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作者:草竹道人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摘要:

本文剖析了海德格爾哲學中“視”的概念,從尋視、顧視、透視到觀入的層層深入,揭示了存在論現象學的主體間性實踐。文章首先回顧了海德格爾如何從傳統認識論轉向存在問題,接着探讨“視”概念的哲學獨特性與傳統直覺理論的對比,強調了其在存在論現象學的革命性貢獻。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一、 引言

在傳統西方哲學的長河中,認識論問題一直是哲學探讨的核心議題,涉及知識的起源、性質、範圍以及擷取方式。自柏拉圖的理型論到康德的批判哲學,哲學家們不懈追求着确定性與真理的穩固基礎。

然而,随着現代性的深入,這種追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理性主義的界限被質疑,絕對真理的幻滅,主體與客體的二進制論被拆解。尤其在工業和技術時代,人與自然、自我與他人、傳統與現代的疏離感日益加劇,傳統認識論無法充分解釋人類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如生存意義、價值判斷、實踐行動的源頭等。海德格爾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轉向了存在論的現象學探索,力圖超越認識論的局限,揭示存在本身如何先于、并構成認識。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二、 海德格爾現象學的哲學轉向與存在論基礎

A. 理性認識問題的轉化

海德格爾的哲學探索起始于對傳統認識論困境的深刻反思。在西方哲學史上,認識論主要圍繞着知識的來源、結構、确定性及有效性的探讨,但海德格爾認為這種追求忽視了更為根本的問題—存在本身。他提出,真正的哲學任務不應局限于對知識的探究,而應轉向對存在的追問,即“在之中”的存在(Dasein-der-Welt-sein)。

這一轉向意味着從對“我們如何知道?”的思考轉變為“我們如何存在?”,關注的是人的存在狀态、經驗以及存在方式,而非僅僅是對世界的客觀認識。海德格爾強調,存在論的問題是所有哲學問題的前提,隻有了解了存在的意義,才能正确地讨論認識、價值、真理等問題。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B. 存在論現象學的提出

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是對傳統哲學的革新,它不是簡單地繼承了現象學的直覺方法,而是将其置于存在論的架構内。與胡塞爾的現象學專注于意識的意向性不同,海德格爾的現象學關注的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是如何在世界中揭示自身。

他主張“存在”(Sein)而非“存在者”(Seiendes)是哲學思考的首要對象。現象學在這裡不再僅限于對現象的描述,而是揭示存在者如何在世界中顯現,以及存在者與世界的關系如何構成存在者之為存在者。

海德格爾的現象學特征展現在幾個關鍵點上:首先,它強調直接面向存在經驗的原初性,主張現象學的直接性,即事物在其自身中的顯現。其次,它關注存在者的實踐性,即在世存在,強調人不是孤立的主體,而是與世界、他人、物一起存在。

再者,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具有時間性,認為存在是在時間中展開的過程,而非靜态的結構。最後,它具有曆史性,存在論的現象學揭示了存在的曆史條件性,即存在了解總是在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的。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三、 海德格爾的“視”:現象學方法的主體間性探索

A. “視”的内涵

在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架構中,“視”(Sicht)遠超出了直覺的簡單意義,它是一種存在論的透視方式,是對存在狀态的揭示。其中,尋視(Suchsicht)尤為關鍵,它是對存在探索的起始點,一種主動而動态的尋找過程。

尋視不僅僅依賴于感官的接觸,更是一種思想的啟動,是存在者在世界中尋找其自身存在意義的嘗試。尋視代表了一種開放的态度,願意讓存在者在世界中展示自身,而不是主體單向客體的強加概念架構。它強調了思想的生成性,即在與存在者的相遇中,思想被激發,形成并逐漸深化。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B. 主體間性實踐

海德格爾的“視”概念深刻地展現了主體間性,即在世(Mitsein)的存在方式,它超越了個體認知的局限,展現了人與人、人與世界、他人在共同存在中的互動。在主體間性實踐中,“視”不再是個體的私密活動,而是在世界中與其他存在者共在的關系網絡中發生的。

尋視作為思想的觸發,使主體意識到自己在與其他存在者的互相依賴和互動中,這不僅限于人類之間,也包括與非人類世界(自然、技術等)的共在。顧視(Rücksicht)則進一步深化了這種互動,強調了在共同存在中的回視,即對其他存在者的關懷與倫理責任,展現了在世的倫理次元。

主體間性實踐中的“視”是一種共通達,是共同的體驗與了解,是互相揭示存在的方式。海德格爾通過“視”的主體間性實踐,展示了如何在世界中存在不僅僅是單個體内在的累積,而是一種互相影響、互相構成的動态網絡,這種了解為人類的交往、倫理行動、乃至社會結構提供了存在論的深刻基礎。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四、“視”的層次:從尋視到顧視、透視、觀入

A. 尋視

尋視作為現象學“視”的起點,其意義遠超過肉眼的簡單觀察,而是心靈之眼的開啟,是思想探求的初步動作。尋視借助感官作為最初門徑,但實質上是對存在的初次觸及,是對世界的一種好奇與詢問。它不預設答案,而是保持開放态度,允許存在以其自身的方式展露無遺。

尋視之中,主體并非被動接受,而是積極介入,通過感覺與思考的結合,使存在者的意義在思維中初現端倪。這一過程不僅是對外在事物的認知,更是對内在思想世界的拓荒,思想由此得以生發,為後續的“視”的層次奠定了基礎。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B. 顧視

