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作者:柳州阿妹侃历史

在单位里领导都希望自己具有强大的领导力。领导力是一种影响他人的能力,对员工影响更为深远,能令员工和身边的人信任、信服、愿意追随领导,认可管理者的领导。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可以看到,领导力是一种个人魅力,是令员工尊敬和信服的魅力。管理者为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提升自身领导力是非常必要的。有领导力的管理者,能令员工“追随”自己,不会有离职的想法,并且为组织发展壮大做贡献。

《史记》中记载的五帝时代的尧,就是善于利用道德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为自己谋大利,非常值得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学习。现在,就看看尧舜如何运用道德手段提高领导力的途径。

尧具有道德的政治手腕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三皇五帝时代,君主都是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具有大公无私的境界,以德服民,这也是表达了儒家学说的“仁政”思想。儒家学说大多数以仁义为立足点,定下了一条“行仁义者昌,不行仁义者亡”的公例。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在《史记》中,描绘尧的形象就是上古时代明君,不贪权、不图利,乃是道德楷模。这主要是在于尧帝做了两项重要事迹,一是制定历法、敬授民时,二是选贤举能、求贤禅让。

这两项举措就是尧帝“天下为公”胸怀的有力实践。在司马迁通过对尧的表述,也寄托着自己的政治理想,那就是治国平天下。

但通过司马迁的表述,我们也发觉道德本质上也是一种政治统治的手段,也是一种权谋。尧帝就是具有崇高的德行,但就是这一种“大公无私”的德行,使他具有高超的政治手腕,令他稳坐帝王宝座,民众愿意服从他的领导,凝聚了强大的领导力,成为流芳百世的贤明帝王。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一般人看来,心地善良、大公无私的人,我们通常说是老实人、老好人,似乎就是懦弱、没脾气,好欺负,老好人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文不值。但是,道德作为一种手段,真的威力太大了。当老好人的领导具有德性,往往使下属如胶水一样贴从于领导,服从于领导的管理,没有任何离弃或者背叛的念头。

一 运用道德,谋权称帝

仔细观察《史记》中尧帝的行为,也会发觉他有着很高的权谋。尧帝是喾帝的儿子,帝喾也是黄帝的曾孙,母亲乃是陈锋氏。

尧在十三岁封于陶(山西临汾市襄汾县陶氏村),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今山西太原),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从中可以看到尧的权谋,在二十岁时候以哥哥没有政绩为理由,把兄长帝挚赶走,然后自己帝。可以看到,他就是运用道德,以兄弟没政绩,自己是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谋权篡位,自己称帝。

二 保持谦谦君子的德性

称帝的尧,经常戴黄冠穿黑衣,乘坐红车白马,彰显自己的尊贵身份。要知道,头戴黄色冠冕,身穿黑色朝服,乃是大陆古代皇帝穿的衣服。一直到明朝,皇帝最正式的服装,那就是黄冠黑服。二十世纪袁世凯篡位登基,穿的也是这一套服装。

虽然《史记》中描述尧富有又不骄纵,达贵却又不傲慢,俨然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但是我们感觉是仿佛在作秀,尧穿着尊贵的衣服表示帝王的身份,不愿意与百姓融合为一体,保持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以增强自身的神秘感。表面上是谦谦君子温和有礼,实质却城府很深。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尧的哥哥挚

三 创立历法,以德服人

尧很聪明,懂得以德服人的政治手段。他知道“水可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老百姓的利益就是“水”,自己这一艘“舟”必需满足老百姓的利益,才能真正得民心在得天下。

在上古原始社会时代,只有农作物丰收,老百姓才能衣食无忧,部落才兴盛发达。尧知道这一个道理,于是就制定了历法。历法,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农历,可以指导农民伯伯在不同的时间段干不用的农活,可以说是因时制宜。

历法的诞生,也是为了正确指导农作物种植。如历法的二十四节气,春分、谷雨……指导农民在春天破土耕种,夏至指导农民在夏天清除杂草,秋分就是指导农民在秋天收割庄稼,冬至就是指导农民在冬天储藏谷物。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尧创立的历法,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四季都有不同的侧重和分工,科学、准确又实用。尧的历法厉害之处,就是准确确定了各个季节的时间,把一年划分为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精确调控四季。

历法的科学性,指导农民生产,带来了农作物的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自然拥护尧的领导。在这里,可以看到尧会拉拢民心,以德服众,是一名具有高深政治智慧和高超政治手腕的政治家。

四 扶持亲信党羽,以德辅权

尧创立了历法,获得了政绩,也懂得扶持亲信党羽,以德辅政,巩固政权。如史记记载:

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在这里,可以看到尧是一名出色的改革家。他改革了过去农民伯伯种植的陋习,创立了历法。为了把改革推行下去,于是就安排自己亲信推广改革成果。

如他安排比较信任羲家的羲仲和羲叔去东方和南方,比较信任和仲与和叔去西方和北方,目的就是指导农民伯伯根据历法从事农业生产,减少地方大老虎制造的改革阻力。同时,亲信党羽的到来,也为百姓传播了尧勤政爱民的美声,令尧更获得民众的爱戴。可以看到,尧具有高超的政治手腕,懂得如何排挤政敌的打压,巩固改革成果和权力。

五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战胜政敌

尧做天子七十余年,之后也面临着退位和权力交接的问题。为了让自己退位之后,依然能做“太上皇”,稳坐权力的宝座,尧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把威胁到权力的政敌一一铲除。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从尧询问大臣,谁可以继承他的事业,可以看到是颇有心计。如史记记载:

尧曰:“谁可顺此事?”

