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作者:塗塗爸養娃記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最近學習到了一個育兒觀點,講的是育兒需要培養孩子的新三感:親密感、力量感、掌控感,這三感可以讓孩子産生内驅力,自發的想要變得更好。

一、親密感

親密感是孩子的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是孩子感到被了解和支援的一種感覺。親密感不是父母定義的,而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

我們來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在遊樂場上,孩子在玩滑梯時,被别的孩子一把推開,插了隊,孩子站在那裡,有點不知所措,看了看你,然後沒有吱聲,就讓别的孩子去玩了。然後他走向你,拉着你的手要去另一個地方玩。

這時候你開始着急了, 唉,這孩子,被欺負怎麼沒點反應啊!然後你就開始教育孩子:要勇敢點,要告訴那個小朋友,推人和插隊的行為是不對的,是不文明不禮貌的,吧啦吧啦。。。然而孩子聽不進去,覺得被人欺負了很委屈啊。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你越是讓他認真聽,他越是不聽,越是委屈,覺得媽媽不愛我了,我都被欺負了,還在說我。然後兩人就不歡而散了。。。

你在想,是我哪裡做錯了嗎?沒有錯啊,都是按照育兒書上來教的啊,我都是為他好啊?!

那問題出在哪裡?

出在孩子被欺負時看你的那一眼,他很無助,他希望得到你的鼓勵和幫助。而不是你隻作為了一個旁觀者。

出在他想逃避這個場景時,他很委屈,他希望得到你的安慰和支援。而不是你喋喋不休的說教。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開開心心、手拉手一起去的遊樂場,結果。。。你和孩子的親密感,就這樣被破壞掉了。

親密感就是讓孩子感覺到在父母身邊是被了解的,是被支援的,是很安全的,是不會被評判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父母的指導,更重要的是父母對他們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比如,上面這個例子,我們這麼說:

可以先抱抱孩子,溫柔地拍拍他的後背——讓孩子會感受到安全和被愛。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然後,再問問孩子:寶貝,剛才發生了什麼事情?你看起來不開心呢——傾聽,給孩子空間表達自己的感受,不要急于解決問題。

“嗯,被推了,還被插隊了是吧,這确實很難受,上次媽媽去超市就被一個叔叔插隊了,我也很不開心”——表達了解和共情。

“我知道這很不公平,那讓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解決好不好?”——傳達支援,也鼓勵孩子面對困難。

這樣說會不會好很多呢?

讓孩子感受到了,我們關心的重點是他這個人,我們給予他了愛和安慰,我們照顧到了他的感受,我們了解他也支援他,這,就是他感覺到的親密感。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我們教孩子之前要先給予愛和安慰,然後再進行引導,這樣的順序是培養孩子親密的關鍵。

先愛再教,切勿先教再愛,或隻愛不教。

二、力量感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是每個人内在力量的重要來源。當我們成功完成某項任務時,自然會産生一種成就感,這種感覺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很棒——自信力,進而積累了所謂的“力量感”。相反,當我們覺得自己做不到時,就會逐漸消耗這種感覺。

這些積累力量感和消耗力量感的經曆,會被儲存在“隐性記憶”的記憶中,即使我們認為已經忘記了這些經曆。當我們面對生活中重大的挑戰時,這些隐性記憶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和行為,好似一種内心的聲音。

而人們通常害怕感到無力,當面對挑戰感覺無能為力時,我們的本能反應往往是逃避。有時,人們甚至會用一種表面的無所謂态度來掩蓋這種無力感,比如說“我不在乎”或“我隻是不想做”。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認識并直面自己的脆弱,實際上是一種顯示出真正力量的行為。這不僅僅是一時的挑戰,而是一個終身需要努力的課題。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成人的指導和支援,幫助他們了解并接受自己的脆弱,同時鼓勵他們積極面對挑戰,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力量感。這樣,他們能更健康地成長,成為自信且有能力的個體。

比如我家塗塗:

塗塗說話算是比較早的娃了,但是他比同齡人稍顯瘦小,而且運動能力也稍微弱一點,用塗塗媽的話來說:吃的飯都用來長腦子了。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記得我們之前一起學習滑闆車,他協調能力弱一點,手上力氣也小,他嘗試了很多次總要摔倒,然後被我趕緊扶住,他感覺很沮喪,想要放棄了。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我蹲下對他說:塗塗很棒了,看,我們滑了這...麼遠了。”

然後我又擺出和他一樣的表情,皺起眉頭,誇張的說:“唉,但是這真是太難了,總是摔倒。”

我們一起歎氣,我故意比他歎得還要大聲,這樣反而幫助他放松了心情。——我不僅誇了他,還表現出和他一樣的感受,那我之後的提議,他也就比較容易聽進去了。

我提議再嘗試一次,并告訴他:和爸爸一起最後努力一次,之後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不練了,好嗎?

