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垃圾”重生之旅

作者:五彩秦安
“垃圾”重生之旅

4月24日,位于北京昌平的一處可回收物分揀中心,一名從業人員正在把廢塑膠拆袋,送上傳送帶進行壓縮打包。其中藍色的塑膠大都是這家公司專用的可回收物收集袋,它們也将被賣給再生資源加工企業,物盡其用。

“垃圾”重生之旅

4月24日,位于北京昌平的一處可回收物分揀中心,一名從業人員在拆解纏在一起的鋼筋。這些鋼筋被一根根拆解後,将統一放入壓縮機器中,制成鋼筋“方磚”。

“垃圾”重生之旅

4月24日,位于北京昌平的一處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廢金屬區的從業人員用遙控器操作巨型機械手擺放金屬“方磚”。他的身後是壓縮後的廢棄滅火器,在廠房旁堆成了幾米高的巨型“牆壁”。

“垃圾”重生之旅

4月24日,北京市昌平區,一名廢品回收商正在進一步拆除從微波爐内獲得的線圈。這些線圈的主要材質是銅,每公斤回收單價在20元以上。

“垃圾”重生之旅

3月14日,北京成壽寺街道可回收物中轉站,從業人員将一袋廢塑膠瓶傾倒而出,準備進行再次分揀。盡管回收人員在交貨前通常會簡單區分不同材質的塑膠瓶,但難免會出現混雜的情況。

“垃圾”重生之旅

3月23日,北京怡心公園,一個小朋友在排隊等待投遞外賣餐盒。怡心公園附近多為居民區,平時參與餐盒回收活動的主要是老年人,但當天活動中,也有很多專程前來的家長,他們把外賣餐盒交給小朋友,希望讓孩子通過親身參與提高環保意識。

“垃圾”重生之旅

5月11日,浙江省海鹽縣海利循環産業園内,一名從業人員在檢查再生紗線的外觀,以便後續分級。再生紗線品質名額可分為實體名額和外觀名額兩大類,實體名額關注紗線的粗細、剛性等性質,外觀名額關注色澤、毛絲等情況。不同的品質名額應用于制造不同類别的産品。

“垃圾”重生之旅

5月10日,浙江杭州某大樓内,兩名女生正在拍攝一卷再生紗線。她們在視訊平台上剛剛開設了賬号,準備制作和傳播與服裝行業相關的内容。

“垃圾”重生之旅

5月11日,浙江省海鹽縣海利循環産業園内,從業人員正在篩選非PET材質的塑膠瓶。與其他塑膠材質相比,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具有較好的耐熱性和化學穩定性,是以常用于制作耐用瓶子、堅韌纖維、安全食品包裝以及醫療用品等産品,被廣泛應用于生活和工業領域。

“這一袋可以換兩包濕巾!”周末的一個清晨,北京怡心公園,拿着宣講冊、穿着綠馬甲的尹濤接過人群裡遞來的十幾個外賣餐盒,完成了一次“交投”。作為成壽寺街道可回收物中轉站站長,他從去年開始在這個位于北京南二環邊的社群公園定期做外賣餐盒回收活動。活動現場印着“盒聚變”字樣的綠色條幅,吸引了不少周邊居民前來一探究竟。尹濤與其他宣講員耐心地向大家解釋,這些廢品商不收的外賣垃圾,現在是他們要回收利用的“資源”,可以當場換成禮品,其中就有用回收後的外賣餐盒再造而成的中性筆、熒光筆與筆盒。

2023年10月,為進一步加強北京的塑膠污染治理,北京市發展改革委與負責垃圾分類、回收工作的北京城市管理委員會開始試點将外賣餐盒作為垃圾分類中的可回收物進行規模化回收利用,尹濤負責的宣講收集活動就是其中一種探索模式。在此之前,根據《北京市可回收物指導目錄(2021年版)》(以下簡稱《目錄》),外賣餐盒雖為可回收利用的塑膠制品,但由于往往沾有污漬,被建議歸為其他垃圾,作焚燒或填埋處理。

按照新的試點方案,一部分外賣餐盒将進入新的處理流程,以實作其再生價值。它們會被統一運往可回收物中轉站暫時儲存,等積累到一定數量,再被送至市郊的再生資源分揀中心,經過專業處理後賣給以廢棄塑膠為原材料的加工制造企業,“變身”為服裝、手機殼、購物袋和各種文具再次進入消費市場。

事實上,外賣餐盒所經曆的這趟旅程,也是2021年《目錄》裡認定的廢紙、廢塑膠瓶、廢金屬等可回收物的基本處理方法。

從傍晚開始,成壽寺街道的可回收物中轉站進入一天中最忙的時段。城市生活垃圾存在早、晚兩個投遞高峰期,回收人員通常在傍晚至深夜回到中轉站集中交卸一天收集的可回收物。紙闆、書本、易拉罐、泡沫等物品的回收價格從每公斤0.1元到10元不等。粗分好的可回收物按照分區被依次卸下後,再由各個區域的專員進行細緻分類。例如,礦泉水瓶和洗髮乳瓶雖然都是塑膠,但前者常為PET材質,後者多為HDPE材質,所用的材質不同,在回收用途上也有所差異,需要在中轉環節分開儲存。

分布在城市各個街區的中轉站,是可回收物從每家每戶的垃圾桶走上循環系統的“第一站”。但是出于環保的目的,中轉站的規模往往較小,能儲存的“資源”有限。相比之下,位于市郊的分揀中心面積大多在1萬平方米以上,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工廠”。 每天,源源不斷的運輸車輛将數十噸可回收物運往這裡,經過拆包、分揀、壓縮、打包等環節後,送到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實作“變廢為寶”。

位于浙江杭州一家紡織企業的展示大廳裡,大衣、家紡、玩偶等琳琅滿目的商品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它們都是由再生紗線制成的。在這家企業的工廠裡,每年約有100億隻廢棄塑膠瓶走上“重生之路”,它們先是被切碎成小塊,經過加熱熔化變為一團液态滌綸,再通過特殊的噴絲頭,像制作棉花糖一樣被拉出細細的纖維。經過拉伸、冷卻,最終被剪成長度合适的再生紗線,成為紡織品的原材料之一。這些再生紗線還曾被用于制作足球世界杯的球衣,登上過國際舞台。

根據2022年4月釋出的《中國塑膠污染治理理念與實踐》國家智庫研究報告,2021年中國廢塑膠材料化回收量約為1900萬噸,材料化回收率為31%,是全球平均水準的1.74倍,并且實作了100%本國材料化回收利用,回收與再生利用産能和産量都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從事廢塑膠回收和再生利用的企業數量超過1.5萬家,為約90萬人創造了就業崗位。

在這條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的再生之路上,每個人都是參與者。經過尹濤和同僚們的科普,越來越多居民開始主動儲存、清洗外賣餐盒,為下一次的投遞活動作準備;随着炎熱的夏天即将來臨,那些人們喝完後丢棄的飲料瓶,也将走進各個城市的可回收物倉庫,進入下一個循環。

實習生 陳鵬多 攝影 實習生 陳鵬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 寫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