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更好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高校力量

作者:學習時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積極倡導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應對全球共同挑戰貢獻中國智慧、激發精神力量。文明交流互鑒作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和文化根基,是在國際秩序加速變革,人類不同文明之間互動不斷增強、沖突與沖突也層出不窮的時代背景下,站在人類前途命運的高度,對不同文明之間該如何相處這一世界性問題給出的中國方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高等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中的龍頭,是展示教育國際形象與展現競争力的典型标志,必須在心懷家國的同時放眼全球,以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高遠的價值追求,深刻了解和把握文明交流互鑒的重大意義,推動中華文明與各國文明美美與共、和諧共生,以文明交流互鑒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擔負起以文明交流互鑒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使命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和理論創新的重要基地,具有文化積澱和人才儲備優勢,應強化責任意識,整合各類資源,肩負“研究者”“傳承者”“講述者”“連接配接者”的使命,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高校力量。

肩負“研究者”的使命,為文明交流互鑒領航。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型文明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沉澱為底色,立足于中國共産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經驗,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曆史觀的繼承和發展,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高校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鎮,應加強對文明交流互鑒實踐路徑、價值意蘊、理論基礎等的深入研究,系統梳理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曆史程序,還原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主要内容以及經驗啟示,為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在世界現代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為更好地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提供可供參考的研究成果。

肩負“傳承者”的使命,為文明交流互鑒探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高校肩負着文化傳承創新和文化育人的重要職能,要紮根中國大地,做好中華文明的守望者,根植文化自信、自強基因,融通中外、貫通古今,開放包容、守正創新,加強與國内外高校、社科研究機構、重要智庫和專家學者的聯合,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化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在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肩負“講述者”的使命,為文明交流互鑒強音。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訓示中明确提出“七個着力”的要求,其中一條是“着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作為知識、人才、文化生産與傳播中心的高校是傳播鍊條中極為關鍵的一環,覆寫國際傳播的全要素、全過程、全空間,在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方面具備獨特優勢。高校要在創新中國話語和叙事體系方面有所作為,将其作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内容,提煉更多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辨別和文化精髓,更好地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也要通過人才培養、教育對外開放等多種方式管道講好中國故事,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讓國際社會更好讀懂中國和中國式現代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肩負“連接配接者”的使命,為文明交流互鑒搭台。高校是中外對話的橋梁,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紐帶。近年來,高校對外合作的辦學機構、辦學項目和人文交流平穩發展,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廣泛的合作平台和交流管道,夥伴遍及全球、領域日益增多、水準不斷提高,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高校要暢通大學師生國際交流互動,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和文化對話,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充分利用世界重要教育資源,營造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鑒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要更加重視文化文明層面的對話和交流,拓寬高端智庫交流管道,促進精神傳承和心靈融通,更好地為世界文明對話服務,通過更高水準的教育對外開放更好架起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

找準路徑管道切實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文明交流互鑒是一項長期的事業,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個高校具有不同的曆史傳承和優勢特色,應該在這項事業中結合自身發展實際,抓住關鍵要害、找準路徑管道、形成集合力量,切實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抓住重要區域。一是要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要。“一帶一路”建設是文明交流互鑒理念的生動實踐,高校要主動實施“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建構“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推進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撐,實作共同發展和合作共赢。二是要緊密圍繞區域發展需要。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是系統工程,高校既培養人才也集聚人才,要積極融入區域和城市建設規劃中的相關工作,做好人才、學術支撐和科技服務工作,彙聚力量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三是要緊密結合學校發展實際。各高校在學科建設、國際交流方面應有不同的定位和側重,才能形成合力在促進與相關區域的文明交流互鑒方面更好發揮重要作用。

抓住重要對象。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高校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工作中要重視三類主體。一是語言類人才培養。再深刻的内容離開語言的媒介都會失去交流的能力,要注重涵養語言類人才的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提升文化了解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力培養國際組織、跨文化傳播人才,輸送更多善于傳播中國聲音、展現中國風貌,有能力深入參與全球治理的高端人才。二是來華留學生培養。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向第三屆文明交流互鑒對話會暨首屆世界漢學家大會緻賀信,希望各國漢學家作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為溝通中外文化、增進了解友誼合作作出更加積極的努力。高校要更加重視培養通曉中外語言和文化,具有國際學術視野的漢學家,通過“新漢學計劃”等培養更多青年漢學家,系統梳理世界各國著名漢學家研究著作,建立世界各國漢學家和漢學機構間常态化交流機制,讓漢學家為溝通中外文化、增進合作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三是國際中文教師培養。每一位國際中文教師都身處文明交流互鑒的第一線,要努力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卓越中文教師,加強海外本土中文教師培養,讓國際中文教師成為講好中國故事、推進中華文化與世界多樣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

抓住重要趨勢。今天,全球數字化轉型加速,通過數字技術提升語言文化交流效能,對增進不同文明互學互鑒、助力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高等教育要熱情擁抱數字技術,借助數字化手段與平台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一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方面,可以通過現代化技術創設契合閱聽人需求的載體,在展現方式上運用數字化手段豐富中華文明的呈現形态,将豐富的語言文化資源以數字形式加以呈現,向全球傳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的曆史根基和鮮活的當代價值。二是在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方面,要着力建構全媒體傳播新格局,努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外媒體叢集,從扁平化傳播走向立體式傳播,采用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華文明的全球化、區域化、分衆化傳播,增強文化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三是在數字學習資源的開發與應用方面,加強數字資源平台建設,通過研發國際中文智慧教學系統,賦能國際中文教育教學改革,向世界分享中國語言教育數字化經驗。

高等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的龍頭,是教育國際形象與競争力的典型标志。高校既要做文明交流互鑒理論的闡釋者,更要做文明交流互鑒事業的實踐者,發揮不同類型高校獨特的禀賦和優勢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攜手為繪就現代化新圖景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北京語言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