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墨色中国

关注 ▲书艺公社▲ 与万千书坛精英,

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墨色中国

康熙吴天章“龙宾十友”墨

来源 | 文汇学人、《手艺里的中国》作者 | 李武望分享 | 书艺公社(ID:shufaorg)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墨,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中国人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将墨用于书写的,却一直没有准确的说法。翻开先秦时期的文献,就会发现其中有墨用于刑罚、占卜、测量等用途的记载,但并没有关于它的形态、制作工艺的明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是可以直接用于书写的天然石墨,直到秦汉时期才有了人造墨的踪影。

烟料和胶是中国制墨的主要原料,而烟料又分为松烟和油烟两大类。1975年,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墨块是大陆现存最早的人造墨实物。这些早期的人造墨块用燃烧松树获得的松烟作为原料,再用手捏制成形状不算规整的墨丸、墨柱等。由于成品体积较小,需要用研石在加水的石砚上研磨后方能使用。东汉时期,压制成型的模制墨出现。这个时期的墨锭可以直接研磨,方便携带。墨模的应用算是制墨史上的一大进步,制墨的工艺流程也基本确定下来。得益于终南山的古松,当时有名的墨产地多在陕西省,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产自今千阳县的隃糜墨。

墨色中国

松塔形墨

三国时期,魏国的制墨名家韦诞将珍珠、麝香等多种珍贵药物加入松烟墨的配料中,他制作出的墨色泽好、香气佳,在文化界颇受好评。制墨所用的胶多取自易受环境影响而变质的动物皮,而韦诞在制墨配料中加入中药的做法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由此制成的墨既不易变质又增添了香味。从此,制墨工艺进一步成熟,制墨家纷纷致力于探索、创新自家的配料。东晋政治重心南移,江西省因有茂密松林的庐山而成为新晋墨产地,女书法家卫夫人就是庐山松烟墨的忠实粉丝。北朝时期,北方优质墨的代表是产自河北易州(今河北省易县)的易墨,最为出名的是当地的奚氏家族所制出的墨。这一时期,制墨工艺进一步成熟,人造墨的体积逐渐变大,且质地密实,不再依靠研石研磨,而是可以直接蘸水研磨成墨汁。

墨色中国

胡开文地球墨复制品

隋唐时期,在书画艺术的昌盛、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官办制墨厂的设立、墨工的职业化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制墨业迎来繁盛期。制墨工艺越来越精良,选料越来越讲究,造型也越来越多样,人们开始在墨锭上题标识、画图案。唐朝还出现了用于批注、修改书稿的彩墨,比如雌黄入料的黄墨、研磨朱砂而成的朱砂墨。易州、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和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是唐朝主要的产墨区,每年大量的朝廷贡墨都生产自这些地方,北方墨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祖敏是当时最著名的墨官,他采用的鹿角胶制墨的方法大大改善了制墨中的和胶技术。唐朝末期,为躲避北方的长期战乱,许多制墨名家逃往南方。其中,易州有名的奚氏家族就南迁到江南歙州一带(今安徽省歙县)。奚超、奚廷珪父子潜心研究制墨方法,二人后来还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被赏赐冠“国姓李”的殊荣。北方墨匠带来高超的制墨工艺,再加上黄山的老松和优质的水源,歙州一带从唐末起便成为国内最大的墨产地。

宋代是制墨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宋代制墨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油烟墨的出现。松烟墨的制作需要砍伐大量的古松,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开辟新的制墨原料对当时的墨匠来说迫在眉睫。名匠张遇以桐油烧制的烟作为制墨原料,加入麝香、樟脑、金箔等制作出的御墨,被称为“龙香剂”。北宋官员、文人沈括提出燃烧石油来制作油烟墨,热爱科学研究的沈括亲自试验制作出的“延川石液”受到一众好评,还受到苏轼的大力赞赏。宋代制墨业兴盛的一个标志就是文人在制墨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人自制墨是当时的风尚,上至宋徽宗,下至苏轼、黄庭坚、陆游,都热衷于制墨、藏墨、品墨。有关墨的专著的增多是宋朝制墨业兴盛的另一个标志,比如晁贯之的《墨经》、李孝美的《墨谱法式》、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这些专著不仅介绍制墨工艺,还记录下有关墨的逸闻趣事。宋代南北各有优质的墨产地,但制墨中心还是逐渐转移到南方。北宋末年,歙州改名为徽州,其生产的徽墨更是闻名天下。元代是少数民族主政的时代,制墨业相对处于低潮期,制墨工艺基本传承自宋代。