顧視在海德格爾的現象學中,是尋視之後更為深沉的面向,它展現了共在(Mitsein)的倫理次元。在共在的世界裡,每個存在者都不是孤立的島嶼,而是處于與其他存在者不可分割的關聯之中。

顧視意味着在行動與了解中,始終考慮他者的存在,即對他者的“回視”,關注他們的需求、感受與可能的反應。這種回視不僅僅是意識上的考慮,更是一種生活實踐中的道德行為,它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對他者的尊重、關懷與責任感。顧視是以成為倫理生活的實踐,它強化了主體間性的倫理紐帶,使我們在共同的世界中能夠更加和諧地共處。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C. 透視

現象學的透視,是一種穿透表象、直達存在核心的能力。它要求我們不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更要了解事物如何在其自身中展現,如何在其特定的存在樣式中自明。透視超越了局部和片段的了解,追求的是整體性和完整性,它使我們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結構,洞察其内在的邏輯與關聯。

透視的過程強調事物的透明性,即讓事物以其最本真的方式自我顯現,進而達到對現象的直接、無遮蔽的體驗。透視不僅是一種認識論的活動,也是一種存在論的實踐,它讓我們與世界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系,了解事物在世界中的位置及其對我們的意義。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D. 觀入

觀入是現象學“視”的最深層次,它指向對存在本質的深度洞察與洞見真理的過程。不同于前幾個階段的外向探索,觀入是一種内向的凝視,是對存在者内在真理的揭示。在觀入中,我們不僅看到事物的外觀,更重要的是,我們穿透現象直達存在者的内在本質,把握其存在的核心秘密。這一過程需要高度的集中與了解力,是對存在最純粹、最直接的體驗。

觀入使得主體能夠超越正常的認識界限,進入存在者的真實次元,揭示那些不易察覺卻至關重要的真理。觀入不僅是知識的獲得,更是對存在之謎的破解,它為我們了解自我、他人及整個世界提供了最深層的基礎。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五、 海德格爾“視”的存在論意義與傳統哲學比較

A. 與亞裡士多德、康德、胡塞爾的直覺理論對比

海德格爾的“視”概念在哲學史上獨樹一幟,與傳統直覺理論形成鮮明對比。在亞裡士多德那裡,直覺(nousia)是理智直覺,指向永恒不變的理型,是超越個别而靜止于變動世界的。海德格爾的“視”則從動中捕捉存在,關注“在之中”的流變易與實踐,強調思想的生成性。

康德的直覺則結合概念與直覺,通過範疇架構把握現象,確定經驗的統一性,而海德格爾的“視”則在世界中直接揭示存在,超越了主體與客體的固有結構,更重視存在者的整體展現。至于胡塞爾,其現象學強調意識的意向性,關注對象的定向,而海德格爾的“視”則超越了意識的局限,探入存在本身,展現主體間性與世界的交織。海德格爾的“視”以其獨特性與創新,展現了現象學的深度,從存在論出發,為直覺提供了動态與主體間性的新視角。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B. 存在論意義

海德格爾的“視”概念在存在論架構内,為真、善、美等認識活動提供了基礎,這是傳統認識論所無法觸及的深度。在傳統認識論中,真理、善與美的探讨往往基于理性與形式邏輯、規範或經驗,是主體對客體的把握。海德格爾的“視”則将真理置于存在之中,尋視作為思想生發的起始,真理不再是外在的符合,而是存在者在世的展示。

善與美同樣被了解為存在樣式,顧視揭示了共在的倫理次元與責任,透視則要求對存在樣式的全面了解,美則在觀入中洞見,是真理的内在。這些認識活動不再孤立,而是在存在論的網絡中,真善美是存在者存在方式的展現。

海德格爾的“視”為認識論提供了存在論的次元,使真善美等認識活動回歸于存在本身,不再局限于主體與客體的架構,而是主體間性的存在實踐。這為了解認識活動提供了更本源的、更豐富與更深刻的理論基礎,超越了傳統認識論的局限。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六、 結語

海德格爾通過其獨特的“視”概念,在哲學史上刻下了深邃的痕迹,尤其是在存在論現象學的建構中展現出革命性的影響力。他将“視”提升至存在論的高度,不僅是一種感覺方式,更是存在者揭示自身存在的方式,這從根本上颠覆了傳統認識論中主-客二進制對立的架構。

海德格爾的“視”強調的是世界與我們之間的原初關聯,揭示了存在本身的動态過程,以及人作為存在者在世的本真狀态。這一貢獻不僅深化了對人的存在了解,也重新定義了真理、時間、曆史等核心哲學概念,為現象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影響了後續諸如列維納斯、梅洛-龐蒂等哲學家對主體間性、身體性及倫理問題的探讨,進而促進了整個現代哲學的轉向。

海德格爾現象學視阈:從存在論基礎到主體間性實踐的探索

論文作者:蘆熙霖

參考文獻:

Sheehan, T. (2015). Making Sense of Heidegger: A Paradigm Shift.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Dreyfus, H. L. (1991). Being-in-the-World: 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Division I. Cambridge, MA: MIT Press.

聲明:本人賬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圖文、論文、音視訊等)自釋出之日72小時後可任意轉載或引用,無需告知本人。如需約稿,可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