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O近期了解到,部分進口商在保稅區将一些尚未清關的進口葡萄酒進行銷毀。據了解,一些入門級葡萄酒因為存放時間長,已經不再适宜飲用,為減少損失,進口商會在葡萄酒尚未清關的狀态下,選擇申請銷毀。而部分産品則是中檔葡萄酒,因其品質問題爆發,進口商索賠無果,選擇銷毀。
01
酒質問題糾紛:進口商與廠家協商未果,選擇銷毀
來自甯波的進口商陳先生(化名)告訴WBO,自己近期進口了一櫃意大利葡萄酒,但是在海關驗貨時發現,該批葡萄酒存在品質問題。“這批酒FOB價(離岸價)每瓶5歐元,是中檔産品。打開部分酒的時候發現,酒已經變咖啡色,像泥水一樣,根本無法售賣。廠家稱有同一批次的葡萄酒銷售到其他國家,但隻有我進的這一批出現這個現象。我認為明顯是廠家生産的品質問題,如果這樣清關售賣,損失較大。”
談及賠償等方面的問題,進口商們也十分無奈,“聯系廠家協商賠償時,廠家一度否認該批次的酒存在品質問題,反而把問題指向倉儲。我的倉庫一共放了好幾萬支酒,僅僅這批酒出現問題,廠家卻還推卸責任,為減少損失,我隻能向海關申請銷毀。”
另外,陳先生還表示:“若選擇銷毀,根據相關規定,會由專業的公司負責,同時收取2700元/噸的服務費,海關的相關從業人員會監督整個銷毀過程,我這批葡萄酒達20噸左右,銷毀服務費也達8萬元,再加上倉儲費,高昂的成本讓人難以接受。”
同樣存在該問題的還有來自廣東的進口商胡先生(化名),他表示:“我幾年前進口了一批法國葡萄酒,在檢查時發現,葡萄酒存在沉澱等問題,打開後顔色也呈現土黃色,明顯屬于品質問題,後續如果無法和廠家協商出合适的賠付方案,也隻能将問題上報海關,申請銷毀處理。”
02
生産品質差、運輸等問題導緻需要銷毀葡萄酒
來自上海的一位葡萄酒經銷商孫先生(化名)解釋道,保稅倉的酒在存放過程中有成本,可能會轉化一部分到價格上,對于低端葡萄酒來說,抛開酒的品質出現變化之外,由于附加值不高,在未清關的狀态下申請銷毀,能最大限度減少虧損,亦是進口商無奈之舉。
廣州進口商王先生稱:“低端葡萄酒需要銷毀,除了本身的品質問題之外,最值得注意的便是運輸問題,運輸途中的儲存手段同樣重要。這也證明了進口商要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以及産品生産處理能力,如果不能把握好這些環節,那麼就會購入到一些品質較差的酒,出現損壞亦在情理之中。”
“如果葡萄酒已經出現損壞,而廠家也拒不賠償的話,那麼無論是繼續清關收貨,還是将貨物退回,都已經沒有價值,不如申請銷毀來減少損失。”王先生說道,“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進口葡萄酒是一個‘技術活’,它對進口商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無論是灌裝廠還是原酒廠,都要做好充分的調研,對他們的品質控制過程也要充分了解,這樣才可能進到一批比較好的酒。”
王先生進一步表示:“一些低端葡萄酒本身品質就一般,加上長途海運,可能會出現一部分沉澱等品質問題,因為是入門級的葡萄酒,是以向上遊索賠是幾乎不可能的事,除了一些大批量、長期合作的公司才會及時地處理,如果進口的量比較少,對方的實力也并不強勁的話,幾乎不存在索賠的可能,當然保險也無法覆寫,在這種情況下,選擇申報帳毀,屬于減少損失的無奈之舉。”
上海雲酒倉負責人張海嘯近期剛清倉了一批入門級的澳洲酒,“在進口前,我們曾要求酒莊灌裝前做冷穩過濾,這樣一來,酒質就不會受太大影響。”
是以說,除了廠家本身的酒品存在品質問題外,灌裝要求及運輸也同樣重要,隻要有一個環節出現錯誤,那麼就容易出現上述情況。
03
進口時要注意品質把控:了解廠家口碑,進口時做好留樣封存
廣州進口商王先生告訴WBO,對于此類問題,隻能從源頭解決,要找更為專業、權威以及控制體系健全的供應鍊公司來進貨,才能篩選掉一些品質差的中低端葡萄酒。“但是現在大部分進口商在進口入門級葡萄酒的時候,很多人對品質控制并不了解,或者沒有意識,過多地追求低價格,進而忽視了品質,就容易造成這種局面。”
江蘇聖果酒業負責人王健勇稱:“因為國内葡萄酒還是以入門級和中低端為主,這些酒款本身的利潤很少,一旦出現問題,無論是進口商、出口商還是消費者都無法承擔後果,這也就要求進口商要對采購過程、生産過程以及釀造過程有很好的把控能力,減少這些風險的出現,否則就容易出現葡萄酒在保稅區出現損壞的情況,最終傷害最大的還是自己。”
葡萄酒進口商趙先生建議:“進口商在挑選葡萄酒時,一定要留樣封存,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比對到手的貨品,還可以在出現品質問題後,通過留取的小樣作為證據,來進行索賠等維權。”
同時,趙先生還建議,進口商在挑選合作夥伴時,要多方詢問一下曾經合作過的同行,廠家是否出現過品控等問題。這樣一來,可以為自己“排雷”,篩選掉品控不好的廠家,提升進口葡萄酒的可靠性,減少可能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