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網記者萬淩
“中國信科魯國慶、長飛光纖莊丹、華工科技馬新強、高德紅外黃立……這些都是科技大咖,沒想到今天都見到了!”6月27日,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研究所學生薛紫杉參加“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主題報告會之“武漢新城·世界光谷”專場活動後高興地說。此前,她通過長江網報名,成為報告會“城市觀察團”成員。
“城市觀察團”成員薛紫杉在報告會結束後分享感受。長江網記者彭年 攝
“我感覺像參加了一場明星見面會,太激動了!”報告會結束後,薛紫杉在分享她的“追星”感受時說,“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在報告中提到的這句話,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薛紫杉說,武漢的科教資源位居全國前列,希望武漢在引育人才方面繼續發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态,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跟薛紫杉一起到報告會現場追星的城市觀察團成員共有30位,他們現場感受科技創新的魅力,并與報告嘉賓交流互動。
報告會上,由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基于紫東太初大模型開發的數字人“小初”一登場就成為焦點。“請問小初,你能和我們介紹下武漢新城的最建立設情況嗎?”城市觀察團成員、中冶南方EOD片區綜合開發模式研究青年突擊隊隊長宋迎穎向小初提問,“小初”不假思索給予專業答複,令在場觀衆見識了大模型的資訊整合功能。
“城市觀察團”成員宋迎穎在報告會上向數字人“小初”提問。長江網記者彭年 攝
會後,宋迎穎用“既有高度、又有溫度”來評價本場報告會。她說,報告會站在湖北省、武漢市的高度談如何加快三個優勢轉化,目标和路徑都很清晰;企業家的講話深入淺出,既有科學理論,又有鮮活事例。
宋迎穎介紹,中冶南方城市建設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參與建設高新大道、生物創新園二期項目等武漢新城标杆性工程。“作為一名規劃設計師,未來我想依托企業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投融資能力,和企業一道成為城市合夥人,持續服務武漢新城建設,貢獻智慧和青春。”
城市觀察團成員、武漢科技大學副教授周詩洋長期從事人工智能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今天,我看到3D數字人與觀衆互動毫無障礙,感到很振奮。我堅信,武漢一定能将人工智能技術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為城市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他建議武漢加強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産業深度融合,加強校企産學研合作,推動産業轉型更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連日來,長江網面向社會征集城市觀察團成員,長江頭條還發起“重新看武漢·你也來試試”網絡話題讨論,引發廣大網友、市民對報告會的關注和報名。記者梳理發現,報名者既有湖北武漢的,也有來自北京、江蘇、河南等地的,身份以科技工作者、企業代表和大學生為主,35周歲以下網友占比過半,紛紛表示“想到報告會現場一睹科學家和企業家的風采”。
(值班總編輯 陳志遠 值班主任 王沖 值班編輯 朱曦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