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點
日前,2023年中國飯店集團60強名單正式出爐。一直以來,該名單不僅展示目前市場的規模和競争格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未來方向。
《酒管财經》注意到,2023年參與統計并提供有效資料的70家飯店管理公司(集團)客房總數為522.1267萬間,增長率為8.4%;飯店總數為51775家,增長率為7.8%。這兩個增速資料相較于往年來說并不算快,這也符合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潤鋼“規模發展并未提速”的觀點。
而提到名單,就會有排名之争。像往年一樣,錦江酒店在規模上是絕對的行業龍頭,在客房數量和飯店數量上保持着很大領先優勢。但今年,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從不同的次元對酒管集團進行了評價,同時也在傳遞行業要側重全方位發展的信号。
(詳盡榜單見文末。)
01
“規模發展并未提速”
從整體樣本的統計情況來看,2023年飯店總數為51775家,增長率為7.8%;客房總數為522.1萬間,客房數增長率為8.4%。
增長率資料較2022年時的7.1%和8.2%有所增長,但相較于2021年和2020年的雙位數增長,仍呈現比較緩慢的态勢。
對此,張潤鋼作出判斷,“疫後規模發展并未提速”。
《酒管财經》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相較于過去的跑馬圈地,如今的酒店集團在擴張上更為謹慎。
例如,在2023年,國内酒店三大巨頭——錦江酒店、華住集團和首旅酒店,都曾調低過開店目标。
錦江酒店在其2022年财報中提到,2023年計劃新增開業酒店1200家,相較于2022年減少了300家,2024年目标仍為1200家;
華住此前預計2022年淨增開設950-1000家酒店,而2023年則預計淨增750-800家酒店;2024年,華住計劃開設約1800家酒店,但同時也要關閉約650家酒店;
首旅酒店則由2022年計劃新開酒店1800-2000家降至2023年計劃的1500-1600家,減少約300-400家酒店。2024年,預計新開酒店達到1200-1400家,相較于2023年目标進一步降低。
單純追求數量或許已經成為過去,酒店業的擴張已經邁入了尋求提升高品質的階段。
另一方面,在當下,存量酒店市場更加大有可為。
《酒管财經》在此前文章中(存量時代,酒店如何沖出“緩行區”?)就提到,如今的存量酒店已經成為了整個行業的增長藍海,完全能夠成為連鎖酒店集團的業績助推器。
在中國飯店集團60強名單中,有不少酒店集團都将“存量改造”作為發力點。如東呈酒店,老店翻紅計劃已經到了“3.0”階段;再如華住也提到,華住的中高端酒店将以存量改造更新為主;更早還有首旅,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向存量要發展”。
也正因如此,透過中國飯店集團60強可以看到,或許“規模發展并未提速”在行業來說并不是什麼壞事,而是增長方式良性轉變的資料化表現。
02
不隻是規模,嘗試多元度評價
也正是因為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對名單的評價也在多元度進行。
實際上,在目前競争環境下,除了考慮規模之外,也需要考慮一些其他的核心名額。
如果隻考慮本土的飯店集團,可以看到規模前十為錦江、華住、首旅、格林、東呈、尚美、亞朵、德胧、安逸和嶺南。
如果按市值來排序的話,截至2023年12月31日收盤,本土上市酒店的市值排名是:華住集團以756.6億元排名第一,錦江酒店以287.2億元排名第二,首旅酒店以174.4億元排名第三,再往下是亞朵、君亭、華天酒店、金陵飯店和格林酒店。
除了市值以外,營收名額上,排名則是華住、錦江、首旅、亞朵、金陵飯店、格林酒店、華天酒店、君亭酒店;
而在營收增速上,亞朵則以106.6%的絕對優勢排在第一位,再往後是華住、君亭、首旅、華天、錦江、金陵和格林。
淨利潤的排序又有所不同。華住以40.9億元的淨利潤排名第一,再往下是錦江、首旅、亞朵、格林、金陵和君亭,而華天酒店則出現了虧損。
總體來看,2023年各個單項的冠軍:在規模上,錦江酒店排名第一;RevPAR和單房市值則是亞朵最高;在總市值、營收和淨利潤上,華住則是位居榜首。
顯然,多元度評價能夠從不同角度考察飯店集團的綜合實力,不僅僅局限于規模大小,還包括營收、利潤、RevPAR等核心要素。
