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武進!有家門口的博物館!

作者:今日武進
在武進!有家門口的博物館!

今年,武進博物館以“與教研同向 與武博同行”為主題攜手湖塘鎮綜合文化站 武進青少年活動中心嘉澤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等社會場所打造“文物‘走’出去客人請進來”新模式将“博物大餐”送到市民身邊

在武進!有家門口的博物館!
在武進!有家門口的博物館!

“禮遇·湖塘橋”美學生活集市

共赴國潮非遺之約

在武進!有家門口的博物館!

館社關聯的第一道“佳肴”,就是“承續·展望”——2024年錦繡湖塘城市美育新民藝美精品展,展覽将持續至5月26日。常州亂針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單銀娣、新生代留青竹刻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琪、陶藝雕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毓陽、常州木刻印繪年畫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振宇……非遺大咖雲集,通過“思想+藝術+跨界”的融合創新,為市民展呈一批湖塘非遺瑰寶。

湖塘鎮綜合文化站站長周華介紹,活動有機融合了沉浸式體驗、場景化表演、現場版教學等。“希望用活态的方式立體化呈現非遺制作工序,真正實作‘見人、見物、見生活’,将傳統非遺變成市民喜愛的國潮時尚。”周華表示。

在武進!有家門口的博物館!
在武進!有家門口的博物館!
在武進!有家門口的博物館!
在武進!有家門口的博物館!

武進博物館館内,“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開幕儀式現場人流如織。伴随初夏晚風,“禮遇·湖塘橋”美學生活集市同步熱鬧開市。從留青竹刻到木闆年畫,從馬杭木雕到湖塘米酒,從華美漆扇到指尖針繡……市民穿越時空之境,盡享非遺之美。

打造行走的“第二課堂”

系列活動期間,武進博物館創新社教形式,打造“龍城匠韻”非遺系列活動、“萬物小得盈滿,美好恰逢其時”節氣藝術課程等10餘項特色社教活動,讓展廳“變身”課堂,寓教于樂、融學于趣,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傳開去。

“這樣講解文物知識,令人大開眼界。不僅小朋友喜歡,大人的求知欲也被點燃了。”昨晚,市民周書陽和8歲女兒一起歡度“博物館奇妙夜”,親手“點藍成韻”,用現代環保仿制點翠工藝制作了一枚精美胸針。

在武進!有家門口的博物館!

“點翠工藝是中國傳統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用翠鳥的羽毛作為裝飾,使得首飾更加璀璨奪目……”在武進博物館二樓社教區,老師娓娓道來點翠工藝的曆史淵源和發展革新,帶領大家在時光流轉間品味千年曆史長河中的那一抹“藍”。

在武進!有家門口的博物館!

5月18日上午,武進博物館還攜手武進青少年活動中心,帶來“萬物小得盈滿,美好恰逢其時”武博節氣藝術課程。市民們用一片片葉子、一朵朵小花,拓染出最純正的色彩,一起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見證植物生長的自然之美。

此次武博還同步推出“童言話文物”線上文物導賞專欄,讓市民雲享文化盛宴。

繪就“破圈”風景線

近年來,武進博物館始終堅持以“人”為中心,以“文旅融合”為落腳點,以建設“武博教育課程”為目标,積極探索分衆教育,與學校、社群、企業、社會團體等建立合作夥伴關系,年均開展各類教育活動200場次,努力讓博物教育覆寫全年齡段市民。

在武進!有家門口的博物館!

武進博物館館長鄒利華介紹,為更好地服務大衆,進一步豐富博物教育内涵,武進博物館與武進區殘障人士聯合會、湖塘鎮綜合文化站以及淹城社群、豐樂社群簽訂共建協定,後續将充分發揮博物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建構“博物館+社群”共同體。

在武進!有家門口的博物館!
在武進!有家門口的博物館!

近期,在武進區運村實驗學校,“行走的博物館”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大家觀賞着青銅、書畫、玉器等武博館藏文物複制品,零距離感覺曆史的溫度。據了解,“行走的博物館——武進博物館文化行活動”将陸續走進湖塘鎮綜合文化站、嘉澤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淹城實驗國小等地,通過志願者講解、發放人文曆史科普類讀物、互動體驗、交流探讨等多種形式,讓文物“跳”出展櫃,“走”進市民生活。

記者:何曉丹

編輯:何天蕾

稽核:姚汗龍 鞠燎原

轉載請注明來源:今日武進

(微信号:wjrb2013)

中共常州市武進區委宣傳部 出品‍‍

武進區融媒體中心 營運

轉發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