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作者:草竹道人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摘要:

本文剖析了海德格尔哲学中“视”的概念,从寻视、顾视、透视到观入的层层深入,揭示了存在论现象学的主体间性实践。文章首先回顾了海德格尔如何从传统认识论转向存在问题,接着探讨“视”概念的哲学独特性与传统直观理论的对比,强调了其在存在论现象学的革命性贡献。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一、 引言

在传统西方哲学的长河中,认识论问题一直是哲学探讨的核心议题,涉及知识的起源、性质、范围以及获取方式。自柏拉图的理型论到康德的批判哲学,哲学家们不懈追求着确定性与真理的稳固基础。

然而,随着现代性的深入,这种追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理性主义的界限被质疑,绝对真理的幻灭,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被拆解。尤其在工业和技术时代,人与自然、自我与他人、传统与现代的疏离感日益加剧,传统认识论无法充分解释人类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如生存意义、价值判断、实践行动的源头等。海德格尔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转向了存在论的现象学探索,力图超越认识论的局限,揭示存在本身如何先于、并构成认识。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二、 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哲学转向与存在论基础

A. 理性认识问题的转化

海德格尔的哲学探索起始于对传统认识论困境的深刻反思。在西方哲学史上,认识论主要围绕着知识的来源、结构、确定性及有效性的探讨,但海德格尔认为这种追求忽视了更为根本的问题—存在本身。他提出,真正的哲学任务不应局限于对知识的探究,而应转向对存在的追问,即“在之中”的存在(Dasein-der-Welt-sein)。

这一转向意味着从对“我们如何知道?”的思考转变为“我们如何存在?”,关注的是人的存在状态、经验以及存在方式,而非仅仅是对世界的客观认识。海德格尔强调,存在论的问题是所有哲学问题的前提,只有理解了存在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讨论认识、价值、真理等问题。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B. 存在论现象学的提出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是对传统哲学的革新,它不是简单地继承了现象学的直观方法,而是将其置于存在论的框架内。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专注于意识的意向性不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关注的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是如何在世界中揭示自身。

他主张“存在”(Sein)而非“存在者”(Seiendes)是哲学思考的首要对象。现象学在这里不再仅限于对现象的描述,而是揭示存在者如何在世界中显现,以及存在者与世界的关系如何构成存在者之为存在者。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特征体现在几个关键点上:首先,它强调直接面向存在经验的原初性,主张现象学的直接性,即事物在其自身中的显现。其次,它关注存在者的实践性,即在世存在,强调人不是孤立的主体,而是与世界、他人、物一起存在。

再者,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具有时间性,认为存在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过程,而非静态的结构。最后,它具有历史性,存在论的现象学揭示了存在的历史条件性,即存在理解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的。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三、 海德格尔的“视”:现象学方法的主体间性探索

A. “视”的内涵

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框架中,“视”(Sicht)远超出了直观的简单意义,它是一种存在论的透视方式,是对存在状态的揭示。其中,寻视(Suchsicht)尤为关键,它是对存在探索的起始点,一种主动而动态的寻找过程。

寻视不仅仅依赖于感官的接触,更是一种思想的启动,是存在者在世界中寻找其自身存在意义的尝试。寻视代表了一种开放的态度,愿意让存在者在世界中展示自身,而不是主体单向客体的强加概念框架。它强调了思想的生成性,即在与存在者的相遇中,思想被激发,形成并逐渐深化。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B. 主体间性实践

海德格尔的“视”概念深刻地体现了主体间性,即在世(Mitsein)的存在方式,它超越了个体认知的局限,展现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他人在共同存在中的交互。在主体间性实践中,“视”不再是个体的私密活动,而是在世界中与其他存在者共在的关系网络中发生的。

寻视作为思想的触发,使主体意识到自己在与其他存在者的相互依赖和互动中,这不仅限于人类之间,也包括与非人类世界(自然、技术等)的共在。顾视(Rücksicht)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交互,强调了在共同存在中的回视,即对其他存在者的关怀与伦理责任,体现了在世的伦理维度。

主体间性实践中的“视”是一种共通达,是共同的体验与理解,是相互揭示存在的方式。海德格尔通过“视”的主体间性实践,展示了如何在世界中存在不仅仅是单个体内在的累积,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构成的动态网络,这种理解为人类的交往、伦理行动、乃至社会结构提供了存在论的深刻基础。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四、“视”的层次:从寻视到顾视、透视、观入

A. 寻视

寻视作为现象学“视”的起点,其意义远超过肉眼的简单观察,而是心灵之眼的开启,是思想探求的初步动作。寻视借助感官作为最初门径,但实质上是对存在的初次触及,是对世界的一种好奇与询问。它不预设答案,而是保持开放态度,允许存在以其自身的方式展露无遗。

寻视之中,主体并非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介入,通过感知与思考的结合,使存在者的意义在思维中初现端倪。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认知,更是对内在思想世界的拓荒,思想由此得以生发,为后续的“视”的层次奠定了基础。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B. 顾视

