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地救助管理機構暖心救助 流浪38年的他傳回家鄉

作者:曆史控制
兩地救助管理機構暖心救助 流浪38年的他傳回家鄉

“感謝救助站,漂泊了這麼久,我終于有家了!”返鄉回家的王展(化名)激動地說。

民警巡查發現流浪人員送往救助管理站

時間回到2024年1月27日,西安市警察局浐灞生态區分局辛家廟派出所在巡查時發現了衣衫褴褛正在流浪的王展,由于他思維混亂,說不出有效資訊且行動緩慢,民警便将他護送到西安市救助管理站。登記入站後,考慮到王展的精神狀況,救助管理站将他轉至定點醫院檢查身體,随後從業人員立即在全國救助尋親網等平台上推送了尋親資訊。經過醫生檢查,王展患有腦梗後遺症,但身體狀況無大礙,于是,從業人員又将他接回站内照料,在公安部門的配合下,采取戶籍查詢、DNA采集、人像比對等方式尋親,但都一無所獲。

在尋親的這段時間裡,西安市救助站側重在照料服務中挖掘尋親線索,通過生活照料上噓寒問暖及細節上的關心、定期開展心理疏導和康複服務以及不厭其煩和他進行溝通交流,試圖發現找到一些線索。因王展操着陝西、甘肅一帶口音,從業人員不斷向王展介紹陝西及甘肅一帶的風土人情,想通過這種方式喚起王展的記憶。

某日,從業人員常亮、李崗在和王展交談中談到寶雞,在講述寶雞工業發展史時,王展突然變得健談起來,說了一些“大三線”“知青下鄉”的事情,甚至還提到了麟遊國營酒廠,從業人員趁熱打鐵,一個人和王展繼續聊,一個人在手機上搜尋麟遊國營酒廠的資訊,不斷提供聊天素材,通過情景帶入,終于王展說出了他曾随父母在麟遊縣嶺西村下過鄉,在當地居住過二十多年。

聽到王展提供的這個消息,從業人員立即聯系當地派出所、村委會,但得到的答複卻是“未有此人戶籍”。好不容易得來的一點“線索”又中斷了,工作一時陷入了僵局。從業人員常亮心有不甘:“既然他能說到那麼多關于麟遊的事,至少說明他跟麟遊是有淵源的,再說,沒有戶籍也可能是有其他情況,要不咱們去麟遊實地了解了解情況,說不定能找到點兒眉目呢”。

兩地救助管理機構暖心救助 流浪38年的他傳回家鄉

從業人員趕往麟遊終于找到線索

常亮、李崗二人一拍即合,立即報請上司同意,帶上相關資料前往寶雞市麟遊縣九成宮鎮嶺西村開展走訪調研,2月的麟遊,積雪還未消融,路滑車輛無法前行,從業人員冒着大雪徒步3公裡山路。到了嶺西村,多方走訪核查、講解救助政策,最後在村委會從業人員的帶領下,幾經波折找到了一位年邁的老人,從他口中得知:“他爸我有點印象,知識青年下鄉那時候,他爸在村裡插過隊下過鄉,居住過二十多年,現在屋裡都沒人了。”随後從業人員到當地村委會及派出所查詢其父親檔案資料,但是也未查到,憑借長期的尋親經驗,常亮建議“咱去當地婚姻登記處或者檔案館看看吧,說不定能找到點線索呢”。

最後在麟遊縣檔案館的協助下,從業人員查到了王展的檔案資料,原來他的戶籍在很早以前開具了遷出手續,但卻不知因為什麼原因并未辦理落戶,且直系親屬均已離世,本人也是因為身體患病、長期流浪以及各種曆史遺留問題,戶籍遲遲未能辦理,成了空戶。

最後,從業人員聯系了麟遊縣民政局,介紹了王展前期核實的情況,希望給予協助。得知情況後,麟遊縣民政局立即向本地公安部門尋求政策指導,同時聯系縣救助管理站幫助王展申請恢複他在嶺西村的戶籍。

兩地救助管理機構暖心救助 流浪38年的他傳回家鄉

38年後傳回家鄉開始“新生活”

2024年3月28日一大早,從業人員為王展洗了澡、剪了指甲,換上嶄新的服裝,護送王展踏上了返鄉之路,離麟遊越來越近,王展的情緒明顯波動,話逐漸多了起來,給從業人員講起了自己年輕時候的故事,在歡快的氣氛下不知不覺到了麟遊縣救助管理站,王展走下車握着從業人員的手不停地鞠躬道謝,就這樣王展回到了闊别多年的故鄉。

“回原籍這條路很難走,尤其是像王展這樣已經遷出且一直沒有落戶的情況,我們曆時兩個多月的甄别、走訪,雖然過程很艱辛,但是能夠幫助像王展這樣漂泊在外的人回歸家鄉,我們由衷地感到高興。”常亮說。

目前,在麟遊縣民政局、麟遊縣救助管理站的安排下,在外漂泊流浪38年的王展被臨時安置在麟遊縣中心敬老院照料,接下來将為他落實戶籍恢複、申請社會救助政策等措施,充分保障他“老有所依、弱有所扶”。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家永遠是我們心之所向的港灣。臨時救助隻是暫時的,幫助受助人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才是我們救助的最終目的。下一步,西安市救助管理站将依據救助規程定期開展回訪,避免受助對象反複外出流浪乞讨, 不斷推進、做實源頭治理工作,同時強化站際間業務關聯,提升工作合力,共同推進救助管理工作高品質發展。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毛蜜娜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