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書藝公社▲ 與萬千書壇精英,
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
康熙吳天章“龍賓十友”墨
來源 | 文彙學人、《手藝裡的中國》作者 | 李武望分享 | 書藝公社(ID:shufaorg)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墨,是中華文化得以延續與傳承的重要載體。然而,中國人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将墨用于書寫的,卻一直沒有準确的說法。翻開先秦時期的文獻,就會發現其中有墨用于刑罰、占蔔、測量等用途的記載,但并沒有關于它的形态、制作工藝的明确記載。我們的祖先最早使用的是可以直接用于書寫的天然石墨,直到秦漢時期才有了人造墨的蹤影。
煙料和膠是中國制墨的主要原料,而煙料又分為松煙和油煙兩大類。1975年,從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墨塊是大陸現存最早的人造墨實物。這些早期的人造墨塊用燃燒松樹獲得的松煙作為原料,再用手捏制成形狀不算規整的墨丸、墨柱等。由于成品體積較小,需要用研石在加水的石硯上研磨後方能使用。東漢時期,壓制成型的模制墨出現。這個時期的墨錠可以直接研磨,友善攜帶。墨模的應用算是制墨史上的一大進步,制墨的工藝流程也基本确定下來。得益于終南山的古松,當時有名的墨産地多在陝西省,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産自今千陽縣的隃糜墨。
松塔形墨
三國時期,魏國的制墨名家韋誕将珍珠、麝香等多種珍貴藥物加入松煙墨的配料中,他制作出的墨色澤好、香氣佳,在文化界頗受好評。制墨所用的膠多取自易受環境影響而變質的動物皮,而韋誕在制墨配料中加入中藥的做法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由此制成的墨既不易變質又增添了香味。從此,制墨工藝進一步成熟,制墨家紛紛緻力于探索、創新自家的配料。東晉政治重心南移,江西省因有茂密松林的廬山而成為新晉墨産地,女書法家衛夫人就是廬山松煙墨的忠實粉絲。北朝時期,北方優質墨的代表是産自河北易州(今河北省易縣)的易墨,最為出名的是當地的奚氏家族所制出的墨。這一時期,制墨工藝進一步成熟,人造墨的體積逐漸變大,且質地密實,不再依靠研石研磨,而是可以直接蘸水研磨成墨汁。
胡開文地球墨複制品
隋唐時期,在書畫藝術的昌盛、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官辦制墨廠的設立、墨工的職業化等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制墨業迎來繁盛期。制墨工藝越來越精良,選料越來越講究,造型也越來越多樣,人們開始在墨錠上題辨別、畫圖案。唐朝還出現了用于批注、修改書稿的彩墨,比如雌黃入料的黃墨、研磨朱砂而成的朱砂墨。易州、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和绛州(今山西省新绛縣)是唐朝主要的産墨區,每年大量的朝廷貢墨都生産自這些地方,北方墨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祖敏是當時最著名的墨官,他采用的鹿角膠制墨的方法大大改善了制墨中的和膠技術。唐朝末期,為躲避北方的長期戰亂,許多制墨名家逃往南方。其中,易州有名的奚氏家族就南遷到江南歙州一帶(今安徽省歙縣)。奚超、奚廷珪父子潛心研究制墨方法,二人後來還得到南唐後主李煜的賞識,被賞賜冠“國姓李”的殊榮。北方墨匠帶來高超的制墨工藝,再加上黃山的老松和優質的水源,歙州一帶從唐末起便成為國内最大的墨産地。