鼓勵飯店集團在追求規模擴張的同時,注重内部管理和服務等名額等提升,更好地識别和評估潛在風險,如過度擴張帶來的管理挑戰、财務風險等。
最為重要的是,讓投資者對連鎖飯店集團品牌有更清晰的認識。
03
不隻是追求中端,還要持續下沉
透視2023年度中國中國飯店集團60強名單,還可以發現一個趨勢,就是中高檔酒店的持續擴容。
2023年,本土酒店集團在類别上,中端型酒店是絕對的主角,有42.8%的酒店是中端型酒店,在類型上占據絕對優勢。相較于2022年,在規模上有了進一步的增長。
去年各檔次飯店新開店中,中端型酒店占41.4%。今年籌開飯店中,中端型酒店占47.5%。這一比例均高于其他檔次酒店的占比。
這是行業結構的轉變。
華福證券就在一份研報中提到,目前,大陸星級酒店結構正從傳統的“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轉變過渡,酒店中高端化更新趨勢明顯。
而對于中端酒店來說,下沉市場是一個不容錯過的突破口。名單中規模靠前的飯店集團品牌,都在下沉市場有所布局。
譬如華住,截至2024年3月31日,華住中國有9684家在營酒店,包括598家租賃及自有酒店以及9086家管理加盟及特許經營酒店。其中,華住中國已經覆寫了全國1290個城市,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8個城市。
首旅也同樣表示要深入挖掘下沉市場空間,開發了具備“投資小、賦能高、回報快”等特征的輕管理模式,借助輕管理進入下沉市場。
國際酒店巨頭同樣瞄準下沉市場。2023年,洲際酒店超過70%的開業酒店及85%籌建酒店位于二至四五線城市;萬豪則提出,2024年30%的新開業酒店位于三線以下城市。
04
名單中的細節
除了整體的一些方向趨勢,名單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細節。
例如,排名第60位的凱萊集團,其客房數為7160間。這個資料在2022年可以排到第55位。而在2022年,排名第60位的,是廈門建發旅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計6691間客房。
這也意味着,在行業整體規模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下,進入60強名單的門檻進一步提高。
另外,榜單中的前12名,與2022年的名單相同,并沒有發生變化。但規模上的“階梯性”已經形成。
錦江以領先華住超過2萬間客房、超過2000家飯店的優勢絕對領先;而華住、首旅和格林酒店,客房數均超過了30萬間,飯店數均超過了4000家;東呈集團和尚美集團則在20萬間客房以上;溫德姆、洲際、萬豪和亞朵,則處于10萬間客房梯隊。
錦江酒店的客房總數在2023年成功突破了百萬間,來到了106.7萬間,也是唯一一個飯店數量超過萬家的酒店管理集團,旗下酒店11083家。
其旗下擁有着錦江都城、麗楓、歡朋、維也納國際、凱裡亞德、康鉑等中端品牌,錦江之星、七天系列、IU、白玉蘭等經濟型品牌。
回顧錦江酒店的發展路徑可以發現,通過資本運作是其擴大自身規模的方式之一。包括2015年收購法國盧浮集團,2016年收購鉑濤酒店集團,實作了酒店規模和國際化程度的飛躍提升。
實際上,在過去一年,酒店業的資本市場交易活躍,如綠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向明宇商旅股份以6.24億元對價轉讓其52%的股權、首旅置業向首旅酒店以2.14億元對價轉讓北京諾金100%的股權、錦江資本向錦江酒店以4.6億元轉讓錦江酒管公司100%的股權、嶺南集團拟以現金方式收購都市酒店集團70%的股權等。
明宇商旅、嶺南集團在名單中都有着不錯的排名。如此看來,通過資本運作依然是提升自身規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而在未來,張潤鋼提到,行業将進入“碎片化”競争時代,規模是一方面,在下沉市場、新興地區,三四星級的存量酒店改造,目的地酒店的打造方面,都會有着充分的競争。
《酒管财經》認為,新的競争時代,或許也為後來者帶來更多的機遇。
統籌丨勞殿 編輯丨阿思
文中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酒管财經原創内容,未經授權,禁止任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