突襲,朱厚照大驚失措,幾乎無力招架。好在有文武百官拼死相護,這才勉強保住一命。然而朱厚照的威嚴已經盡失,明軍也被打得潰不成軍。逃出生天後,朱厚照是以大發雷霆,痛下決心親征松山谷以複仇雪恥。
于是京師川陸并重,調撥重兵增員。朱厚照更是暗暗征調了一些久經沙場的謀主,同時三令五申,決意同蒙古人拼個魚死網破。相較之前應州作戰時的蠻勇無知,這一次朱厚照可謂用盡了全力。
不久,朱厚照的大軍和蒙古騎兵在應州附近的松山谷遭遇戰。雙方為争奪要地而激戰連連,你來我往,曠日持久。朱厚照一反以往嬉皮笑臉的嚣張作風,竟殺氣騰騰,親臨沙場督陣。他或揮戈親征,或當先厲兵,幾度力戰而下,與部将同生共死,竟有些陣前鬥将的英勇氣概。
這場戰事的确打得十分殘酷,雙方暗殺生擒無所不用其極。連朱厚照随從的許多王公貴戚也難逃一劫,慘遭橫禍。朱氏宗親更有數人在戰場上被蒙古人活捉,遭到折磨虐殺。但同時,朱厚照的鐵甲武力也使蒙軍傷亡慘重,損失不小。
應州之戰進入白熱化階段,雙方的殊死搏鬥愈演愈烈。朱厚照不惜血本,親自督師與蒙古人拼殺。他視死若歸,每每親臨前線,力挽狂瀾。
據明史記載,有一次朱厚照統帥官軍出擊,卻遭蒙古騎兵突襲。雙方旋即激戰,你死我活,朱厚照竟身陷重圍。就在蒙古鐵騎壓境,朱厚照命懸一線之際,一名蒙古勇士突然沖将出來,揮刀就向朱厚照刁斬而來。
生死存亡之際,朱厚照當機立斷,猛力揮舞手中重劍,硬生生擋下了這記必殺一刀。随後他馬上勒住缰繩,策馬殺出重圍。另一支明軍也及時增援,終于解救了陷入絕境的朱厚照。
經此一役,雙方均傷亡慘重。明軍死傷無算,就連親王與王公也傷殘不少。但蒙古軍的損失也相當可怖,達延汗不得不暫且撤軍,避其銳氣。
此後數月,雙方在應州郊野間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蒙古騎兵憑借遊擊優勢,紛紛騷擾明軍糧草線。明軍亦不甘示弱,屢次行伍狹路相逢時總爆發激烈厮殺。
有一次,朱厚照親率大軍出擊,與一支蒙古騎兵發生遭遇戰。雙方随即混戰,明軍與蒙古鐵騎燥足旋乾坤,硝煙彌漫,血雨腥風。激戰正酣,突有一名蒙古騎兵從朱厚照身側殺出,揮刀就向朱厚照刁斬而來。朱厚照情急之下,當即勒馬拽弓,一箭射死了那名蒙古騎士。
這一箭直射心窩,使蒙古軍陣線為之一破,大開了朱厚照官軍的殺陣。明軍随即堅壁掃射,蒙古軍節節敗退,狼狽逃竄。這一役,朱厚照官軍大捷,幾乎殲滅了這支蒙古騎兵。
應州之戰至此雖告一段落,但其戰果記錄卻撲朔迷離,存在巨大争議。當時朝野就朱厚照親征松山谷的表現,評價南轅北轍,仿佛在論證兩碼事。
朱厚照自稱"力挽狂瀾,暫解燕冀邊隅",自诩此役克敵制勝。但當世文臣如何看?倒不如說,他們不惜屈指冤詞,竭力貶低朱厚照的軍功。
誠然,朱厚照親臨沙場,督陣多日,勇猛無比。當時不少名将都譽其"大将風範",并稱贊朱厚照"挺身督戰,大開沙場氣象"。但文臣們對此嗤之以鼻,對朱厚照的戰績視而不見。
反之,他們在許多官修野史中,對朱厚照的言行作了極大的修繕。他們大加渲染朱厚照軍前嚣張無度的嬉笑放蕩,卻對其陣前砍殺的英勇往往隐去不提。更有甚者,竟在典籍中臆造朱厚照在應州潰不成軍、狼狽逃遁的罪行,妄加毀謗。
一時間,朱厚照在應州之戰中的英勇形象為文臣所扭曲抹黑,名聲日漸失落。即便當時親征的武将也難以為朱厚照平反雪案,隻能獨自歎惋。
不過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達延汗對朱厚照的評價竟出人意料。按說達延汗本該對朱厚照格外痛恨,因為朱厚照的骁勇善戰,幾乎殺傷了達延汗無數精騎。但達延汗卻對朱厚照高度贊賞,譽其"勇武過人"。
有一名外賓使臣曾向達延汗詢問朱厚照的戰績,達延汗隻是搖頭長歎,對這位同為勇将的對手肅然起敬。達延汗對朱厚照的評價,與朝野文人的诽謗簡直判若雲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