宋代是制墨史上的一個高峰期。宋代制墨業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油煙墨的出現。松煙墨的制作需要砍伐大量的古松,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開辟新的制墨原料對當時的墨匠來說迫在眉睫。名匠張遇以桐油燒制的煙作為制墨原料,加入麝香、樟腦、金箔等制作出的禦墨,被稱為“龍香劑”。北宋官員、文人沈括提出燃燒石油來制作油煙墨,熱愛科學研究的沈括親自試驗制作出的“延川石液”受到一衆好評,還受到蘇轼的大力贊賞。宋代制墨業興盛的一個标志就是文人在制墨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人自制墨是當時的風尚,上至宋徽宗,下至蘇轼、黃庭堅、陸遊,都熱衷于制墨、藏墨、品墨。有關墨的專著的增多是宋朝制墨業興盛的另一個标志,比如晁貫之的《墨經》、李孝美的《墨譜法式》、蘇易簡的《文房四譜》,這些專著不僅介紹制墨工藝,還記錄下有關墨的逸聞趣事。宋代南北各有優質的墨産地,但制墨中心還是逐漸轉移到南方。北宋末年,歙州改名為徽州,其生産的徽墨更是聞名天下。元代是少數民族主政的時代,制墨業相對處于低潮期,制墨工藝基本傳承自宋代。
在前朝相對不景氣的背景下,制墨業在明代漸漸複興,松煙墨、油煙墨并舉,其中桐油墨、漆油墨得到廣泛運用。徽州一帶成為當時毋庸置疑的制墨中心,當地市場化競争激烈、人才輩出,還進一步形成歙州派、婺源派、休甯派三派争奇鬥豔的局面。徽墨的領軍人物有羅小華、邵格之、葉玄卿、方于魯、程君房,後兩者還留下了《方氏墨譜》《程氏墨苑》這樣的寶貴史料。明代的墨品收藏性更高,墨錠的圖案也更加豐富、精緻,還出現了成套收藏的集錦墨。清代的制墨業更加完善、多元,集錦墨更是品種繁多,出現了“制墨四大家”胡開文、曹素功、汪節庵和汪近聖。但清末的制墨業卻随着社會環境的轉變逐漸走向了衰落。
工序
1.煉煙。
燃燒松煙要挑選腐爛的百年松根,因為老松樹的樹根帶有的松油最多。松樹枝幹和根中的油脂經過火的熏煉後流出,一次煉煙至少要持續三天。煙棚内火力不宜太旺,火太旺的話灰多煙少,墨色會偏淺。
宋應星《天工開物》燒松木取煙法
制作油煙則是在密閉空間内以點油燈的形式擷取動物或植物油脂。将油脂放在火錾内,用燈草點火,上面覆寫瓷碗來收煙。
2.取煙。
待煙棚内的溫度冷卻後,才能進去掃刮取煙。離火口最遠的煙品質最好,其質地細膩,且沒有任何雜質。五十千克的松根僅能燒制出兩到三千克的松煙,隻有用這種方式取得的松煙才能保證制成的墨烏黑内斂,書畫時才能呈現出幹、濕、濃、淡、枯等不同形态的墨色之美。
油煙則需要每隔四到五刻就掃煙收集一次,時機很重要,掃遲的話煙會偏黃,墨會無光不黑。
3.篩煙。
收集的煙料用細絹層層篩選,去除雜質,篩入幹淨的容器内。
篩煙
4.熬膠。
膠是制墨中最不可缺的基本原料,它能夠将顆粒狀的松煙凝結起來,使墨成為便于研磨的固體。膠也是墨能否持久儲存的關鍵。制墨廠家會自己決定膠的種類和兌入的比例。
5.和料。
這算是制墨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為配料直接關乎墨的最終品質,決定着墨的光澤度、附着力,及墨色的層次等。除了膠之外,各家制墨的其他配料也各有不同,每種配料各司其職,或防蟲防蛀或增加墨的層次。此步驟就是将各種配料和熱膠,像和面一樣揉制成墨團。
6.捶打。
揉好的墨團要進行數萬次的捶打,才能成為細潔、柔軟、緊實的墨胚。
7.壓模。
将捶打并稱量好的墨胚放到提前制作好的墨模裡面,這稱之為壓模。在制墨之初就要先雕刻好墨模,墨模上的美觀圖案決定着墨品的藝術價值。
8.晾墨。
脫模後的墨錠需要經過長達一年的時間陰幹,為了防止墨錠蒸發時翹邊,制墨師每一天都要将墨錠翻面。
9.修邊。
墨晾幹之後,就是精細的修邊修型。制墨師需要将墨錠多餘的邊角料剪掉,并将邊角磨平整。
10.描金。
描金是用毛筆在墨錠表面書寫文字或描繪圖案,顔色一般以金色和銀色為主,是以稱作“描金”。這一工序主要是起到裝飾的作用,需要細緻、耐心地進行。
圖文綜合來源網絡,分享此文旨在傳遞更多有價值資訊之目的。和萬千書壇精英,一起探尋醉中國的書畫印生活新方式!原文不代表書藝公社觀點、立場以及價值判斷。如有關于作品内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與書藝公社聯系。
墨色中國
歡|迎|聯|系
文章投稿,請聯系:xshufa活動報道,請聯系:shiyu798加入書藝公社社群,請聯系:xshufa商務、市場合作,請聯系:shiyu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