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主嗷嗷亂殺,合資壓力山大

經曆了剛剛過去的第十八屆北京車展,内心之中有一種感覺還在愈發強烈,那便是自主品牌傾其所有、争奇鬥豔的激烈程度,遠遠超出了想象。

自主嗷嗷亂殺,合資壓力山大

它們,卷産品、卷技術、卷補能、卷服務、卷管道、卷營銷,甚至卷創始人誰是“顯眼包”。

當然,沒有任何意外,每一個展台占據C位的,一定是新能源車;每一個展台最受關注的,一定是新能源車;每一個展台話題度拉滿的,也一定是新能源車。

望着眼前的這般盛世,相信大家一定能夠深有體會,什麼叫做:“如今,中國車市的主旋律,就是自主品牌借着電動化轉型的浪潮,朝着合資品牌所固守的每一塊陣地猛攻。”

無獨有偶,早在今年3月末,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同樣位于2023年度财報釋出後的業績溝通會上,抛出了一個頗為大膽的預測。

他認為,“目前新能源行業已進入淘汰賽,2024-2026年是規模、成本和技術的決戰。未來3-5年,中國車市合資品牌份額将從40%降到10%,其中30%是自主品牌的增長空間。”

更直白來講,格局将會在暗潮湧動中徹底的重塑。

而上述真實發生的案例也好,行業大佬做出的判斷也罷,都在印證一個沒有任何争議的事實:“屬于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的大決戰,真真切切的拉開了帷幕。”

當自主份額突破60%

“殺瘋了,徹底殺瘋了。”

本段開篇的一句話,或許在很多人眼中稍顯突兀,但卻是我的有感而發。至于背後的原因,則是看到了一份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階段性成績單。

自主嗷嗷亂殺,合資壓力山大

資料顯示,最近三年以來,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持續攀升。

2021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達到954.3萬輛,市場占有率為44.4%。2022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達到1176.6萬輛,市場占有率為49.9%。2023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達到1459.6萬輛,市場占有率為56%。

順勢,反觀今年前4個月,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達到466.4萬輛,同比增長26.7%,而市場占有率則正式突破60%大關,觸及創始曆史新高的60.7%,相比2023年同期提升7.7個百分點。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極具含金量的時刻。直接證明了身處全新賽道,自主品牌掌握了中國車市的主導權與定義權。

由此不禁回想起過去幾十年,燃油車時代,我們所經曆的那些波折、壓力與苦難,再對比新能源車時代,重新奪回的榮光、聲譽與自信,瞬間有些濕潤了眼眶。

面對如此情景,不得不再次贊歎,國家戰略頂層設計上,克服重重挑戰全力all in電動化轉型的前瞻性與正确性。

自主嗷嗷亂殺,合資壓力山大

隻不過,讀到這裡,或許會有質疑者覺得:“眼下的自主品牌,嗷嗷亂殺之下的确氣勢十足,但不少車企都在以一個極為惡性的方式求存與掙紮。那麼究竟是不是在透支?究竟可以堅持多久?究竟能否自我造血?諸多痛點都明晃晃的擺在那裡。”

在我看來,“擔憂本沒有錯,可當大決戰拉開帷幕,關乎重塑格局的洶湧浪潮撲面而來,真的管不了那麼多了。”

對于硬着頭皮向前的自主品牌來說,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拼的就是誰手中握有的糧草更多,誰的家底更厚,誰的執行能力更強,誰的體系化效率更高,能夠抵擋住一波又一波的消耗、沖擊與考驗。

總之,還是那個略帶争議的觀點:“中國車市一定會變得赢者通吃。”而在此過程中,弱者會接連不斷的被淘汰,脫穎而出的強者将會分得愈發可口的“蛋糕”。

想要成為最終留下的一員,便要求必須在各個次元都做到沒有短闆,同時放棄一切無法落地的幻想,随時準備“拼刺刀”。

當合資份額不斷萎縮

試問,究竟應該怎樣描述目前合資品牌目前身處中國車市的處境?

思考片刻後,答案直指:“從轎車闆塊,到SUV闆塊,再到MPV闆塊,曾經引以為傲的一頭頭利潤奶牛,都在面臨腹背受敵、逐一擊破的窘境。”

自主嗷嗷亂殺,合資壓力山大

随着大決戰的拉開帷幕,合資品牌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吐出多年以來在華積攢下的種種甜頭,甚至為了維系銷量不惜賠本賺吆喝。

可即便如此,自主品牌的崛起依舊難以阻擋。而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階段性成績單來看,今年前4個月,合資品牌的市場占有率還在進一步萎縮。

其中,處境稍好的德系品牌僅為16.6%,日系品牌僅為12.2%。相比之下,美系品牌隻剩7.5%,韓系品牌隻剩1.7%,其他品牌更是隻剩可憐的1.3%。

上述結果,也與之前屢次搬出的判斷不謀而合:“在這波槍林彈雨中,合資品牌最先遇到大麻煩的便是水土不服的法系、意大利系,之後便是堅持成本效益路線的韓系、美系,接下來主打經濟低耗的日系會遇到大麻煩,德系因為BBA與大衆的存在,則是血量最厚的存在,但仍不複當年之勇。”

至于随着炮火愈演愈烈,未來3-5年,合資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會不會真的像王傳福預測那般,從現在的40%一路走跌,最終縮到僅剩10%左右,相信目前沒有誰能夠給出一個笃定的答案。

自主嗷嗷亂殺,合資壓力山大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合資品牌并不是有些輿論中不堪一擊的“病貓”。

實際上,繼續拿第十八屆北京車展為例,相信大家在它們身上,完全能夠讀出一股非常強烈的信号:沒有誰會輕易放棄中國。

無論德系、日系,還是美系、韓系,隻要前來參加,所展現出的變化與求生欲,依舊令人欣慰。換言之,即使在華的處境壓力山大,可掙紮的勇氣沒有丢失。

由此将視線進一步聚焦,最近又到了所謂的“财報季”。從幾家合資品牌展現出的狀态來看,雖然位于中國車市收入銳減,但是位于全球市場仍然大殺四方。

譬如豐田,2023财年其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超過100%,首次超過5萬億日元,達到5.35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币2500億元,重新整理了曆史最高紀錄。而這些充沛糧草的入賬,無疑便是其身處泥潭纏鬥的底氣。

而以點概面,由于有着足夠穩定的補給輸入,萬萬不能小觑合資品牌的持久力,打所謂的“消耗戰”,它們很多人沒在怕的。

也恰恰基于上述背景,相信屬于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的大決戰,遠遠沒有到什麼蓋棺定論的地步。雙方之間的交鋒與厮殺,隻會更加的慘烈與血腥。

最終,事關每一塊陣地的攻與守,一定會付出成倍的代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