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作者:草竹道人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摘要:

本文深度探讨了20世紀兩位哲學大師—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在語言哲學上的革新性思想。文章首先回顧了傳統形而上學對語言透明性的了解,随後展示了維特根斯坦通過其語言遊戲理論如何強調語言的社會性和使用的情境性,以及海德格爾如何通過語言作為存在的家概念,強調語言在揭示存在者與世界的根本關聯。文中對比了兩人對傳統語言觀念的挑戰,以及對真理概念的革新,突顯現出的異同。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I. 引言

20世紀,語言哲學在哲學舞台占據着核心地位,成為探讨人類思想、知識、存在與現實關系的重要通道。這一時期,語言不再被視為透明的媒介,而是承載着構造世界與了解的架構。在這樣的背景下,海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作為兩大哲學巨擘,他們對語言哲學的革新性探索,不僅颠覆了傳統語言觀念,還對存在論、認知科學、社會結構的深刻影響,塑造了20世紀下半葉哲學版圖景。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II. 語言哲學的曆史背景與傳統批判

A. 形而上學語言觀的概述

在西方哲學的悠久曆程中,語言一直扮演着核心角色,尤其在形而上學探讨中。早期的表象主義傳統中,語言被視為現實的直接反映,一種透明的窗戶,透過它我們能無偏差地觀看世界。語言被假定性為現實的被動映照,忽略其主動構造現實的能力,及語言本身所負載的文化、曆史與社會性。這種透明性假設,使得語言成為理所當然,忽略了其在人類經驗與世界互動中所起的中介作用。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B. 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的共同起點

路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盡管哲學路徑各異,卻在對語言批判上有着共通之處,尤其是對傳統透明性的質疑。他們都不約略過份強調語言的透明性,認為語言不單是反映現實的鏡子,而是參與建構現實的活躍工具。

他們批判傳統哲學中語言的表象主義,主張語言本身即是存在方式,是存在論的一部分,而非外在的、中立的工具。維特根斯坦關注語言的實踐功能,海德格爾則從存在論角度出發,但都強調語言的構造性。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C. 背景與哲學路徑

兩者哲學背景差異明顯,路德格爾與維特根斯坦分屬不同哲學流派,前者現象學,後者則更接近分析哲學,這影響了他們對語言的分析路徑。路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從存在論出發,探讨語言在世界中的作用,語言如何揭示存在,強調在世存在者與世界的關系。

維特根斯坦則從《哲學研究》中,更多關注語言的社會性與日常語言實踐,語言遊戲理論,語言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的使用,而非理論構造。維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學背景讓他關注語言的社會實踐,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則讓他深入探讨語言的存在論。這些哲學背景與流派的差異,使得他們對語言的探讨路徑各有側重,但又互相補充,共同批判了傳統形而上學語言觀。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III.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與生活形式

A. 《邏輯哲學論》到《哲學研究》的轉變

維特根斯坦對語言的了解經曆了一次深刻的轉型,從《邏輯哲學論》的邏輯形式主義追求,到《哲學研究》中對語言的日常使用關注。早期,他嘗試通過邏輯形式化語言以捕捉思想的本質,但逐漸意識到語言的複雜性與生活的密切交織。《哲學研究》中,他放棄了尋找固定規則或本質定義語言的企圖,轉而關注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使用,強調語言的多樣性和實踐性,這标志着他語言哲學的巨大轉向。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B. 語言遊戲理論

語言遊戲理論是維特根斯坦後期的核心概念,他将語言比作一系列“遊戲”,每個遊戲有自己的規則,卻無固定定義,規則由參與者在特定情境中共同了解。這表明語言不單是靜态符号對應,而是在特定情境中靈活變化的活動,依賴于共享的社會實踐。遊戲強調語言的社會性,語言意義并非獨立存在,而是通過社會互動與交流中産生,每個遊戲是獨特的語言活動,展現情境的多樣性與動态性。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C. 生活形式的概念

“生活形式”在維特根斯坦哲學中是了解語言與實踐的更廣泛架構,生活形式構成交際的基礎。它是指構成特定文化、社會生活背景中共享的實踐方式,如習俗、慣例,它們潛移默會話了解語言的背景。生活形式為語言遊戲提供了舞台,使遊戲規則被了解,語言在其中得到意義。生活形式不是靜态結構,而是動态的,随生活實踐變化。

在哲學中,生活形式揭示語言了解的深度,它不隻在特定社會背景中了解,語言的使用與了解是生活形式的表現,這在維特根斯坦哲學中占有核心地位。生活形式的強調了語言的社會性,生活形式與實踐性,揭示語言的動态本質,而非靜止的邏輯結構。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IV. 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語言觀

