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作者:西咸新区

5月18日,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盛大开馆,“秦汉文明”系列重磅展览同时揭幕,基本陈列“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大美中国——秦汉文明专题展”共同构成彰显秦汉文明伟大成就系列展览的一轴两翼,2个专题展分为“城与陵”“技与美”。

“技与美”展厅,分为五色中华、锋毫辉映、舞影曲落、炉中余香4个部分,共展出文物300余件。与以往展览不同,行走在该展厅可以听到舒缓的音乐,欣赏到乐舞的优雅姿态,书法的流畅笔触,绘画的绚丽色彩,以及香炉的丝缕香气,使观众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的刺激下开启一段穿越古代秦汉艺术和技术的精彩旅程。

五色中华——色彩的文化现象

“如果说‘城与陵’展现的是‘黑盒子’艺术,而‘技与美’则是‘白盒子’的艺术展厅。”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任雪莉介绍,“技与美”色调以白灰为主,强调内部的光影明暗,目的是让观众了解色彩在秦汉时期不仅是一种视觉效应,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第一部分“五色中华”展区,策展方通过色彩的运用反映秦汉时期对和谐与美感的追求。用“建筑色彩”“器用色彩”“服饰色彩”中的“形与色”,向观众传达中国古代独特的色彩观念。展览的色彩设计基于秦汉时期的五色系统,用文物身上的“青、赤、黄、白、黑”5种基础色彩,展现古人对季节轮回、朝代更替的理解,反映文物所蕴含的五行方位和人生百态的哲学思考。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建筑色彩”板块,观众通过陶楼、壁画,仍可以想象秦汉时期已不复存在的建筑群样貌。“器用色彩”板块,观赏彩绘陶和釉陶色泽艳丽、优美的造型,体会汉代制陶业的高超技艺。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此外,“色彩秀”和“沉浸式体验”板块,在展现“始于混沌,归于虚无”的哲学理念同时,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感受色彩的演绎和变化。展柜中五颜六色的矿物质颜料盒子,展示的便是大陆古代从植物染料到矿物染料,从线染到匹染,再到绞缬染、蜡染、印花、敷彩等多种颜色,展现秦汉服饰技术丰富多彩。

锋毫辉映——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

秦汉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形成的重要阶段,“锋毫辉映”是展览的第二个部分。该展区用线条展示了书法艺术的流畅与生动,体现了秦汉书法的美学价值和技艺的精湛。如“八分”隶书的介绍,以其重心平稳、挑画捺画突出的特点,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精湛技艺。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该展区用“立体”的方式,展示了12枚汉代木简,这批木简属于西塞边关文书简,因征集缘故,出土信息较少,且残损较多,难以缀合或系联,以“立体”形式展出可以让观众更加近距离观察这些木简上面的文字。这组简书,字体为隶书,视觉上要比碑石刻字更为流畅活泼。它们笔锋的转折、点画的力度、用笔行进的速度,都表达着书写者的情绪。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除了木简,该部分还展出秦汉时期的印章、篆刻、封泥等文物。其中印章部分,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权力结构与审美趣味。清代艺术家徐坚,形容秦汉印章“壮如鼓剑,细如抽茧”,既有山岳般的坚卓,又有风柳般的婀娜。徐坚认为,刻印的秘诀在于“先章法,后刀法”,前者为形,后者为神,临摹秦汉官私印,是掌握治印技艺的终南捷径。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篆刻艺术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鼎盛,印章多采用篆书入印,材质以铜为主,亦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古人以刀代笔,刻出平直方正、刚劲奇峭、凹凸有致的文字线条,将书写与雕刻完美结合,留下了丰富的生活痕迹和艺术成就。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在该展中展出的多件封泥,大多出土于陕西省的基本建设考古发掘和汉长安城遗址,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其艺术性同样不容忽视。封泥在印章钤盖时,因力度和角度的不同而产生奇妙的变化,块面与线条形成的强烈视觉反差,增强了印面的艺术感染力。

舞影曲落——汉代乐舞的生动再现

“技与美”展览,通过乐舞俑的展示,突出汉代乐舞的优雅风姿和动态美,这些都是秦汉时期艺术美的体现。东汉傅毅的《舞赋》记录了汉代乐舞的实况,而展出的乐舞俑则让这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仿佛定格,让观众感受到汉代乐舞的艺术魅力。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陈列在该展区的乐舞俑,出土于西安市灞桥区一处女性墓地,该墓中出土器物220余件(组),其中就包括了正在展出的这组汉代乐舞俑,能看到这组乐舞俑的“乐队”成员有2名乐师分别敲击编钟、编馨,2名乐师负责吹奏和弹奏乐器,旁边还有歌者和舞者各4人。展览展现了“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让观众得以窥探到墓主人生前钟鸣鼎食,宴乐歌舞的生活场景。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该展区巧妙融合了多媒体技术,将汉代女性乐舞的优雅形象与现代舞者与观众的镜面形成互动,自观众踏入这个展区那一刻起,便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这种创新的展示手法,成功吸引众多观众亲身体验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炉中余香——香料与熏炉的完美结合

当观众走进“炉中余香”展区,一股清淡的药草混合香味扑面而来。在该展区的C位玻璃柜内,展示的正是茂陵出土的一级文物“鎏金银竹节熏炉”,这件精美的熏炉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秦汉时期香文化的重要见证。在该展区还能看到来自秦汉时期不同材质的香薰用具,以及各种材质的香料。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中国用香的习俗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的兰、蕙、萧、桂、芷到秦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沉香、檀香、乳香、甲香,香料的使用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战国秦汉时期,人们使用熏炉、香球、香囊、香枕等多种香具,以博山炉为最,是山林观与神仙信仰的一种表达。“炉中余香”展区,重现了秦汉香气世界,也展现了古人对生活品质和审美追求的重视。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为了让观众对香薰有一个感官上的深刻印象,策展方在该展区还设置了“香味体验”,由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根据先秦文献和考古发掘的香料,调配了一款香味,让观众在视觉享受之余,通过气味这一感官,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和文化气息。这种多维体验,不仅使观众学习到了秦汉文化,更在心灵深处体会到了那个时代对美的追求。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该馆在策展中,还特别关注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如为儿童设计的低展台,以及为残疾人提供的无障碍服务。在“香味体验”区,有观众就注意到,打开储存香料的盒盖上,便有香料名称的凸起盲文说明。从视觉转换到嗅觉,从听觉到触觉,每一步都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这些细节的考虑,体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用心和专业,在可观、可感、可嗅、可触的多维文化体验展览中,不仅传承着千年技术,更有古往今来一脉相承的心灵之美。

陕历博秦汉馆“技与美”专题展抢先看

(来源:文物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