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杜鵑花開 蜀魂弘揚——寫在朱利雕像告竣時||張伯齡

杜鵑花開 蜀魂弘揚

——寫在朱利雕像告竣時

張伯齡

有友人懇切地勸我:“你已年過九十,風中之燭,飄搖餘光,何苦殚精竭慮,百計千方,要為朱利塑一尊雕像?”

我回答說:“這要感謝上蒼,讓我有緣對朱利無限敬仰,為她塑一尊神雕,是我四十年來的朝思暮想。如今我如西下的夕陽,更須在落山之前,實作這一夢想。”是以,我曾有詩感歎:

明知一死萬事空,難禁國母萦胸中。

但願氣息奄奄日,朱利神雕已竣工!

【曆史文化】杜鵑花開 蜀魂弘揚——寫在朱利雕像告竣時||張伯齡

朱利雕像

為什麼該有一尊朱利雕像立在崇州的大地上?

古書上的記載表明:古蜀國曾有一位“江源女子”,是文井江畔朱亭部落的酋長。她毅然伸出援手,和以牧為業難以為繼而從岷山高寒地區南下圖存的杜宇部落聯姻建國,稱雄一方,古蜀國從此橫空出世,杜宇成為古蜀稱帝第一人的“望帝”,威名遠揚。而他的妻子就是這位朱利,作為古蜀帝妻第一人則當稱之為“國母”,理所應當。又是她以朱亭部落開創的農耕文明引導杜宇“教民務農”,使古蜀大地成為長江上遊的米糧之倉,尊稱她為“農耕女神”,乃民心所向。

【曆史文化】杜鵑花開 蜀魂弘揚——寫在朱利雕像告竣時||張伯齡

方志學者張伯齡先生(右二)為市民講述朱利故事

自古以來,川西平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這對夫妻化為一對杜鵑鳥,每至陽春三月就高呼“布谷布谷”,每叫一聲就血流口腔。聲聲啼血滴在地上,長出鮮紅鮮紅的杜鵑花,漫山遍野迎春開放。人們又叫它為“映山紅”,帶給人無限喜悅、無限希望。原來杜鵑鳥和杜鵑花都是杜宇夫妻的化身,李白、杜甫等詩仙詩聖,都寫過不少歌頌子規杜鵑的詩章。元代詩人曹伯啟在其《子規》(杜鵑鳥又被後人稱為“子規”“蜀魂”“蜀魄”等等)詩中寫道:

蜀魂曾為古帝王,千聲萬血送年芳。

貪夫倦聽空低首,遠客初聞已斷腸。

錦水春殘花似雨,楚天夢覺月如霜。

催歸催得誰歸去,唯有東郊農事忙。

今日崇州,無限風光,追本溯源,正是朱利杜宇興農強國的地方。崇州為什麼有一條“龍門街”?因為這裡曾坐鎮過一個帝王。崇州為什麼有一條“朱氏街”?因為這裡是朱利的家鄉。後來他們把都城遷移到郫地(今郫都區)去,為的是更利于蜀國的繁榮富強。

地名是曆史的一面鏡子,今日崇州本名“蜀州”,就因為這裡是古蜀國的心髒。蜀國之源,蜀國之心,古蜀故都,蜀中之蜀,源遠流長!

朱利呀朱利,你是我們崇州人的先祖,我們的血管裡有你的基因流淌。今天,你矗立在生你、養你、成就你偉業的大地上,我們看到你面目慈祥,英姿飒爽,每個人的心裡都平添了文化自信、守正創新的精神力量。

回想當年,兩個部落相助守望,融為一體,這需要何等敢為先人的膽量!回想當年,兩個部落和諧包容,命運與共,這又是何等豁達寬廣、美美與共的胸膛!

盤點崇州曆史文化的寶庫,美不勝收,滿目琳琅,隻有你是含金量最高的寶中之寶,可與天地比壽!穿越崇州曆史人物的星空,群星閃亮,目不暇接,隻有你是能給人指引方向的北鬥,可與日月齊光!

【曆史文化】杜鵑花開 蜀魂弘揚——寫在朱利雕像告竣時||張伯齡

雕塑家韓德雅為朱利造像

今天,看着你的雕像,我們頌揚你情操高尚,大愛無疆!崇州的70多萬子民,從你的身上吮吸着智慧的乳漿,你和望帝開創的古蜀故都正錦上添花,正蒸蒸日上。你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孫孫,在陽光雨露潤澤下的幸福生活,正像雞冠山上的杜鵑花,一天紅似一天;正像文井江中的長流水,一浪高過一浪!

【曆史文化】杜鵑花開 蜀魂弘揚——寫在朱利雕像告竣時||張伯齡

好一個朱氏街啊,因有朱利塑像而知其得名由來,因有朱利塑像而彰顯出曆史的輝煌。在日新月異的新征程上,站在全蜀曆史文化的高峰展望,這裡無須多少時日,将會以“古蜀濫觞”的美名,傳揚到天涯若比鄰的四面八方,未來可期,前程無量!

杜鵑花開,蜀魂弘揚;崇州根脈,地久天長!我們怎能不喝彩,我們怎能不歌唱!

來源:史志崇州

作者:張伯齡

攝影:鳴清 雪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