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國小國中投入與成績成正比,但高中不是

作者:飛翔的小钰

越低的年齡段,外力投入對于成績影響越大,成績與能力的比對度越低,國小低年級的知識點難度設定,是按照較少的标準時間設定,比如課程設定主科與音樂美術體育合理搭配,有限的課後作業,以及完全放松的假期。

這也是我們七零後,八零後的美好童年,健康快樂的成長,沒有人内卷,學習本身也變得有趣,什麼厭學逆反和抑郁都很少見,有的隻是一目了然的适合學習和不适合學習,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往往就是思維能力的差距,國小學霸大機率國中學霸,國中學霸也至少是高中階段的優生,逆襲的黑馬和後勁不足的僞學霸都并不常見。

為什麼國小國中投入與成績成正比,但高中不是

但現在的父母,卻很難接受孩子的不優秀,也變得對于教育更加重視,更舍得投入,對于孩子教育關注度不足的家長不多,發力過猛的家長反而更常見。正如現在孩子的營養,不足的少見,過剩的常見。

教育訓練班營造的赢在起跑線,再窮不能窮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也使得家長很難不受周圍焦慮内卷的環境影響,除了超前英語單詞,數學計算,國文拼音詩詞的學習,各種程式設計,機器人,奧數等開拓思維的課程賺足了家長的口袋。

為什麼國小國中投入與成績成正比,但高中不是

這種數倍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習時間,使得思維能力的差距被明顯弱化,普遍存在的高分滿分,使得國小的成績本身,并不具有區分度。國中的情況大緻和國小相同,隻是因為學科增加以及難度提升,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很難再用時間投入優勢,彌補思維能力劣勢。

但對于中上等水準的學生,國中仍然區分度不明顯,投入度仍然與成績成正比,而在進入高中後,思維能力成為核心影響要素,一是數理化等理科,更需要自主學習能力做為支撐,二是高中整體學習強度提升,且沒有太多假期,缺少再以時間換取效率的空間。

為什麼國小國中投入與成績成正比,但高中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