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塞爾維亞漢學家普西奇:中塞文化交流的使者

作者:學習時報

拉多薩夫·普西奇(Radosav Pu?i?),是塞爾維亞第二代漢學家、中國哲學和文化研究學者。作為貝爾格萊德大學東方學系教授和孔子學院院長,普西奇專注于漢語教學、漢學研究和翻譯工作,在中國、美國、英國和塞爾維亞本國有影響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了30多篇學術論文,并寫有多本著作,對研究和傳播中國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讀《道德經》開啟探索中國哲學之路

普西奇在塞爾維亞的學校接受了初等和中等教育,他對曆史、文學和哲學等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在課堂上展現出非凡的才華。16歲的時候,他讀了一本由德文翻譯成塞爾維亞語的《道德經》,由此開啟他探索中國哲學之路。盡管他所處的環境并沒有提供與中國文化相關的教育資源,但他的求知欲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促使他自發地開始尋找關于中國的資訊和書籍。

1981年,普西奇進入貝爾格萊德大學哲學系,并選修了漢語課。盡管當時有27名學生學習漢語,但到了三年級,他成為唯一堅持學習漢語的學生。這個經曆展現了普西奇對漢語學習的執着和毅力。在1985年至1988年期間,普西奇前往中國深造,先後在北京語言學院和南京大學學習。他在北京語言學院度過了一年時間,系統地學習了漢語,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能力。随後,他在南京大學哲學系深造兩年,專攻中國古代哲學,涉及南北朝史學、古代哲學、禅宗等領域。這段留學經曆使普西奇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普西奇留學歸國後,先後擔任了貝爾格萊德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漢語老師以及哲學院的古代哲學課程老師。與此同時,他還相繼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并于2001年獲得博士學位。這一系列的學習和教學經曆,不僅豐富了普西奇的學術知識,也增強了他對漢學研究的熱情和動力。盡管面臨着語言和文化的巨大障礙,但普西奇的決心和毅力使他能夠不斷克服困難,努力學習漢語并深入了解中國的曆史、文化和哲學。這段經曆加深了普西奇對中國文化的渴望和追求,也為他日後在漢學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2年,普西奇正式開啟了他的學術之路,作為講師正式入職貝爾格萊德大學語言學院。他在繼續教授漢語課程的同時,還開始了他的學術研究工作。2006年,因為在塞爾維亞漢學界的突出學術成就和較強影響力,普西奇當選為貝爾格萊德孔子學院院長以及貝爾格萊德大學哲學院的首席執行官。

涉獵中國哲學、藝術、曆史等多個漢學研究領域

普西奇的漢學研究以其豐富多樣的主題和深入的探索而著稱,涉及中國哲學、藝術、曆史等多個領域,并且他善于用簡潔的文字概括複雜的曆史事件和思想流派。

在普西奇看來,中國哲學是全世界最有價值和最偉大的寶庫之一,通過翻譯和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可以促進塞爾維亞和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他先後翻譯出版了《天子:中國古代哲學——老子、孔子、墨子、莊子》《道德經》等多部中國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普西奇是第一位将《道德經》從古代漢語直接翻譯成塞爾維亞語的漢學家,由于直接從中文翻譯,普西奇能夠更準确地傳達《道德經》中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内涵。他對中文的了解和漢語的熟練運用,使得他的翻譯更能捕捉到原著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更貼近原著的原始風貌,讓讀者更好地了解和領會其中的思想。在談及他翻譯的《道德經》跟以往從英文到塞爾維亞語的譯本相比有何特點時,普西奇說:“首先,我是從中文翻譯成塞爾維亞文的,這就是它與其他翻譯的不同之處。與某人交談時用對方的語言和通過口譯交談并非一回事。其次,如果說我的生活和我對世界的看法、對哲學的了解與其他學者有所不同,那這些不同或者說特色恰好反映在我的翻譯中。”

