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作者:草竹道人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摘要:

本文旨在探索海德格爾如何在“在世存在”概念架構下,即人的存在方式與傳統表征理論(以笛卡爾為代表)進行深度整合與超越。文章首先分析了“在世存在”的核心要素,包括存在先于性、時間性、曆史性,以及其存在結構中的投開、沉淪、畏等。随後,批判了笛卡爾的表征理論,指出其主體-客體二進制對立的局限,強調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對表征的内在性與情境化處理。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I. 引言

在當代思想領域,海德格爾的哲學思想,尤其是其“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概念,持續展現出深遠的影響力。随着技術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與個體的存在方式經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人與世界的關聯性、主體性與客觀性的界限、以及知識的擷取與表達方式均面臨新的挑戰。

在這種背景下,“在世存在”概念的重新解讀顯得尤為迫切。它不僅關乎我們如何了解自我與世界的關系,還觸及到技術文化中人的本質、技術發展對人的存在方式的影響,以及在此背景下尋求真實性和意義的途徑。海德格爾的哲學為我們提供了反思現代性、批判技術理性、探索人類生存真實性的寶貴資源,對于引導我們走向一種更為深刻和負責任的生存方式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II. “在世存在”的基本内涵與結構

A. "在世存在"的概念界定

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Existenz in der Welt-sein)是一個核心概念,它超越了傳統主體與客體的二進制對立,強調了人的存在方式是預先設定于世界之中的。此概念包含了存在的先于性(Existenz-vorität),指出存在先于任何對存在者的具體屬性,是其存在的前提。

時間性(Zeitigkeit)則強調存在是在時間中的存在,時間不是外在流動的容器,而是存在者顯現的方式。曆史性(Geschichtlichkeit)則揭示了存在者在特定曆史脈絡中的定位,強調了存在的相對性和時間性。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B. 結構分析:此在(Dasein)的存在結構

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結構複雜,其核心包括了多種存在方式,如投開(Entwurf)、沉淪(Fall)、畏(Angst)等。投(Entwurf)指的是存在者朝向未來開放的可能性,投擲出,展現了存在者的主動性和未來導向性。

沉淪(Fall)則是存在者的沉陷落于世,表明了存在者在世界中的被抛擲性,無法選擇出生與存在狀态。畏(Angst)則是一種特殊的畏,不是對特定對象的恐懼,而是對存在者自身存在可能性的畏,即存在本質的畏,展現了存在者對存在的深刻了解。這些存在方式共同建構了在世的結構,展現了人與世界的關系。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C. 與身體的關系

海德格爾對身體性的了解并非忽視或貶低貶低,而是置于存在論的架構内。他認為身體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之一,而非簡單物質實體。身體性不是與存在分離,而是存在者的存在表達,是存在者在世的展現。在世中,身體是了解、感覺、行動的媒介,它參與在世存在者與世界互動中,如投開、沉淪、畏等存在方式。

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并非脫離物質,而是超越了唯物性的二進制對立,身體作為存在方式,是存在者在世的直接參與和感覺世界的途徑,展現了存在者存在方式的物質性與精神的統一。是以,“在世存在”并非獨立于身體經驗,而是通過身體經驗,身體的體驗與世界發生深度關系,實作存在者與世界的内在聯系。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III. 笛卡爾表征模型的回顧與批判

A.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與表征理論

笛卡爾的認知模式中,"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ergo, sum)成為了知識的出發點,确立了主體性的核心地位。笛卡爾認為,知識建構始于主體的主動思維活動,即表征(representation),它是連接配接主體與外界的橋梁,通過表征,我們認知世界。表征在笛卡爾體系中是知識的基石,承擔着對客體的再現、解釋與了解,進而建構了我們關于世界的知識體系。表征的可靠性、清晰性與精确性,是知識真僞的關鍵,強調了表征在理性認知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B. 海德格爾的批判視角

海德格爾對笛卡爾的批判,首先聚焦于主體-客體的二進制對立,他反對将主體視為獨立封閉系統,與客體割裂,認為這忽視了存在者在世存在的本性。海德格爾指出,主體與世界不是對立,而是預先設定于世界之中(In-der Welt-sein),主體的在世存在(Dasein)是整體的,非孤立的認知活動,是存在方式。是以,表征不能獨立于存在者存在,不能單獨讨論。

海德格爾對表征理論的局限性讨論,則是其形式化與抽象化。他批評傳統表征理論忽視了存在者在世的實踐性,表征過于形式化,忽視了存在者在具體情境中的存在方式,未能反映存在者的在世。表征在海德格爾看來,不是知識的複制或映射,而是一種揭示,是存在者存在方式的顯示。

存在者通過表征,不是被動反映,而是在世存在,是主動揭示,是存在者對存在方式的參與。海德格爾強調,真正的了解必須是存在論的,而非僅僅認知論,是對存在者存在方式的揭示,表征是存在者與世界關系的互動,而非單向映射。是以,海德格爾的批判不僅對表征理論是反對,更是存在論的超越,對存在方式的新了解。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IV. “在世存在”與表征的整合路徑

