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作者:西鹹新區

5月18日,陝西曆史博物館秦漢館盛大開館,“秦漢文明”系列重磅展覽同時揭幕,基本陳列“天下同一——秦漢文明主題展”“大美中國——秦漢文明專題展”共同構成彰顯秦漢文明偉大成就系列展覽的一軸兩翼,2個專題展分為“城與陵”“技與美”。

“技與美”展廳,分為五色中華、鋒毫輝映、舞影曲落、爐中餘香4個部分,共展出文物300餘件。與以往展覽不同,行走在該展廳可以聽到舒緩的音樂,欣賞到樂舞的優雅姿态,書法的流暢筆觸,繪畫的絢麗色彩,以及香爐的絲縷香氣,使觀衆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感官的刺激下開啟一段穿越古代秦漢藝術和技術的精彩旅程。

五色中華——色彩的文化現象

“如果說‘城與陵’展現的是‘黑盒子’藝術,而‘技與美’則是‘白盒子’的藝術展廳。”陝西曆史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任雪莉介紹,“技與美”色調以白灰為主,強調内部的光影明暗,目的是讓觀衆了解色彩在秦漢時期不僅是一種視覺效應,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現象。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第一部分“五色中華”展區,策展方通過色彩的運用反映秦漢時期對和諧與美感的追求。用“建築色彩”“器用色彩”“服飾色彩”中的“形與色”,向觀衆傳達中國古代獨特的色彩觀念。展覽的色彩設計基于秦漢時期的五色系統,用文物身上的“青、赤、黃、白、黑”5種基礎色彩,展現古人對季節輪回、朝代更替的了解,反映文物所蘊含的五行方位和人生百态的哲學思考。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建築色彩”闆塊,觀衆通過陶樓、壁畫,仍可以想象秦漢時期已不複存在的建築群樣貌。“器用色彩”闆塊,觀賞彩繪陶和釉陶色澤豔麗、優美的造型,體會漢代制陶業的高超技藝。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此外,“色彩秀”和“沉浸式體驗”闆塊,在展現“始于混沌,歸于虛無”的哲學理念同時,讓觀衆在參觀過程中感受色彩的演繹和變化。展櫃中五顔六色的礦物質顔料盒子,展示的便是大陸古代從植物染料到礦物染料,從線染到匹染,再到絞缬染、蠟染、印花、敷彩等多種顔色,展現秦漢服飾技術豐富多彩。

鋒毫輝映——書法藝術的黃金時代

秦漢時期是中國書法藝術形成的重要階段,“鋒毫輝映”是展覽的第二個部分。該展區用線條展示了書法藝術的流暢與生動,展現了秦漢書法的美學價值和技藝的精湛。如“八分”隸書的介紹,以其重心平穩、挑畫捺畫突出的特點,展現了書法藝術的精湛技藝。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該展區用“立體”的方式,展示了12枚漢代木簡,這批木簡屬于西塞邊關文書簡,因征集緣故,出土資訊較少,且殘損較多,難以綴合或系聯,以“立體”形式展出可以讓觀衆更加近距離觀察這些木簡上面的文字。這組簡書,字型為隸書,視覺上要比碑石刻字更為流暢活潑。它們筆鋒的轉折、點畫的力度、用筆行進的速度,都表達着書寫者的情緒。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除了木簡,該部分還展出秦漢時期的印章、篆刻、封泥等文物。其中印章部分,展現了古代社會的權力結構與審美趣味。清代藝術家徐堅,形容秦漢印章“壯如鼓劍,細如抽繭”,既有山嶽般的堅卓,又有風柳般的婀娜。徐堅認為,刻印的秘訣在于“先章法,後刀法”,前者為形,後者為神,臨摹秦漢官私印,是掌握治印技藝的終南捷徑。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篆刻藝術在秦漢時期達到了鼎盛,印章多采用篆書入印,材質以銅為主,亦有金、銀等貴重材料。古人以刀代筆,刻出平直方正、剛勁奇峭、凹凸有緻的文字線條,将書寫與雕刻完美結合,留下了豐富的生活痕迹和藝術成就。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在該展中展出的多件封泥,大多出土于陝西省的基本建設考古發掘和漢長安城遺址,不僅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其藝術性同樣不容忽視。封泥在印章钤蓋時,因力度和角度的不同而産生奇妙的變化,塊面與線條形成的強烈視覺反差,增強了印面的藝術感染力。

舞影曲落——漢代樂舞的生動再現

“技與美”展覽,通過樂舞俑的展示,突出漢代樂舞的優雅風姿和動态美,這些都是秦漢時期藝術美的展現。東漢傅毅的《舞賦》記錄了漢代樂舞的實況,而展出的樂舞俑則讓這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仿佛定格,讓觀衆感受到漢代樂舞的藝術魅力。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陳列在該展區的樂舞俑,出土于西安市灞橋區一處女性墓地,該墓中出土器物220餘件(組),其中就包括了正在展出的這組漢代樂舞俑,能看到這組樂舞俑的“樂隊”成員有2名樂師分别敲擊編鐘、編馨,2名樂師負責吹奏和彈奏樂器,旁邊還有歌者和舞者各4人。展覽展現了“事死如生”的喪葬觀念,讓觀衆得以窺探到墓主人生前鐘鳴鼎食,宴樂歌舞的生活場景。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該展區巧妙融合了多媒體技術,将漢代女性樂舞的優雅形象與現代舞者與觀衆的鏡面形成互動,自觀衆踏入這個展區那一刻起,便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交流。這種創新的展示手法,成功吸引衆多觀衆親身體驗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爐中餘香——香料與熏爐的完美結合

當觀衆走進“爐中餘香”展區,一股清淡的藥草混合香味撲面而來。在該展區的C位玻璃櫃内,展示的正是茂陵出土的一級文物“鎏金銀竹節熏爐”,這件精美的熏爐不僅是一件藝術品,也是秦漢時期香文化的重要見證。在該展區還能看到來自秦漢時期不同材質的香薰用具,以及各種材質的香料。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中國用香的習俗源遠流長,從先秦時期的蘭、蕙、蕭、桂、芷到秦漢時期自西域傳入的沉香、檀香、乳香、甲香,香料的使用不僅是一種生活習慣,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戰國秦漢時期,人們使用熏爐、香球、香囊、香枕等多種香具,以博山爐為最,是山林觀與神仙信仰的一種表達。“爐中餘香”展區,重制了秦漢香氣世界,也展現了古人對生活品質和審美追求的重視。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為了讓觀衆對香薰有一個感官上的深刻印象,策展方在該展區還設定了“香味體驗”,由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師,根據先秦文獻和考古發掘的香料,調配了一款香味,讓觀衆在視覺享受之餘,通過氣味這一感官,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生活氛圍和文化氣息。這種多元體驗,不僅使觀衆學習到了秦漢文化,更在心靈深處體會到了那個時代對美的追求。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該館在策展中,還特别關注了不同觀衆群體的需求,如為兒童設計的低展台,以及為殘障人士提供的無障礙服務。在“香味體驗”區,有觀衆就注意到,打開儲存香料的盒蓋上,便有香料名稱的凸起盲文說明。從視覺轉換到嗅覺,從聽覺到觸覺,每一步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對話。這些細節的考慮,展現了陝西曆史博物館秦漢館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用心和專業,在可觀、可感、可嗅、可觸的多元文化體驗展覽中,不僅傳承着千年技術,更有古往今來一脈相承的心靈之美。

陝曆博秦漢館“技與美”專題展搶先看

(來源:文物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