在前朝相对不景气的背景下,制墨业在明代渐渐复兴,松烟墨、油烟墨并举,其中桐油墨、漆油墨得到广泛运用。徽州一带成为当时毋庸置疑的制墨中心,当地市场化竞争激烈、人才辈出,还进一步形成歙州派、婺源派、休宁派三派争奇斗艳的局面。徽墨的领军人物有罗小华、邵格之、叶玄卿、方于鲁、程君房,后两者还留下了《方氏墨谱》《程氏墨苑》这样的宝贵史料。明代的墨品收藏性更高,墨锭的图案也更加丰富、精致,还出现了成套收藏的集锦墨。清代的制墨业更加完善、多元,集锦墨更是品种繁多,出现了“制墨四大家”胡开文、曹素功、汪节庵和汪近圣。但清末的制墨业却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逐渐走向了衰落。

工序

1.炼烟。

燃烧松烟要挑选腐烂的百年松根,因为老松树的树根带有的松油最多。松树枝干和根中的油脂经过火的熏炼后流出,一次炼烟至少要持续三天。烟棚内火力不宜太旺,火太旺的话灰多烟少,墨色会偏浅。

墨色中国

宋应星《天工开物》烧松木取烟法

制作油烟则是在密闭空间内以点油灯的形式获取动物或植物油脂。将油脂放在火錾内,用灯草点火,上面覆盖瓷碗来收烟。

2.取烟。

待烟棚内的温度冷却后,才能进去扫刮取烟。离火口最远的烟质量最好,其质地细腻,且没有任何杂质。五十千克的松根仅能烧制出两到三千克的松烟,只有用这种方式取得的松烟才能保证制成的墨乌黑内敛,书画时才能呈现出干、湿、浓、淡、枯等不同形态的墨色之美。

油烟则需要每隔四到五刻就扫烟收集一次,时机很重要,扫迟的话烟会偏黄,墨会无光不黑。

3.筛烟。

收集的烟料用细绢层层筛选,去除杂质,筛入干净的容器内。

墨色中国

筛烟

4.熬胶。

胶是制墨中最不可缺的基本原料,它能够将颗粒状的松烟凝结起来,使墨成为便于研磨的固体。胶也是墨能否持久保存的关键。制墨厂家会自己决定胶的种类和兑入的比例。

5.和料。

这算是制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为配料直接关乎墨的最终品质,决定着墨的光泽度、附着力,及墨色的层次等。除了胶之外,各家制墨的其他配料也各有不同,每种配料各司其职,或防虫防蛀或增加墨的层次。此步骤就是将各种配料和热胶,像和面一样揉制成墨团。

墨色中国

6.捶打。

揉好的墨团要进行数万次的捶打,才能成为细洁、柔软、紧实的墨胚。

墨色中国

7.压模。

将捶打并称量好的墨胚放到提前制作好的墨模里面,这称之为压模。在制墨之初就要先雕刻好墨模,墨模上的美观图案决定着墨品的艺术价值。

8.晾墨。

脱模后的墨锭需要经过长达一年的时间阴干,为了防止墨锭蒸发时翘边,制墨师每一天都要将墨锭翻面。

9.修边。

墨晾干之后,就是精细的修边修型。制墨师需要将墨锭多余的边角料剪掉,并将边角磨平整。

10.描金。

描金是用毛笔在墨锭表面书写文字或描绘图案,颜色一般以金色和银色为主,所以称作“描金”。这一工序主要是起到装饰的作用,需要细致、耐心地进行。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墨色中国

欢|迎|联|系

文章投稿,请联系:xshufa活动报道,请联系:shiyu798加入书艺公社社群,请联系:xshufa商务、市场合作,请联系:shiyu798

墨色中国
浏览结束记得关注@书艺公社及时收看更多有价值的好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