A. 表征的語境化

在海德格爾的架構下,表征并非外在于“在世存在”之外的附加物,而是其内在于性的一部分,是存在方式的展現。海德格爾認為,表征并非隻是靜态的映射,而是一種動态的揭示,是存在者與世界互動的結果,是存在者在世的方式。表征是以不是獨立的,它被語境化在存在者與世界的在世存在之中,是存在者參與世界,表征是存在者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是世界與存在者在世的互動。表征不是對象化,而是境化,是存在者在世的實踐,是存在者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B. “在世存在”作為表征的條件

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論中,表征不是無條件的,而是在世存在的條件。存在者存在方式預設了表征的可能性,存在者在世存在,表征的先在于存在者在世。存在者在世,存在者的投開、沉淪、畏等存在方式,都是表征的條件。存在者在世存在方式,決定了表征,存在者存在者如何表征,存在者在世如何了解世界。存在者存在方式是表征的條件,表征是存在者存在方式的展現,表征是存在者存在方式的實踐。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C. 越形式化

海德格爾要求表征超越形式化,認為傳統表征理論過于抽象化,忽視了存在者的具體情境性,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存在者在世的實踐性。海德格爾主張,表征應關注情境性,存在者在世的具體情境,存在者的實踐,存在者的在世實踐。

表征應是情境的,是具體的,是實踐的,是存在者在世的實踐。表征應超越形式化,不是形式的映射,而是存在者在世的實踐,是存在者與世界的具體情境,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海德格爾的表征超越形式化,是實踐的表征,是情境的表征,是存在者在世的表征,是存在者存在方式的實踐。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V. “在世存在”與表征的互動機制

A. 生成與塑造

在海德格爾的哲學視域中,“在世存在”(Dasein)不僅被世界所包圍,更主動地通過表征活動參與到世界建構之中。表征不僅僅是對外部現實的被動反映,它是一種動态的、創造性的過程,通過此過程,此在不斷地生成并塑造其生活世界。

這種生成性展現在,個體通過意向性行為,如了解、解釋和評價,對周圍環境賦予意義,進而在主觀經驗中建構起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同時,這一過程也不斷塑造着個體自身,因為“在世存在”本質上是自我關聯的,每一次表征行為都是對自我了解的一次深化或調整,進而影響到未來的存在方式和行動選擇。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B. 真實性與誤解

在“在世存在”的架構内,表征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夠導向真理的揭示,也可能導緻誤解與異化。當表征活動基于開放、真誠的态度進行時,它能夠揭示存在的真實面向,幫助此在洞察事物的本質,實作對存在的本真了解。這種狀态下,表征成為通往真理的道路,促進個體與世界的真實相遇。

然而,如果表征陷入常人的日常性,被公共意見和既定的概念架構所限制,就可能導緻對存在的誤解,使個體陷入“沉淪”,與自己的真實存在狀态相異化。此時,表征成為遮蔽真理的面紗,讓個體迷失于表面現象,無法觸及存在的深層含義。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C. 表征的倫理次元

在“在世存在”的背景下,表征行為蘊含深刻的道德意涵,直接關系到個體的責任意識和對存在的了解。從倫理角度看,表征不僅是認知活動,也是價值判斷和行動導向的過程。它要求此在在表征時保持審慎和責任感,意識到每一次表征都可能影響他人乃至整個社會的意義構造,進而影響他人的生存狀态。

是以,真誠、公正的表征是對他人存在的尊重,展現了個體間的共在倫理。此外,認識到表征的倫理責任意味着承認,我們的存在不僅僅是個人的,而是互相交織、共同構成一個道德共同體的存在。在這樣的了解下,表征行為促使個體反思自己的存在方式,承擔起對自我、他人及世界的道德責任,推動向更本真狀态的回歸,即向着存在的真理行進。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VI. 結語

海德格爾的哲學探索,特别是其“在世存在”的概念與表征的互動分析,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深刻而全面的視角,重新定義了主體與世界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我們重申,“在世存在”與表征之間存在着一種複雜的整合關系,這種關系超越了傳統表征理論中主體與對象二進制對立的架構。

海德格爾并沒有簡單否定傳統表征理論,而是通過對“在世存在”的深度剖析,揭示了表征活動作為存在方式的一部分,如何内在地關聯于人的存在結構,進而推進了對表征了解的深度和廣度。他的理論強調了表征的實踐性和情境性,指出表征不僅是認識世界的方式,更是建構和參與世界的方式,展現了對傳統理論的深刻超越與整合。

"在世存在"與表征: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整合與超越

論文作者:蘆熙霖

參考文獻:

Heidegger, M.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J. & Robinson, 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Dreyfus, H. L. Being-in-the-World: 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Division I. Cambridge, MA: MIT Press.

聲明:本人賬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圖文、論文、音視訊等)自釋出之日72小時後可任意轉載或引用,無需告知本人。如需約稿,可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