A. 存在與語言的關系

在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中,語言被置于存在論的核心,他不單是傳達工具,更是存在方式。海德格爾認為,語言是“在世存在”(Existenz in der Welt-sein)的一部分,而非獨立的附加,是人類存在狀态的直接表達。語言不僅僅是描述世界,而是世界與人類存在狀态的揭示,它如何存在,是存在者與世界關聯的橋梁,通過語言,我們了解存在者與世界的關系。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B. 語言作為存在的家

海德格爾的語言觀中,語言被比喻為“存在的家”,強調其在人類存在中的基礎性。語言不是簡單的符号系統,而是構成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是存在者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語言作為家,是存在者居住的地方,是存在者了解、行動的環境,是存在者對世界的了解與行動的先驗前設。語言的家,不是外在存在者居住的實體空間,而是了解、解釋與參與世界的架構,它構成了我們的存在基礎,是存在者如何在世的條件。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C. 真理觀(aletheia)的發生

海德格爾的真理觀(aletheia),不同于傳統的對應論,他不視真理為陳述與事實的符合,而是揭示。真理在語言中發生,是存在的揭示,是存在者的揭示。真理觀(aletheia)是存在的真理事件,不是靜态的判斷而是動态揭示的過程,真理是存在者在世中的顯現。

海德格爾的真理觀強調,語言不是傳遞資訊,而是存在揭示,真理在語言的使用中發生,是存在者在世的揭示,揭示存在。真理是存在者與世界的關系,是揭示,不是靜态對應,而是在世存在者在語言中發生的揭示。海德格爾的真理觀是語言哲學的創新,強調語言的動态性,真理是存在揭示,存在者與世界的關系,語言在世的揭示,是真理發生的場所。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V. 比較與差異分析

A. 語言的邊界

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與海德格爾的語言作為家在了解語言的界限上,展現了截然不同的視角。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概念強調語言的多元性與情境性,認為語言是在特定語境中的靈活規則遊戲,無固定不變的邊界,突出了語言的動态性和實踐的多樣性。

而海德格爾的“語言作為存在的家”則更側重于語言在人類存在的根本性,視語言為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存在者在世的條件,揭示存在者與世界的關聯。語言家是存在者存在之家,是無邊界的,但卻是存在者存在之必需。兩者都反對語言的透明性,但維特根斯坦強調遊戲的多樣性與海德格爾強調存在的基礎性。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B. 理論與實踐的交織

在理論突破上,兩者都挑戰傳統語言透明性,維特根斯坦從語言遊戲的角度,關注語言的實踐,強調語言在使用與生活中的多變,突破傳統哲學的靜态語言理論。海德格爾從存在論出發,強調語言作為存在方式,突破傳統哲學對語言的表象主義,将語言視為存在揭示存在。

在實踐上,維特根斯坦更注重語言的日常實踐,如日常對話、約定俗成規約,強調語言的社會性,而海德格爾更關注語言在揭示存在者存在上的實踐,如真理的揭示。兩者的理論實踐都突破傳統,但側重點不同,維特根斯坦更社會實踐,海德格爾更存在實踐。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C. 對傳統形而上學的超越

在反對形而上學上,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雖都對傳統語言形而上學提出質疑,但側重點各異。維特根斯坦通過語言遊戲批判傳統形而上學的靜态,認為語言的透明性,強調語言的動态性與實踐性,通過生活實踐突破形而上學。

海德格爾則從存在論出發,語言是存在者存在方式,批判形而上學的表象主義,強調語言的揭示存在,存在與世界的關聯,真理的揭示。兩者的革新傳統形而上學,維特根斯坦更注重實踐的形而上學的動态性,海德格爾注重存在論的形而上學的超越。兩者在反對傳統形而上學,對真理的革新,維特根斯坦強調實踐中的真理,海德格爾強調存在的真理揭示,兩者都在形而上學的批判中,對真理的革新有獨特的了解與貢獻。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VI. 結語

通過對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的比較研究,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兩人在20世紀哲學領域内的核心貢獻與差異性。維特根斯坦以語言遊戲理論打破了傳統語言的透明性,強調語言的社會性與實踐性,揭示了語言的動态本質,為分析哲學提供了新視角。

海德格爾則從存在論角度,提出語言為存在的家,強調語言是人類存在方式,揭示存在者與世界的關系,對形而上學的批判與真理的革新。兩者在語言哲學史上都占據重要位置,維特根斯坦在語言的實踐性與海德格爾在存在的揭示性,都對語言哲學有深遠影響。

語言的界限與存在:維特根斯坦與海德格爾語言哲學之比較研究

論文作者:蘆熙霖

參考文獻:

《邏輯哲學論》

《哲學研究》

聲明:本人賬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圖文、論文、音視訊等)自釋出之日72小時後可任意轉載或引用,無需告知本人。如需約稿,可聯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