在這最後一次嘗試中,我虛扶他肩膀的手,稍微多用了點力氣,幫助他成功滑了很長一段距離。他非常開心,我們也結束了一天的練習。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他非常開心,雖然他也知道我幫助他了很多,但這是我和他一起努力的結果,是以他也很有成就感。

這其中最難能可貴的是,我提議了一次,他就同意了,他并沒有在最糟糕的時候放棄,就證明,他認為他還是可以做到的。即使他知道最後一次我幫助了他很多,他依舊很開心,也很有成就感。這就無形中積累了他的力量感。

這種經曆讓孩子保留了再嘗試的意願,也增強了孩子的自信。事實上,之後塗塗确實表現出了再次自主嘗試的興趣。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為了保護塗塗的的力量感,我首先選擇了與他建立親密感,先是誇他安慰他,然後通過一起抱怨和發牢騷,我表達了對他的了解和支援。這種共情的行為不僅讓他感受到愛,也使他在挑戰面前感到不孤單。

為了讓他的下一次嘗試更加成功,我在我們的日常活動中刻意增加了一些旨在提升協調能力的遊戲。這包括玩跳格子、金雞獨立、太空漫步和青蛙跳等。這些遊戲不僅讓他的身體逐漸适應了運動的需求,也間接為他再次學車做好了準備。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有一天他提議要和我去玩滑闆車,當我們再次去玩時,連他自己都驚訝了,隻是嘗試了兩次,他就基本能掌控滑闆車了。雖然距離完全掌握還差不少,但是這對他而言已經不是難事了。

從多次失敗,到半失敗半成功,到最後的成功,這種逐漸的進步加深了他的力量感,這一次次的經曆讓他内心形成了一種信念:即使現在還未成功,我也有能力最終成功,因為我曾經做到過。

這種肯定和鼓勵的過程不僅是對技能的培養,更是對自信的塑造,幫助孩子建立起持久的内在力量。

三、掌控感

對于孩子,什麼是掌控感,是“我的事情我做主”“我可以自主的選擇”帶給他們的感受。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這種掌控感,對于孩子的成長過程來說,也是尤為重要的,尤其是在所謂的“可怕兩歲”階段。這個時期,孩子開始挑戰由父母安排的日常,經常以“不”字作為回應。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真的反對某些事情,而更多是他們在享受對成人的反抗帶來的掌控感,這種反抗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能夠對自己的生活做出決定。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孩子從兩歲開始體驗到的掌控感會伴随他們成長,如果父母能夠正确引導,這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和自主;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演變成叛逆和任性的行為。

是以,對于父母來說,學會設定合理的界限是關鍵,這不僅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也是幫助他們安全地探索和增強自我控制能力的過程。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記得有一次塗塗想穿超人泳衣去幼稚園,我被這個突發奇想“打”的有點懵,回過神之後,我意識到這是他的掌控感在“作祟”,我仔細想了想,确實這是他自己的事啊,他當然有權利選擇他穿什麼衣服。(長大後他就知道他沒權利了,老婆讓穿什麼就得穿什麼)。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但是,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正處于“力量感”的建設階段,是以,我需要做的是在事情發生前,通過引導和幫助來保護他的力量感,事情不管結局如何,都盡量不打擊他的自信心,以免影響他的自主能力的發展。

我決定誠實地和他交流:

“當然,你的超人泳衣很酷,你可以選擇穿它去學校。

但是,通常我們隻在遊泳館遊泳池或海邊沙灘穿泳衣。

如果你穿泳衣去學校,可能會有小朋友覺得很奇怪,他們可能會問你為什麼這麼做,或者嘲笑你,甚至可能不想和你一起玩。

那你該怎麼辦呢?”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他說他喜歡這個超人泳衣,他決定了,就要穿着去上學。我尊重他的決定,并帶上了一套平常上學穿的衣服去學校,以備他改變主意。

并且我發微信告訴老師:上課前可以告訴塗塗,學校是不贊成這麼穿的,他可以到校門口找我換衣服。

結果是,電梯裡的小哥哥、校門口的同學們,以及過來打招呼的老師,都問了相同的問題:是要去遊泳嗎?得知是上學後,都露出了十分驚訝和不解的表情,塗塗卻是一副“你們為什麼不懂我的帥”的表情,但還是在進校門前告訴我不想穿了。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放學回家後,我問他為什麼改變主意,他說我說得對,學校确實不适合穿泳衣,并決定以後不穿泳衣去學校了,并且心情似乎并未受影響,他興奮地還跟我聊起了下次去遊泳館的計劃——力量感未受損。

這個過程中,塗塗感受到了充足的掌控感,并且通過掌控形成了自己的判斷:

我決定我穿什麼衣服上學->

我真的穿超人泳衣去上學了->

我感受到了奇怪的目光->

我決定不穿泳衣了

揭秘新三感育兒法:讓孩子自發變得更好的秘密武器!

是以,我們在處理孩子的決策時,應避免過度控制,以免剝奪孩子的掌控感。同時,放手不是不關心,而是應适當引導,幫助孩子了解其選擇的可能後果。

這樣既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權,又確定了他們在安全和适當的支援下做出明智的決策。如此,我們不僅支援孩子成長為獨立的個體,還教會他們,如何在社會環境中做出适應性強的選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