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更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高校力量

作者:学习时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激发精神力量。文明交流互鉴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和文化根基,是在国际秩序加速变革,人类不同文明之间互动不断增强、矛盾与冲突也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对不同文明之间该如何相处这一世界性问题给出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龙头,是展示教育国际形象与体现竞争力的典型标志,必须在心怀家国的同时放眼全球,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高远的价值追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意义,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以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担负起以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具有文化积淀和人才储备优势,应强化责任意识,整合各类资源,肩负“研究者”“传承者”“讲述者”“连接者”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高校力量。

肩负“研究者”的使命,为文明交流互鉴领航。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型文明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沉淀为底色,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镇,应加强对文明交流互鉴实践路径、价值意蕴、理论基础等的深入研究,系统梳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还原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内容以及经验启示,为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世界现代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为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

肩负“传承者”的使命,为文明交流互鉴探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和文化育人的重要职能,要扎根中国大地,做好中华文明的守望者,根植文化自信、自强基因,融通中外、贯通古今,开放包容、守正创新,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社科研究机构、重要智库和专家学者的联合,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肩负“讲述者”的使命,为文明交流互鉴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一条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为知识、人才、文化生产与传播中心的高校是传播链条中极为关键的一环,覆盖国际传播的全要素、全过程、全空间,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高校要在创新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方面有所作为,将其作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提炼更多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更好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也要通过人才培养、教育对外开放等多种方式渠道讲好中国故事,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国际社会更好读懂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肩负“连接者”的使命,为文明交流互鉴搭台。高校是中外对话的桥梁,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近年来,高校对外合作的办学机构、办学项目和人文交流平稳发展,在世界各地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平台和交流渠道,伙伴遍及全球、领域日益增多、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高校要畅通大学师生国际交流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和文化对话,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充分利用世界重要教育资源,营造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要更加重视文化文明层面的对话和交流,拓宽高端智库交流渠道,促进精神传承和心灵融通,更好地为世界文明对话服务,通过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更好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找准路径渠道切实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交流互鉴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高校具有不同的历史传承和优势特色,应该在这项事业中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抓住关键要害、找准路径渠道、形成集合力量,切实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抓住重要区域。一是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要。“一带一路”建设是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生动实践,高校要主动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推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撑,实现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二是要紧密围绕区域发展需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系统工程,高校既培养人才也集聚人才,要积极融入区域和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相关工作,做好人才、学术支撑和科技服务工作,汇聚力量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三是要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各高校在学科建设、国际交流方面应有不同的定位和侧重,才能形成合力在促进与相关区域的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更好发挥重要作用。

抓住重要对象。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高校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工作中要重视三类主体。一是语言类人才培养。再深刻的内容离开语言的媒介都会失去交流的能力,要注重涵养语言类人才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提升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力培养国际组织、跨文化传播人才,输送更多善于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风貌,有能力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的高端人才。二是来华留学生培养。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向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致贺信,希望各国汉学家作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高校要更加重视培养通晓中外语言和文化,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汉学家,通过“新汉学计划”等培养更多青年汉学家,系统梳理世界各国著名汉学家研究著作,建立世界各国汉学家和汉学机构间常态化交流机制,让汉学家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合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三是国际中文教师培养。每一位国际中文教师都身处文明交流互鉴的第一线,要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卓越中文教师,加强海外本土中文教师培养,让国际中文教师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抓住重要趋势。今天,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通过数字技术提升语言文化交流效能,对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要热情拥抱数字技术,借助数字化手段与平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一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创设契合受众需求的载体,在展现方式上运用数字化手段丰富中华文明的呈现形态,将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以数字形式加以呈现,向全球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根基和鲜活的当代价值。二是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方面,要着力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外媒体集群,从扁平化传播走向立体式传播,采用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华文明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传播,增强文化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三是在数字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加强数字资源平台建设,通过研发国际中文智慧教学系统,赋能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改革,向世界分享中国语言教育数字化经验。

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是教育国际形象与竞争力的典型标志。高校既要做文明交流互鉴理论的阐释者,更要做文明交流互鉴事业的实践者,发挥不同类型高校独特的禀赋和优势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携手为绘就现代化新图景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