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保障世界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 秦漢新城準備好了

作者:西鹹新區

随着5月18日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的日益臨近,市民的關注熱度也持續升溫。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有什麼亮點,交通是否友善,配套服務是否完善?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看到陝曆博秦漢館周邊景色更加優美了,配套設施也不斷完善,商業和文創小店陸續開業迎客,交通也很便利。那還猶豫什麼,一起去陝曆博秦漢館逛起來吧!

乘坐地鐵或開車

前往陝曆博秦漢館都很友善

為更好保障“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舉辦,作為陝曆博秦漢館周邊交通配套重要節點性工程,秦宮一路下穿鹹銅鐵路項目于5月12日順利通車,市民遊客前往陝曆博秦漢館又多了一條新通道。此次貫通後,秦宮一路将向北下穿西安地鐵14号線和鹹銅鐵路,通過匝道與蘭池三路連通。

目前,蘭池三路已開放南北兩側匝道供來往車輛通行。自駕前往陝曆博秦漢館的市民遊客,可通過秦宮一路下穿通道經蘭池三路北側匝道到達目的地;傳回時可經蘭池三路南側匝道,經秦宮一路、蘭池大道前往西安城區。

保障世界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 秦漢新城準備好了

此外,陝曆博秦漢館東側立交工程西輔路已于4月底通車,市民遊客在地鐵14号線秦宮站下車後,可步行經西輔路前往大秦文明園北側園區道路,再通過人行天橋到達陝曆博秦漢館。

據了解,陝曆博秦漢館周邊交通配套工程建成後,可全面解決泾渭大道、蘭池大道、蘭池二路、蘭池三路、西安地鐵14号線秦宮站的互聯互通,形成交通環線,串聯起陝曆博秦漢館、秦文明廣場、秦鹹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大漢紫道等文物遺址保護和文化旅遊項目,滿足遊客和周邊群衆出行需求。

休閑驿站 文創小店

不斷滿足市民遊客多樣化需求

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地服務此次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西鹹新區秦漢新城持續提升陝曆博秦漢館周邊環境,不斷完善相關配套設施。

保障世界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 秦漢新城準備好了

在秦漢館南廣場,多家特色店開門迎客,你不僅能在寶廂漢服換裝華麗的傳統服飾,沉浸式體驗秦漢文化,還能在“兵馬糧”品嘗到文創雪糕,去“探秘秦潮”首家集合店購買紀念品,還有西安本土人氣茶飲茶話弄……

渭河生态景觀帶旅遊服務功能大幅提升,沿線6個驿站陸續更新開放,為市民遊客打造友善快捷的休閑度假場所。全長18.65公裡“三河一山”綠道沿線建有健身步道、騎行道及綠化景觀及蘭池驿、秦宮驿、正陽驿等7個休憩場所。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王強 梁俊傑

串起7座漢陵 沿途5個驿站

大漢紫道來了

在秦漢館附近,你知道有一條“串聯起7座西漢帝陵、16個文旅節點”的大漢紫道嗎?

記者日前從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獲悉,秦漢文旅新“成員”——大漢紫道已建成試開放。作為陝西省首批文物主題遊徑“大漢文化主題遊徑”重要組成部分,大漢紫道實作了區域文旅景點串珠成鍊、一體關聯,成為展示西漢政治、陵墓制度及文化藝術發展傳承的重要視窗。廣大市民遊客又多了一個尋遺訪迹、踏青賞綠的好去處。

保障世界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 秦漢新城準備好了

大漢紫道有哪些可看可玩的?從陝曆博秦漢館出發,沿泾渭大道向北直行約4公裡,就到了大漢紫道園寺吏舍1号驿站,自此向東而行,大漢紫道之旅就開始了。

記者了解到,率先試開放的大漢紫道泾渭大道至長陵段,主線及支線長約8.7公裡,沿途建有5座以秦漢官署“園寺吏舍”命名、文物遺存與生态田園相結合的旅遊服務驿站。除提供旅遊問詢、休息觀景、茶水飲品、自行車租賃等服務外,還承擔着“可望、可說、可學”的文化展示功能,形成以“望陵”為主題的服務空間。

1号驿站分為上下兩層,登上二樓休息觀景台,向西可遠眺漢惠帝安陵,向北可看到魯元公主墓。夏風吹拂、麥浪翻滾,花香淡雅、蜂蝶成群,置身風吹麥浪大地景觀之中,我們可以探尋帝陵遺址厚重曆史。

沿着大漢紫道向東步行一公裡,就來到了園寺吏舍2号驿站。你能夠通過漢高祖劉邦的視角,回望他與自己的偶像秦始皇第一次相遇時的場景。登上驿站二樓觀景台,眺望不遠處的秦鹹陽宮遺址,更能清晰感受到兩位曆史人物在古今時空下的巧妙碰撞。

保障世界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 秦漢新城準備好了

遊覽途中餓了、累了怎麼辦?來沉浸式體驗鄉村閑适生活的3号、4号驿站,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在3号驿站,你既能品嘗到衆多農家美食,沉浸式體驗漢服穿戴、中華傳統禮儀、茶藝和農耕種植等樂趣,從吃喝玩樂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孩子開啟特色研學之旅。還能在位于三義村大農生态園内的4号驿站,看到有着大片生态杏林和千畝噸糧田的示範方。在這裡,你不僅可以采摘小白杏等水果,縱覽千畝金色麥田随風翻滾,體驗美麗田園風光,還能站上杏林高台,舉目遠眺感受曆史的厚重與滄桑。

最後一站,便是位于漢高祖長陵和呂後陵附近的5号驿站,這裡見證了劉邦和呂雉愛情與權力交織的傳奇故事。驿站不遠處,就是正在進行展陳布置的長陵博物館,未來開放後,将成為秦漢新城又一個文旅新IP。

(來源:群衆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