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祛魅與返魅的現代性批判

作者:草竹道人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祛魅與返魅的現代性批判

摘要:

本文剖析了海德格爾對技術本質的哲學反思,特别是技術如何成為現代性批判的核心議題。文章首先闡述了海德格爾如何定義技術的“集置”本質,即技術如何成為控制與秩序的手段,進而導緻世界的祛魅化。接着,本文分析了祛魅現象對現代性問題的影響,包括自然的征服、個體的異化、社會的标準化。在此基礎上,海德格爾提出的“敬畏之心”與“泰然處之存在”作為解決方案,作為返魅的路徑。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祛魅與返魅的現代性批判

一、 引言

在20世紀的曙光中,技術的迅猛發展如同一場無聲的革命,悄無聲息地改變着人類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乃至存在的本質。現代技術,作為社會進步的雙刃劍,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效率,又悄然催生了“祛魅”現象——傳統價值的失落、自然的異化、人文精神家園的漂泊。

面對這一現代性困境,馬丁·海德格爾的哲學顯得格外振聾發聩,他以獨特的存在論視角,深刻地質疑并批判技術的本質,将技術的讨論從單純的工具理性層面提升至存在論高度,探讨技術如何塑造并影響着人類的在世方式及存在狀态。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祛魅與返魅的現代性批判

二、 海德格爾技術哲學的祛魅批判背景與理論基礎

A. 祛魅時代的來臨

在海德格爾看來,技術不僅是工具的集合,更是現代性的象征,它深深烙印證了時代的精神特質。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現代技術的普遍化,其特性在于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集置”世界,使萬物成為可操控、可利用的資源。這種技術理性化的過程,海德格爾稱之為“世界的祛魅”。

祛魅并非簡單指魔法的消失,而是傳統神聖與神秘的消解構,是自然與人類經驗世界方式的理性化、客觀化。在技術的統治下,世界變成了一幅清晰可計算、預測、控制的地圖,而不再是充滿奇迹與不确定性的場所。這一轉變中,技術的邏輯逐漸替代了存在邏輯,人們開始“遺忘”存在本身,即忘記去直接、本真正在世界中存在,而沉溺于技術制造的世界。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祛魅與返魅的現代性批判

B. 存在的遺忘與世界的災難

“存在的遺忘”在海德格爾看來,是現代性最大的悲劇,它導緻了一系列“世界的災難”。首先,傳統價值與意義的喪失。當技術理性主導了人與世界的交往,傳統價值,如宗教、藝術、道德、自然崇拜等,不再能直接引導生活,它們的價值被工具性衡量标準所取代,生活變得單一化、淺薄情。

其次,人與自然的疏離失聯。技術的中介化使人類逐漸遠離了自然的原初體驗,不再直覺地、詩意地了解世界,而是通過技術的架構。這種分離導緻了生态危機,因為自然被視作資源而非家園,人類與環境的和諧關系破裂。

最後,技術的異化,人成為技術體系的一部分,個體自由與創造力被削弱,人作為技術系統中的角色而非存在者,導緻了存在的異化危機。海德格爾的技術批判是以不隻是對技術的批判,更是對現代性危機的深刻反思,它呼喚人們重新審視技術的本質與人類存在的關系,以避免被技術邏輯完全主宰,尋回存在本身。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祛魅與返魅的現代性批判

三、 技術的本質與現代性的祛魅化現象

A. 技術的本質追問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中,技術絕非單純工具論的産物,而是人類存在方式的展現,是存在者“集置”(Gestellen)世界的方式。此“集置”意味着技術并非外在的添加,而是存在者揭示自身的模式,即存在方式。技術揭示世界為可用性、可操作的資源,進而控制成為可能。

技術的本質在于它如何“集置”或展現世界,而非技術實體本身。在技術的架構下,世界被設定為一系列問題與解決方案,存在者被了解為解決問題的手段,進而技術成為了控制與秩序的手段。技術的本質界定揭示了其作為現代性的一種存在方式,而非簡單的産品或方法。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祛魅與返魅的現代性批判

B. 現代性問題的症結

海德格爾指出,技術的祛魅化程序,即技術理性對世界的全面滲透與掌控,構成了現代性問題的核心。首先,技術理性對自然的征服表現為将自然視為無盡可開發資源庫,忽略了自然的内在價值與尊嚴,導緻環境破壞與生态危機。自然不再是敬畏的對象,而是技術幹預、改造的客體,人與自然的原始和諧被技術中介破壞。其次,個體的異化,技術理性使得個體不再是自由的創造者,而是技術系統中的功能執行者,個人的深度與多樣性被标準化抹平,生活模式化,個體獨特性與創造性被壓抑。

最後,社會标準化,技術的普遍規則化導緻了生活模式的同一,社會結構、價值觀、生活方式趨于一緻,個性與多樣性被削弱,社會的豐富性減少。技術的祛魅化不僅改變物質世界,更影響了精神世界,它塑造了人的思想、價值觀與行為模式,構成了現代性困境的核心。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由此揭示了現代性批判的深度,不僅在于技術的批判,更在于對存在方式、對存在了解的反思。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祛魅與返魅的現代性批判

