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祛魅与返魅的现代性批判

作者:草竹道人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祛魅与返魅的现代性批判

摘要:

本文剖析了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哲学反思,特别是技术如何成为现代性批判的核心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海德格尔如何定义技术的“集置”本质,即技术如何成为控制与秩序的手段,进而导致世界的祛魅化。接着,本文分析了祛魅现象对现代性问题的影响,包括自然的征服、个体的异化、社会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的“敬畏之心”与“泰然处之存在”作为解决方案,作为返魅的路径。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祛魅与返魅的现代性批判

一、 引言

在20世纪的曙光中,技术的迅猛发展如同一场无声的革命,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存在的本质。现代技术,作为社会进步的双刃剑,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效率,又悄然催生了“祛魅”现象——传统价值的失落、自然的异化、人文精神家园的漂泊。

面对这一现代性困境,马丁·海德格尔的哲学显得格外振聋发聩,他以独特的存在论视角,深刻地质疑并批判技术的本质,将技术的讨论从单纯的工具理性层面提升至存在论高度,探讨技术如何塑造并影响着人类的在世方式及存在状态。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祛魅与返魅的现代性批判

二、 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祛魅批判背景与理论基础

A. 祛魅时代的来临

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不仅是工具的集合,更是现代性的象征,它深深烙印证了时代的精神特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技术的普遍化,其特性在于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集置”世界,使万物成为可操控、可利用的资源。这种技术理性化的过程,海德格尔称之为“世界的祛魅”。

祛魅并非简单指魔法的消失,而是传统神圣与神秘的消解构,是自然与人类经验世界方式的理性化、客观化。在技术的统治下,世界变成了一幅清晰可计算、预测、控制的地图,而不再是充满奇迹与不确定性的场所。这一转变中,技术的逻辑逐渐替代了存在逻辑,人们开始“遗忘”存在本身,即忘记去直接、本真正在世界中存在,而沉溺于技术制造的世界。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祛魅与返魅的现代性批判

B. 存在的遗忘与世界的灾难

“存在的遗忘”在海德格尔看来,是现代性最大的悲剧,它导致了一系列“世界的灾难”。首先,传统价值与意义的丧失。当技术理性主导了人与世界的交往,传统价值,如宗教、艺术、道德、自然崇拜等,不再能直接引导生活,它们的价值被工具性衡量标准所取代,生活变得单一化、浅薄情。

其次,人与自然的疏离失联。技术的中介化使人类逐渐远离了自然的原初体验,不再直观地、诗意地理解世界,而是通过技术的框架。这种分离导致了生态危机,因为自然被视作资源而非家园,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关系破裂。

最后,技术的异化,人成为技术体系的一部分,个体自由与创造力被削弱,人作为技术系统中的角色而非存在者,导致了存在的异化危机。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因此不只是对技术的批判,更是对现代性危机的深刻反思,它呼唤人们重新审视技术的本质与人类存在的关系,以避免被技术逻辑完全主宰,寻回存在本身。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祛魅与返魅的现代性批判

三、 技术的本质与现代性的祛魅化现象

A. 技术的本质追问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中,技术绝非单纯工具论的产物,而是人类存在方式的展现,是存在者“集置”(Gestellen)世界的方式。此“集置”意味着技术并非外在的添加,而是存在者揭示自身的模式,即存在方式。技术揭示世界为可用性、可操作的资源,从而控制成为可能。

技术的本质在于它如何“集置”或展现世界,而非技术实体本身。在技术的框架下,世界被设定为一系列问题与解决方案,存在者被理解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从而技术成为了控制与秩序的手段。技术的本质界定揭示了其作为现代性的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简单的产品或方法。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祛魅与返魅的现代性批判

B. 现代性问题的症结

海德格尔指出,技术的祛魅化进程,即技术理性对世界的全面渗透与掌控,构成了现代性问题的核心。首先,技术理性对自然的征服表现为将自然视为无尽可开发资源库,忽略了自然的内在价值与尊严,导致环境破坏与生态危机。自然不再是敬畏的对象,而是技术干预、改造的客体,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被技术中介破坏。其次,个体的异化,技术理性使得个体不再是自由的创造者,而是技术系统中的功能执行者,个人的深度与多样性被标准化抹平,生活模式化,个体独特性与创造性被压抑。

最后,社会标准化,技术的普遍规则化导致了生活模式的同一,社会结构、价值观、生活方式趋于一致,个性与多样性被削弱,社会的丰富性减少。技术的祛魅化不仅改变物质世界,更影响了精神世界,它塑造了人的思想、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构成了现代性困境的核心。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由此揭示了现代性批判的深度,不仅在于技术的批判,更在于对存在方式、对存在理解的反思。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祛魅与返魅的现代性批判