在專著《禅宗及其對中國藝術的影響》中,普西奇介紹了禅宗的起源,以及道、氣、存在、自我等重要的禅宗概念,探讨了禅宗對于心靈靜默、直覺體驗、超越言語的領悟等方面的了解。同時,普西奇進一步探讨了禅宗哲學與中國藝術之間的密切關聯,他提到禅宗強調與自然的融合,在藝術創作中,這意味着藝術家追求表現自然之美,而非簡單的模仿。通過觀察自然界的變化、感受大自然的氣息,藝術家能夠更好地表現出自然界的生動和神韻。比如,一幅山水畫可能不隻是描繪山川河流的形态,更應傳達出藝術家對自然的感悟和體驗。禅宗還鼓勵個體發揮創造力,并追求内心的自由。在藝術創作中,這意味着藝術家不受傳統規則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這種自由的表現形式可以是獨特的筆法、個性化的構圖,也可以是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創新和突破。通過對禅宗與藝術的關系進行深入剖析,普西奇揭示了禅宗對于中國藝術美學的重要影響,以及藝術作品中蘊含的禅意和禅境。

在專著《火鳳凰——中國文明史精要》中,普西奇以特殊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了中華文明發展的脈絡,通過石頭、井、米、茶以及水與龍、火與鳳、圖騰與薩滿等中國元素,逐漸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演變和豐富多彩的内涵。比如,對于中國“龍”形象的诠釋,他不隻是進行簡單的傳統解讀,而是通過曆史、神話和文化的綜合分析,在呈現龍的神秘之美的基礎上,從曆史、藝術、文學等多個角度探讨了龍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展示了龍對中國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情感的塑造。該書從這些文化符号、概念和事物延伸出一系列揭示中華文明基礎的主題,包括中華文明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以及質樸的陰陽辯證學說,把中華文明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本主義精神、認知世界的圖像都編織在一起,超越時空,煥發着智慧的絢麗光彩。

為塞爾維亞群眾提供諸多了解中國的機會

作為孔子學院的院長,他緻力于推廣中國語言和文化,并促進中塞文化交流。在普西奇的上司下,貝爾格萊德大學的漢語教學和中國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通過舉辦學術講座和文化交流活動,普西奇為塞爾維亞群眾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國的機會,加深了塞爾維亞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早在2012年,普西奇就作過“中國傳統健身運動:氣功與太極”的講座,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注重身心平衡的理念。在其“公共外交與中國經濟增長”講座中,普西奇向學生和嘉賓介紹了公共外交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了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普西奇認為,随着中國在國際地緣政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其多邊貿易活動、對外投資、技術創新以及對全球供應鍊的貢獻,都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談及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塞爾維亞的影響時,普西奇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為塞爾維亞及周邊地區提供了更多的投資和基建項目,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通過詳實的案例和分析,普西奇為聽衆呈現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及其與塞爾維亞的合作潛力。

2009年,普西奇創辦了塞爾維亞第一份也是唯一一份漢學雜志——《貝爾格萊德孔子學院期刊》,開辟了“中國與世界”“中國與塞爾維亞”“中國作家文萃”等文化交流欄目,并于2016年被塞爾維亞教育部科學評審委員會列為核心期刊。這本期刊的目錄和編者的話以中文、英文和塞爾維亞文3種文字出版,是巴爾幹半島唯一 一本涉及中國文化并以3種文字出版的期刊,是普西奇在中國文化研究領域的重要貢獻之一。2016年,獲悉習近平主席對塞爾維亞進行國事通路,普西奇和孔子學院提前做了精心準備,特地為習近平主席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用中、英、塞3種文字出版的《貝爾格萊德孔子學院期刊》一套,并由塞總統府贈與習近平主席。這份禮物不僅代表着普西奇和貝爾格萊德孔子學院對中國上司人的尊重和友好,也展示了塞爾維亞與中國在文化和學術交流方面的深厚基礎。通過這本期刊,普西奇為塞爾維亞與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促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互相了解與友誼。正如該刊編者寄語所寫:孔子學院發行期刊的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孔子學院的聲音,把塞爾維亞和周邊地區熱愛中國文化和語言的人們聯系起來,并積極地參與進來,為增進塞爾維亞對中國和世界的了解做出自己的努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