四、 通往返魅:海德格爾的解決方案

A. 敬畏之心

海德格爾在對技術祛魅的現代性批判中,并非簡單否定技術,而是提出了一種更深層次的解決方案:“讓存在”之敬畏”。敬畏之心,即對存在本身的尊敬與畏懼,是對技術理性化、工具化世界的超越,是重拾存在與自然和諧的哲學态度。敬畏之心要求我們不将世界僅僅視為可利用的工具或對象,而是存在之場域,是與我們共在的夥伴。

敬畏不是恐懼,而是一種深刻的認識,認識到存在與世界的神聖不可窮盡,不可全然操控,進而保持謙卑微。敬畏之心是對存在本質的回歸,是抵抗技術祛魅的哲學武器,促使我們以一種更本真的方式重新與世界相遇,與自然共存,恢複存在者與存在間的原初真關系。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祛魅與返魅的現代性批判

B. 泰然處之存在

“泰然處”是海德格爾哲學中對存在者在世界中本真狀态的描繪,它意味着存在者在世界中自在、自如地存在,與世界和諧一緻,無沖突。在技術祛魅的現代性背景下,泰然處之存在成為一種理想境界,是通過敬畏之心達到的返魅化狀态。

存在者在敬畏中,了解了技術的本質,不被技術所異化,而是自由地使用技術,與技術共舞。泰然處之存在者不是技術的奴隸,而是技術的主人,他們以存在為本,以技術為輔,使技術服務于存在,而非存在服務于技術。這種狀态要求存在者對存在有深刻了解,對技術有清醒的認識,以一種泰然心态,既不抗拒也不盲目接受,而是在技術中找到存在之道。

泰然處之存在是海德格爾對技術祛魅後世界的理想圖景,是通過敬畏之心,實作技術與存在者的和諧共存,走向返魅,恢複存在者在世界中的泰然狀态,讓技術不再是祛魅的象征,而是存在者泰然處之工具。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祛魅與返魅的現代性批判

五、 祛魅與返魅:海德格爾現代性批判的雙面

A. 祛魅批判的深度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深刻揭示了技術祛魅現象的根源及其對人類生存狀态的深遠影響。他指出,現代技術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工具或方法,而是構成了一種全新的世界觀,一種決定我們如何了解世界和我們自身的方式。這種技術邏輯将一切存在物簡化為資源,供人計算、控制和利用,進而導緻了存在的貧瘠化和人類生活的異化。在海德格爾看來,技術的這種“座架”(Gestell)特征,将自然與人類置于一種單向度的統治關系之中,威脅到人類生存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同時也暴露出現代性的根本危機——即對存在的遺忘。技術祛魅不僅使得我們失去了與世界本源的聯系,還引發了環境破壞、價值失落和社會關系的疏離等現代性問題,這些都是對人類未來發展的嚴重警示。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祛魅與返魅的現代性批判

B. 返魅的願景

面對技術祛魅帶來的現代性危機,海德格爾提出了“返魅”的願景,這是他對現代性的一種深刻反思與超越。返魅并非簡單的複古或拒絕技術,而是倡導一種新的生存方式,旨在通過存在論的反思與實踐,重新發現并尊重存在本身的奧秘與價值。

海德格爾認為,要走出技術祛魅的困境,就必須恢複人的存在意識,培養一種對存在的敬畏之心,以此為基礎重構人與世界的關系。返魅的核心在于喚醒人們對存在的原初體驗,強調“讓存在”(Gelassenheit),即在面對技術時保持一種開放和謙遜的态度,不再将技術視為征服自然的手段,而是将其融入存在整體性的考量之中。

海德格爾的返魅願景倡導的是一種生活藝術,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存在主義的洞察,通過詩意的栖居、藝術的創造和哲學的思考,尋回與自然、他人以及自我的和諧共生。這種新的現代性了解要求我們從對效率和控制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來,轉向對生活品質、精神富足和生态平衡的關注。

返魅不僅是對技術理性的批判,更是對人類生存可能性的探索,它預示着一個更加人性化、可持續且充滿意義的未來社會形态。在海德格爾的哲學視域下,返魅不僅是對過去的一種回歸,更是對未來的開創,它激勵我們在現代性批判的基礎上,勇敢地走向一種新的生存了解,開啟一個充滿希望的返魅時代。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祛魅與返魅的現代性批判

六、 結語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以其獨到的視角和深刻洞察,為現代性批判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特别是通過“祛魅”與“返魅”的理論架構,為我們了解技術時代的人類生存境遇與現代性危機提供了全新的哲學解讀。

海德格爾不僅揭示了技術祛魅如何導緻存在的遺忘,造成人與自然的斷裂,以及傳統價值的喪失,還提出了通過敬畏之心和泰然處之存在的生存方式,倡導返魅化,為現代性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哲學出路。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貢獻在于,它不僅批判了技術理性的過度膨脹,更強調了存在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技術時代的人文關懷與價值重塑提供了哲學基礎,為現代性批判與人類的未來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海德格爾的技術哲學:祛魅與返魅的現代性批判

論文作者:蘆熙霖

參考文獻:

Heidegger, M. (1977/2001).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J. & Robinson, 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Feenberg, A. (1991). Questioning Techn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聲明:本人賬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圖文、論文、音視訊等)自釋出之日72小時後可任意轉載或引用,無需告知本人。如需約稿,可聯系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