四、 通往返魅:海德格尔的解决方案

A. 敬畏之心

海德格尔在对技术祛魅的现代性批判中,并非简单否定技术,而是提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解决方案:“让存在”之敬畏”。敬畏之心,即对存在本身的尊敬与畏惧,是对技术理性化、工具化世界的超越,是重拾存在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态度。敬畏之心要求我们不将世界仅仅视为可利用的工具或对象,而是存在之场域,是与我们共在的伙伴。

敬畏不是恐惧,而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认识到存在与世界的神圣不可穷尽,不可全然操控,从而保持谦卑微。敬畏之心是对存在本质的回归,是抵抗技术祛魅的哲学武器,促使我们以一种更本真的方式重新与世界相遇,与自然共存,恢复存在者与存在间的原初真关系。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祛魅与返魅的现代性批判

B. 泰然处之存在

“泰然处”是海德格尔哲学中对存在者在世界中本真状态的描绘,它意味着存在者在世界中自在、自如地存在,与世界和谐一致,无冲突。在技术祛魅的现代性背景下,泰然处之存在成为一种理想境界,是通过敬畏之心达到的返魅化状态。

存在者在敬畏中,理解了技术的本质,不被技术所异化,而是自由地使用技术,与技术共舞。泰然处之存在者不是技术的奴隶,而是技术的主人,他们以存在为本,以技术为辅,使技术服务于存在,而非存在服务于技术。这种状态要求存在者对存在有深刻理解,对技术有清醒的认识,以一种泰然心态,既不抗拒也不盲目接受,而是在技术中找到存在之道。

泰然处之存在是海德格尔对技术祛魅后世界的理想图景,是通过敬畏之心,实现技术与存在者的和谐共存,走向返魅,恢复存在者在世界中的泰然状态,让技术不再是祛魅的象征,而是存在者泰然处之工具。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祛魅与返魅的现代性批判

五、 祛魅与返魅: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的双面

A. 祛魅批判的深度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深刻揭示了技术祛魅现象的根源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远影响。他指出,现代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工具或方法,而是构成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一种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方式。这种技术逻辑将一切存在物简化为资源,供人计算、控制和利用,从而导致了存在的贫瘠化和人类生活的异化。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的这种“座架”(Gestell)特征,将自然与人类置于一种单向度的统治关系之中,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暴露出现代性的根本危机——即对存在的遗忘。技术祛魅不仅使得我们失去了与世界本源的联系,还引发了环境破坏、价值失落和社会关系的疏离等现代性问题,这些都是对人类未来发展的严重警示。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祛魅与返魅的现代性批判

B. 返魅的愿景

面对技术祛魅带来的现代性危机,海德格尔提出了“返魅”的愿景,这是他对现代性的一种深刻反思与超越。返魅并非简单的复古或拒绝技术,而是倡导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旨在通过存在论的反思与实践,重新发现并尊重存在本身的奥秘与价值。

海德格尔认为,要走出技术祛魅的困境,就必须恢复人的存在意识,培养一种对存在的敬畏之心,以此为基础重构人与世界的关系。返魅的核心在于唤醒人们对存在的原初体验,强调“让存在”(Gelassenheit),即在面对技术时保持一种开放和谦逊的态度,不再将技术视为征服自然的手段,而是将其融入存在整体性的考量之中。

海德格尔的返魅愿景倡导的是一种生活艺术,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存在主义的洞察,通过诗意的栖居、艺术的创造和哲学的思考,寻回与自然、他人以及自我的和谐共生。这种新的现代性理解要求我们从对效率和控制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来,转向对生活品质、精神富足和生态平衡的关注。

返魅不仅是对技术理性的批判,更是对人类生存可能性的探索,它预示着一个更加人性化、可持续且充满意义的未来社会形态。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视域下,返魅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归,更是对未来的开创,它激励我们在现代性批判的基础上,勇敢地走向一种新的生存理解,开启一个充满希望的返魅时代。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祛魅与返魅的现代性批判

六、 结语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洞察,为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特别是通过“祛魅”与“返魅”的理论框架,为我们理解技术时代的人类生存境遇与现代性危机提供了全新的哲学解读。

海德格尔不仅揭示了技术祛魅如何导致存在的遗忘,造成人与自然的断裂,以及传统价值的丧失,还提出了通过敬畏之心和泰然处之存在的生存方式,倡导返魅化,为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哲学出路。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贡献在于,它不仅批判了技术理性的过度膨胀,更强调了存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与价值重塑提供了哲学基础,为现代性批判与人类的未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祛魅与返魅的现代性批判

论文作者:芦熙霖

参考文献:

Heidegger, M. (1977/2001). Being and Time. Translated by J. Macquarrie, J. & Robinson, 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Feenberg, A. (1991). Questioning Techn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声明:本人账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图文、论文、音视频等)自发布之日72小时后可任意转载或引用,无需告知本人。如需约稿,可联系 [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