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作者:柳州阿妹侃曆史

在機關裡上司都希望自己具有強大的上司力。上司力是一種影響他人的能力,對員工影響更為深遠,能令員工和身邊的人信任、信服、願意追随上司,認可管理者的上司。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可以看到,上司力是一種個人魅力,是令員工尊敬和信服的魅力。管理者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準,提升自身上司力是非常必要的。有上司力的管理者,能令員工“追随”自己,不會有離職的想法,并且為組織發展壯大做貢獻。

《史記》中記載的五帝時代的堯,就是善于利用道德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為自己謀大利,非常值得組織的上司者和管理者學習。現在,就看看堯舜如何運用道德手段提高上司力的途徑。

堯具有道德的政治手腕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三皇五帝時代,君主都是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具有大公無私的境界,以德服民,這也是表達了儒家學說的“仁政”思想。儒家學說大多數以仁義為立足點,定下了一條“行仁義者昌,不行仁義者亡”的公例。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在《史記》中,描繪堯的形象就是上古時代明君,不貪權、不圖利,乃是道德楷模。這主要是在于堯帝做了兩項重要事迹,一是制定曆法、敬授民時,二是選賢舉能、求賢禅讓。

這兩項舉措就是堯帝“天下為公”胸懷的有力實踐。在司馬遷通過對堯的表述,也寄托着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就是治國平天下。

但通過司馬遷的表述,我們也發覺道德本質上也是一種政治統治的手段,也是一種權謀。堯帝就是具有崇高的德行,但就是這一種“大公無私”的德行,使他具有高超的政治手腕,令他穩坐帝王寶座,群眾願意服從他的上司,凝聚了強大的上司力,成為流芳百世的賢明帝王。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一般人看來,心地善良、大公無私的人,我們通常說是老實人、老好人,似乎就是懦弱、沒脾氣,好欺負,老好人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一文不值。但是,道德作為一種手段,真的威力太大了。當老好人的上司具有德性,往往使下屬如膠水一樣貼從于上司,服從于上司的管理,沒有任何離棄或者背叛的念頭。

一 運用道德,謀權稱帝

仔細觀察《史記》中堯帝的行為,也會發覺他有着很高的權謀。堯帝是喾帝的兒子,帝喾也是黃帝的曾孫,母親乃是陳鋒氏。

堯在十三歲封于陶(山西臨汾市襄汾縣陶氏村),十五歲輔佐兄長帝摯,改封于唐地(今山西太原),号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從中可以看到堯的權謀,在二十歲時候以哥哥沒有政績為理由,把兄長帝摯趕走,然後自己帝。可以看到,他就是運用道德,以兄弟沒政績,自己是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謀權篡位,自己稱帝。

二 保持謙謙君子的德性

稱帝的堯,經常戴黃冠穿黑衣,乘坐紅車白馬,彰顯自己的尊貴身份。要知道,頭戴黃色冠冕,身穿黑色朝服,乃是大陸古代皇帝穿的衣服。一直到明朝,皇帝最正式的服裝,那就是黃冠黑服。二十世紀袁世凱篡位登基,穿的也是這一套服裝。

雖然《史記》中描述堯富有又不驕縱,達貴卻又不傲慢,俨然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但是我們感覺是仿佛在作秀,堯穿着尊貴的衣服表示帝王的身份,不願意與百姓融合為一體,保持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以增強自身的神秘感。表面上是謙謙君子溫和有禮,實質卻城府很深。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堯的哥哥摯

三 創立曆法,以德服人

堯很聰明,懂得以德服人的政治手段。他知道“水可載舟,也能覆舟”的道理,老百姓的利益就是“水”,自己這一艘“舟”必需滿足老百姓的利益,才能真正得民心在得天下。

在上古原始社會時代,隻有農作物豐收,老百姓才能衣食無憂,部落才興盛發達。堯知道這一個道理,于是就制定了曆法。曆法,也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農曆,可以指導農民伯伯在不同的時間段幹不用的農活,可以說是因時制宜。

