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部分側室發掘完畢 武王墩墓考古最新進展→

作者:前方plus

今天,國家文物局釋出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以及文物保護重要進展和重要成果。

椁室考古發掘進度

北、西部四個側室(分别編号北一、二室,西一、二室)發掘完畢。

部分側室發掘完畢 武王墩墓考古最新進展→

東一室、南二室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提取各類文物3000多件(組),以及大量動植物遺存。

北一、二室被盜擾嚴重,仍然提取出600餘件(組)器物,多數為琴瑟等弦樂器,出土的編鐘架橫梁儲存完整,上有懸孔14處,與追繳的青銅編鐘數量吻合。

南一、二室出土漆盒、耳杯、盤、豆、鼓、玉璧、璜、佩以及大量銅箭矢。

部分側室發掘完畢 武王墩墓考古最新進展→

西一、二室遺物以漆木俑為主,還發現木車、樂器和少量遣策類竹簡。木俑有200多個個體,分立姿、坐姿等不同姿态,部分木俑佩木劍。

部分側室發掘完畢 武王墩墓考古最新進展→

東一室以青銅器為主,目前提取青銅器150多件(組),器類有鼎、簋、簠、敦、钫、壺、甗、豆、鑒、釜、盤、尊缶等,青銅禮器組合儲存完整;與青銅器同出的還有百餘件案、俎、盒、榻等漆木質飲食宴享起居用具。

出土的文物都做了哪些保護?

研究團隊在考古發掘現場搭建霧化噴淋系統,有效控制椁室内微環境,避免了椁闆、漆木器等有機質文物因溫度升高、水分蒸發而開裂與變形。

提取到室内的各類文物及時采取了應急保護措施,易腐變的有機質文物樣品存入低氧滅菌艙,控制濕度和氧氣以減緩其劣化速度。

提取的大量木俑已開展了清洗和保濕處理,着衣俑表面織物已利用絲蛋白技術原位加強。

漆器紋飾和圖案采取了曲面微區X射線熒光光譜儀進行資訊提取,為後續修複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通過跨學科、多平台協作,研究團隊系統開展了動植物遺存鑒定、殘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動物骨骼遺存鑒定出黃牛、豬、狗等10多種動物,植物遺存則發現葫蘆、甜瓜、梅、栗等瓜果、堅果,粟、黍、水稻等農作物,花椒、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傳統中藥植物吳茱萸。

配合考古工作

這些安全措施一樣不能少

配合考古工作需要及時啟動文物保護用房擴建與墓葬周邊環境整治。進一步完善安保措施,重要進出路口設定卡點,發掘區域内安裝電子圍欄,并配備30餘名公安幹警和安保人員24小時值班,做到全封閉、無死角管理,確定發掘現場和文物庫房安全。

專家初步判斷

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楚考烈王

5月14日,安徽省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等機關專家,研究讨論武王墩墓時代、性質與價值内涵。

部分側室發掘完畢 武王墩墓考古最新進展→
部分側室發掘完畢 武王墩墓考古最新進展→

△從音韻學的角度來說,“酓”字和“熊”字的古音相近,可以通假。在曾侯乙墓出土的楚惠王鐘上面“熊章”就寫作“酓章”。

專家認為,武王墩墓出土文物的形制、紋飾、組合等具有戰國晚期楚文化的典型特征。結合墓葬規模、結構、出土文字材料與文獻史料等綜合分析,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記·楚世家》記載的楚考烈王!

武王墩墓考古成果生動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武王墩墓考古和保護利用将對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國家文物局将繼續推進武王墩墓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及時通報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回應社會關切。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