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

尧曰:“吁!顽凶,不用。”

尧又曰:“谁可者?”

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

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

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

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尧的出行

尧这一天问诸多大臣,谁能接我的班?在另一个角度,尧也是考察谁威胁到他的权力。如果有人报名可以做他的接班人,说不准那人是德高望重,能力上能威胁到尧的权力。

大臣们也知道这是烫手的山芋。自认为比较聪明的放齐想着,为了讨好尧这一位领导的欢心,提议丹朱是主子尧的亲生儿子,作为接班人应该是令你欢心吧!

于是,放齐就开口了,太子丹朱与陛下一眼英明,可以担当这责任。

但尧却说太子丹朱这个熊孩子性格顽劣,不适合称帝。

至于尧为什么讨厌太子呢,在另一角度考察,太子登基也会威胁到他的地位,不是他理想的人选。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古代皇帝穿的衣服——黄冠黑衣

之后,尧又继续追问。大臣讙兜直言:共工很有群众基础,可以接班。尧却认为共工只会吹牛。但通过此次追问,尧认为共工和讙兜有结党营私的可能性,自然就想剔除。

尧又继续追问:“现在洪水泛滥,谁可以治水?”

众人说,大臣们都推选鲧。这时候,尧看到大臣们坚持推选鲧,证明鲧是自己最大的威胁者。

尧原本知道治水本来是艰难的工程,鲧没能力治理,但依然让鲧花费九年时间治理,可以看到是要剔除竞争者。结果,鲧依然干出一点成绩。于是,尧就以鲧没能力没德性为理由,把权力最大竞争者给剔除了。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消除了政敌,尧又继续问大臣,谁是贤能的人,能继承我的位置。大臣们都是明白人,不敢推荐自己,于是一致推选了舜。

六 以德为立足点,培养接班人

史记上把舜描绘为德高望重的人,虽然家庭背景很差,如“舜的父亲是个瞎子,性格顽劣,母亲嚣张跋扈,弟弟傲慢无礼,但舜却能用孝心感化这些恶劣的家人,不至于违法犯罪”,证明非常有贤能,于是一致推选他为接班人。

这样,尧就接受了众多大臣的建议,推选舜为接班人。他先是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使舜成为了皇亲国戚,成为了堂堂天子的驸马爷。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之后,尧又安排了舜在官场上历练。如让舜参与各种官事,舜都能把各种官事做得井井有条。又比如理顺民间百姓父母兄弟子的秩序,制定官员的等级规范,接待贵宾等等,还制造神迹,比如暴风雷雨在山林中不迷失,认为是神迹,把舜当成圣人广为宣传。在后来的封建社会里,这一种叫做太子历练,为当皇帝锻炼能力、积累人脉。

当舜有了历练的经验之后,尧年事已高,也让舜去接班。舜先去干一番成绩,然后把之前大臣们推荐可以做尧权力接班人的共工,以改变北狄落后风俗为理由,流放到幽陵。讙兜到南蛮,三苗部落到西戎,在东海的一座山上将鲧杀死。这样,舜把所有的权力威胁者杀死的杀死,流放的流放,天下人都屈服了,自己可以顺理成章成为“唯我独尊”的帝王了。

七 舜以德为名,重新登基称帝

之后,尧以舜有德行有能力为理由,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自己当“太上皇”二十年,权力依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当尧去世之后,百姓们也是爱戴舜,为之哀伤三年。舜犹如为父亲守丧一样,服丧三年。之后,又故意把帝王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一人跑到南河边隐居。

结果,丹朱虽然有帝王的位置,却没帝王的人脉资源和党羽班子,人人都不服从于他。如诸侯都不去朝拜丹朱,却去朝拜舜。普天下老百姓歌颂是舜的德性,不去歌颂丹朱。所以,丹朱帝王的位置是空虚的。

于是,舜在民众的欢迎下,最后也登基了,众望所归重新登上天子之位,成为舜帝。

禅让的另一种说法

五帝时代的“禅让”,就是把王位禅让给民众认为德高望重又能力杰出的人。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刘协禅位时候,在受禅大典结束之后,曹丕心直口快,直接来了一句令后人震惊的暴论:“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这也就是说,尧禅让帝位给舜,我总算知道怎么回事了。曹丕这句话就是暗示上古时代,帝王禅让给贤明的人,不是这么和谐,估计带了心计、勾心斗角和强迫。

尧和舜高超的政治智慧

禅让是否和谐不知道,但从尧禅让帝位给舜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尧就是善于利用道德,登基称帝。尧以哥哥没道德的理由,逼走了兄长自己称帝;然后干出了政绩,令民众爱戴自己统治。然后以无德为名,赶走了能力杰出的政敌鲧,培养了自己亲信舜为接班人,稳重太上皇的职位。在这里,后人怀疑舜是尧的私生子。

舜给人也是颇有心计的政治家,以德服众。即使在尧去世之后,主动提出王位让给尧的儿子,却让老百姓认为自己才是有能力有德性的君主,接受民众的拥护顺理成章登上了帝位。

学习《史记》尧的禅让,以道德为手段提高领导力,识大局谋大利

可以看到,道德虽然表面一文不值,却是领导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具有高超管理智慧的领导,大凡使用心计,使下属服从自己领导时候,表面上装出仁义道德的模样,给下属画大饼谋大利。下属获得实际利益,自然对领导感激涕零。再加上领导的谦谦君子风范,令下属接受非常舒服,可以亲近,自然也愿意拥护下属的领导。

结语

所以,《史记》尧禅让给舜,也给所有职场领导上了一节课,那就是可以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德管理下属,提升自身领导力,使下属愿意对领导、对组织忠心耿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