顾视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中,是寻视之后更为深沉的面向,它体现了共在(Mitsein)的伦理维度。在共在的世界里,每个存在者都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处于与其他存在者不可分割的关联之中。

顾视意味着在行动与理解中,始终考虑他者的存在,即对他者的“回视”,关注他们的需求、感受与可能的反应。这种回视不仅仅是意识上的考虑,更是一种生活实践中的道德行为,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对他者的尊重、关怀与责任感。顾视因此成为伦理生活的实践,它强化了主体间性的伦理纽带,使我们在共同的世界中能够更加和谐地共处。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C. 透视

现象学的透视,是一种穿透表象、直达存在核心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更要理解事物如何在其自身中展现,如何在其特定的存在样式中自明。透视超越了局部和片段的理解,追求的是整体性和完整性,它使我们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结构,洞察其内在的逻辑与关联。

透视的过程强调事物的透明性,即让事物以其最本真的方式自我显现,从而达到对现象的直接、无遮蔽的体验。透视不仅是一种认识论的活动,也是一种存在论的实践,它让我们与世界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理解事物在世界中的位置及其对我们的意义。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D. 观入

观入是现象学“视”的最深层次,它指向对存在本质的深度洞察与洞见真理的过程。不同于前几个阶段的外向探索,观入是一种内向的凝视,是对存在者内在真理的揭示。在观入中,我们不仅看到事物的外观,更重要的是,我们穿透现象直达存在者的内在本质,把握其存在的核心秘密。这一过程需要高度的集中与理解力,是对存在最纯粹、最直接的体验。

观入使得主体能够超越常规的认识界限,进入存在者的真实维度,揭示那些不易察觉却至关重要的真理。观入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对存在之谜的破解,它为我们理解自我、他人及整个世界提供了最深层的基础。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五、 海德格尔“视”的存在论意义与传统哲学比较

A. 与亚里士多德、康德、胡塞尔的直观理论对比

海德格尔的“视”概念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直观理论形成鲜明对比。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直观(nousia)是理智直观,指向永恒不变的理型,是超越个别而静止于变动世界的。海德格尔的“视”则从动中捕捉存在,关注“在之中”的流变易与实践,强调思想的生成性。

康德的直观则结合概念与直观,通过范畴框架把握现象,确保经验的统一性,而海德格尔的“视”则在世界中直接揭示存在,超越了主体与客体的固有结构,更重视存在者的整体展现。至于胡塞尔,其现象学强调意识的意向性,关注对象的定向,而海德格尔的“视”则超越了意识的局限,探入存在本身,展现主体间性与世界的交织。海德格尔的“视”以其独特性与创新,展现了现象学的深度,从存在论出发,为直观提供了动态与主体间性的新视角。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B. 存在论意义

海德格尔的“视”概念在存在论框架内,为真、善、美等认识活动提供了基础,这是传统认识论所无法触及的深度。在传统认识论中,真理、善与美的探讨往往基于理性与形式逻辑、规范或经验,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海德格尔的“视”则将真理置于存在之中,寻视作为思想生发的起始,真理不再是外在的符合,而是存在者在世的展示。

善与美同样被理解为存在样式,顾视揭示了共在的伦理维度与责任,透视则要求对存在样式的全面理解,美则在观入中洞见,是真理的内在。这些认识活动不再孤立,而是在存在论的网络中,真善美是存在者存在方式的展现。

海德格尔的“视”为认识论提供了存在论的维度,使真善美等认识活动回归于存在本身,不再局限于主体与客体的框架,而是主体间性的存在实践。这为理解认识活动提供了更本源的、更丰富与更深刻的理论基础,超越了传统认识论的局限。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六、 结语

海德格尔通过其独特的“视”概念,在哲学史上刻下了深邃的痕迹,尤其是在存在论现象学的构建中展现出革命性的影响力。他将“视”提升至存在论的高度,不仅是一种感知方式,更是存在者揭示自身存在的方式,这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认识论中主-客二元对立的框架。

海德格尔的“视”强调的是世界与我们之间的原初关联,揭示了存在本身的动态过程,以及人作为存在者在世的本真状态。这一贡献不仅深化了对人的存在理解,也重新定义了真理、时间、历史等核心哲学概念,为现象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影响了后续诸如列维纳斯、梅洛-庞蒂等哲学家对主体间性、身体性及伦理问题的探讨,进而促进了整个现代哲学的转向。

海德格尔现象学视阈:从存在论基础到主体间性实践的探索

论文作者:芦熙霖

参考文献:

Sheehan, T. (2015). Making Sense of Heidegger: A Paradigm Shift.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Dreyfus, H. L. (1991). Being-in-the-World: A Commentary on Heidegger's Being and Time, Division I. Cambridge, MA: MIT Press.

声明:本人账号下的所有文章(包括图文、论文、音视频等)自发布之日72小时后可任意转载或引用,无需告知本人。如需约稿,可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