曆法的誕生,也是為了正确指導農作物種植。如曆法的二十四節氣,春分、谷雨……指導農民在春天破土耕種,夏至指導農民在夏天清除雜草,秋分就是指導農民在秋天收割莊稼,冬至就是指導農民在冬天儲藏谷物。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堯創立的曆法,把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四季都有不同的側重和分工,科學、準确又實用。堯的曆法厲害之處,就是準确确定了各個季節的時間,把一年劃分為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閏月精确調控四季。

曆法的科學性,指導農民生産,帶來了農作物的豐收,百姓安居樂業,自然擁護堯的上司。在這裡,可以看到堯會拉攏民心,以德服衆,是一名具有高深政治智慧和高超政治手腕的政治家。

四 扶持親信黨羽,以德輔權

堯創立了曆法,獲得了政績,也懂得扶持親信黨羽,以德輔政,鞏固政權。如史記記載: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訛,敬緻。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鳥獸氄毛。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在這裡,可以看到堯是一名出色的改革家。他改革了過去農民伯伯種植的陋習,創立了曆法。為了把改革推行下去,于是就安排自己親信推廣改革成果。

如他安排比較信任羲家的羲仲和羲叔去東方和南方,比較信任和仲與和叔去西方和北方,目的就是指導農民伯伯根據曆法從事農業生産,減少地方大老虎制造的改革阻力。同時,親信黨羽的到來,也為百姓傳播了堯勤政愛民的美聲,令堯更獲得群眾的愛戴。可以看到,堯具有高超的政治手腕,懂得如何排擠政敵的打壓,鞏固改革成果和權力。

五 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戰勝政敵

堯做天子七十餘年,之後也面臨着退位和權力交接的問題。為了讓自己退位之後,依然能做“太上皇”,穩坐權力的寶座,堯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把威脅到權力的政敵一一鏟除。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從堯詢問大臣,誰可以繼承他的事業,可以看到是頗有心計。如史記記載:

堯曰:“誰可順此事?”

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

堯曰:“籲!頑兇,不用。”

堯又曰:“誰可者?”

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堯又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

皆曰鲧可。堯曰:“鲧負命毀族,不可。”

嶽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

堯于是聽嶽用鲧。九歲,功用不成。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堯的出行

堯這一天問諸多大臣,誰能接我的班?在另一個角度,堯也是考察誰威脅到他的權力。如果有人報名可以做他的接班人,說不準那人是德高望重,能力上能威脅到堯的權力。

大臣們也知道這是燙手的山芋。自認為比較聰明的放齊想着,為了讨好堯這一位上司的歡心,提議丹朱是主子堯的親生兒子,作為接班人應該是令你歡心吧!

于是,放齊就開口了,太子丹朱與陛下一眼英明,可以擔當這責任。

但堯卻說太子丹朱這個熊孩子性格頑劣,不适合稱帝。

至于堯為什麼讨厭太子呢,在另一角度考察,太子登基也會威脅到他的地位,不是他理想的人選。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古代皇帝穿的衣服——黃冠黑衣

之後,堯又繼續追問。大臣讙兜直言:共工很有群衆基礎,可以接班。堯卻認為共工隻會吹牛。但通過此次追問,堯認為共工和讙兜有結黨營私的可能性,自然就想剔除。

堯又繼續追問:“現在洪水泛濫,誰可以治水?”

衆人說,大臣們都推選鲧。這時候,堯看到大臣們堅持推選鲧,證明鲧是自己最大的威脅者。

堯原本知道治水本來是艱難的工程,鲧沒能力治理,但依然讓鲧花費九年時間治理,可以看到是要剔除競争者。結果,鲧依然幹出一點成績。于是,堯就以鲧沒能力沒德性為理由,把權力最大競争者給剔除了。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消除了政敵,堯又繼續問大臣,誰是賢能的人,能繼承我的位置。大臣們都是明白人,不敢推薦自己,于是一緻推選了舜。

