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相信,好的管理不隻是知識、技術、制度、流程這些“硬實力”,文化、願景、上司力、信任這些“軟實力”更重要,而軟實力的根本始于上司者的修身。
大陸是個文明古國,管人也罷,管組織也好,中國人都有過傲人的經驗。那麼,我們的老祖宗有些什麼樣的治理智慧呢?
第一個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裡面談的都是為人處世的道理,它奠定了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道德基礎。它不是一本談戰略的書,更不是一本談管理的書,但它卻被我們的祖先視為“治天下”的寶典。
現代中國人一談老祖宗的治理智慧,就喜歡談《孫子兵法》。《孫子兵法》談不戰而屈人之兵,确實是戰略管理思想的精髓,在現代管理學上有其意義。但是我們中國人從來不講“半部《孫子兵法》治天下”,可見我們談管理的重點不在戰略,而在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以,學會做人的道理,是中國人治理智慧的起點。舍棄了這一點,奢談中國人的治理智慧,是沒有意義的。
第二個,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做生意之前先做人”。做生意就是完成交易,經濟交易與社會交換的治理,正是治理理論的起點。中國人善于将價值鍊分解,由不同的組織負責,再用交易的手段整合分解價值鍊。
相對于“做生意之前先做人”是“律己”,中國人也強調“做生意之前先看人”,要有智慧。“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說的就是皇帝在找到好臣子之前,要先看臣子的品格,不孝之人是一定不能錄用的。同樣地,商人找“相與”或員工的時候,“觀其眸子知其心意”。也就是通過看一個人的眼神來判定其人品,獐頭鼠目之輩是一定不能成為夥伴的。“做生意之前先做人”“做生意之前先看人”,說明了中國人談管理的重點,在于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以及如何找到值得信任的人。
談到做人,談到信任,馬上就讓人想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也就是說,中國人從管理一個組織到管理天下,都從修身開始。換言之,管理别人之前,先要管好自己。在中國,連自己都管不好的人,是不配談管理的。是以,管理絕對不隻是定好制度、規章、流程、工作設計、獎懲與激勵,更重要的是上司者做好自己。而做好上司,也不隻是懂得“上司術”而已,“道”更為重要。中國人相信,好的管理不隻是知識、技術、制度、流程這些“硬實力”,文化、願景、上司力、信任這些“軟實力”更重要,而軟實力的根本始于上司者的修身。
第三個就是“齊家”,這是指要把周遭的一群人管好,包括親信、班底這些圈内人。不隻是管好上司者與“家人”間的關系,還要管好“家人”之間的互相關系,使得一群人互相信任、精誠團結、 樂于合作,發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整體戰鬥力。最後“家和萬事興”,才能夠成事,而且成大事。
西方的信任理論指出,人不可能經營信任,隻能夠經營可信賴行為。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用“術”和“謀”使别人信任我們,隻能自己表現出可信賴的行為,以争取别人的信任。“齊家”既要自己表現出可信賴行為,還要使“家人”都表現出可信賴行為,這才能使大家互相信任、易于合作。《論語》之是以是中國人在管理上的寶典,正是因為它陳述了“修身”與“齊家”的基本道理。
企業家不但要成事,還要謀利,是以,中國人延伸了“修身、齊家”的道理,提出了“以義制利”的觀念。義者宜也,也就是合情合理的行為。中國人談交易,講求的是誠信無欺,顧念人情與公平合理。如此“合宜”的行為,才是得利的基礎。至于其他“技術”層面的東西,用《論語》中的話說是“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緻遠恐泥”。這句話意在說明,離開了大道,即使可以成功于一時,也無法持久。
或許中國人重道輕術的管理思維阻礙了我們發展現代管理技術,但看看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中談的“第五級上司人”,是不是有些像強調“修身、齊家”的中國傳統中的好上司?這似乎是中西一緻的建立基業長青、百年組織的思維。
最後一個就是“垂拱而天下治”,也就是無為而治。現代組織要做事,還要成就很多事,不比古代鄉土中國,隻要保境安民即可,是以這是十分不符合現代意義的管理思維。但是,這種思維意在說明“相無才,天下之才皆其才;相無智,天下之智皆其智”。一個上司人作為太多,反而會阻斷員工發揮的機會。換成現代管理學術語,就是上司要授權賦能,以鼓勵員工自己形成組織,主動解決問題,提出改善方案。是以,相信員工的動機,相信員工的能力,鼓勵員工的自我組織,正是“我無為而天下治”的基本道理。
這些信手拈來的中國傳統的治理智慧說明,中國人的管理思維是“道”重于“術”,做人先于管理,安人先于成事。簡單地說,就是人比事更重要。這其實有其現代管理學上的内涵,即治理比管理(這裡的管理,指的是日常管理,是狹義的、層級制意義下的管理。今日,治理仍被放在管理學中談,是以廣義的管理包括了治理)更重要。換言之,市場、層級、自組織三種治理機制的動态平衡,才是善治之道,單單的層級治理是遠遠不夠的。
中國人傳統的治理智慧絕非過時無用之物。一方面,中國人的行為模式有其千年來不變之處,雖然在西方潮流的影響下,我們在不斷改變,但中國仍然是一個人情社會、關系社會,仍然是一個家族觀念擴大到日常生活中的社會,仍然是一個顧念人情、希冀和諧而不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社會。中國人的行為模式有所不變,是以這些傳統智慧對管理擁有千年儒家傳統的中國人而言,仍有其價值。
另一方面,這些治理智慧可以找到現代管理理論的支援,尤其是社會資本、社會網、複雜系統理論的支援。在資訊經濟、服務業經濟的時代裡,它們對新時代的管理問題也有很大的啟發作用。我們固然不必高唱西方管理無用論,但也不必妄自菲薄地“全盤西化”,否定中國傳統智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