六 以德為立足點,培養接班人

史記上把舜描繪為德高望重的人,雖然家庭背景很差,如“舜的父親是個瞎子,性格頑劣,母親嚣張跋扈,弟弟傲慢無禮,但舜卻能用孝心感化這些惡劣的家人,不至于違法犯罪”,證明非常有賢能,于是一緻推選他為接班人。

這樣,堯就接受了衆多大臣的建議,推選舜為接班人。他先是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使舜成為了皇親國戚,成為了堂堂天子的驸馬爺。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之後,堯又安排了舜在官場上曆練。如讓舜參與各種官事,舜都能把各種官事做得井井有條。又比如理順民間百姓父母兄弟子的秩序,制定官員的等級規範,接待貴賓等等,還制造神迹,比如暴風雷雨在山林中不迷失,認為是神迹,把舜當成聖人廣為宣傳。在後來的封建社會裡,這一種叫做太子曆練,為當皇帝鍛煉能力、積累人脈。

當舜有了曆練的經驗之後,堯年事已高,也讓舜去接班。舜先去幹一番成績,然後把之前大臣們推薦可以做堯權力接班人的共工,以改變北狄落後風俗為理由,流放到幽陵。讙兜到南蠻,三苗部落到西戎,在東海的一座山上将鲧殺死。這樣,舜把所有的權力威脅者殺死的殺死,流放的流放,天下人都屈服了,自己可以順理成章成為“唯我獨尊”的帝王了。

七 舜以德為名,重新登基稱帝

之後,堯以舜有德行有能力為理由,把帝位禅讓給了舜,自己當“太上皇”二十年,權力依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當堯去世之後,百姓們也是愛戴舜,為之哀傷三年。舜猶如為父親守喪一樣,服喪三年。之後,又故意把帝王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一人跑到南河邊隐居。

結果,丹朱雖然有帝王的位置,卻沒帝王的人脈資源和黨羽班子,人人都不服從于他。如諸侯都不去朝拜丹朱,卻去朝拜舜。普天下老百姓歌頌是舜的德性,不去歌頌丹朱。是以,丹朱帝王的位置是空虛的。

于是,舜在群眾的歡迎下,最後也登基了,衆望所歸重新登上天子之位,成為舜帝。

禅讓的另一種說法

五帝時代的“禅讓”,就是把王位禅讓給群眾認為德高望重又能力傑出的人。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劉協禅位時候,在受禅大典結束之後,曹丕心直口快,直接來了一句令後人震驚的暴論:“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這也就是說,堯禅讓帝位給舜,我總算知道怎麼回事了。曹丕這句話就是暗示上古時代,帝王禅讓給賢明的人,不是這麼和諧,估計帶了心計、勾心鬥角和強迫。

堯和舜高超的政治智慧

禅讓是否和諧不知道,但從堯禅讓帝位給舜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堯就是善于利用道德,登基稱帝。堯以哥哥沒道德的理由,逼走了兄長自己稱帝;然後幹出了政績,令群眾愛戴自己統治。然後以無德為名,趕走了能力傑出的政敵鲧,培養了自己親信舜為接班人,穩重太上皇的職位。在這裡,後人懷疑舜是堯的私生子。

舜給人也是頗有心計的政治家,以德服衆。即使在堯去世之後,主動提出王位讓給堯的兒子,卻讓老百姓認為自己才是有能力有德性的君主,接受群眾的擁護順理成章登上了帝位。

學習《史記》堯的禅讓,以道德為手段提高上司力,識大局謀大利

可以看到,道德雖然表面一文不值,卻是上司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具有高超管理智慧的上司,大凡使用心計,使下屬服從自己上司時候,表面上裝出仁義道德的模樣,給下屬畫大餅謀大利。下屬獲得實際利益,自然對上司感激涕零。再加上上司的謙謙君子風範,令下屬接受非常舒服,可以親近,自然也願意擁護下屬的上司。

結語

是以,《史記》堯禅讓給舜,也給所有職場上司上了一節課,那就是可以用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道德管理下屬,提升自身上司力,使下屬願意對上司、對組織忠心耿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