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廊道經濟到飛地經濟——長三角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形态

作者:陸家嘴金融網
從廊道經濟到飛地經濟——長三角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形态

CFIC導讀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關于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若幹政策措施的意見》。其中提到,要加快完善體制機制,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推動一體化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拓展。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關于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品質發展若幹政策措施的意見》。其中提到,要加快完善體制機制,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推動一體化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拓展。

記者在長三角三省一市走訪發現,各地通過探索廊道經濟、飛地經濟、毗鄰區經濟等區域協調發展新形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在更大的範圍内共謀發展“一盤棋”。

廊道經濟:路通商通心相通

走進位于上海市松江區G60科創走廊的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數字工廠,一條潔淨的衛星生産線呈現在眼前。

“2021年,這裡還是一片空地。2023年底,長三角首個衛星智能制造數字化‘燈塔工廠’落成,第一顆衛星下線。”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曹金介紹。

根據相關計劃,到2025年,上海将具備年産50發商業火箭、600顆商業衛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目前,上海正聯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九城市共同打造衛星網際網路叢集,加快集聚産業鍊上下遊企業,形成衛星産業創新應用生态。

G60科創走廊,始建于2016年。依托G60高速公路和滬蘇湖高鐵等交通大動脈,G60科創走廊串聯起上海松江,江蘇蘇州,浙江嘉興、杭州、金華、湖州和安徽宣城、蕪湖、合肥等長三角九地,瞄準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不斷夯實“智造經濟”主陣地,打造“創新廊道”新标杆。

交通廊道的互聯互通,蘊藏着滾滾商機。以滬蘇湖高鐵為例,這條全長163.8公裡的交通動脈,連接配接上海、江蘇蘇州和浙江湖州三個重要城市。根據計劃,滬蘇湖高鐵今年7月中旬将啟動全線靜态驗收,8月底啟動全線聯調聯試。鐵路開通後,上海到湖州将從原來2個小時左右縮短到最快隻需40分鐘。

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不僅是道路的暢通,還有體制機制的完善。作為長三角首支承接國家戰略任務、九地共同出資的跨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基金,G60基金累計過會金額達5.42億元,投向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硬科技領域。

“G60基金通過跨區域關聯機制,推動先進制造業産業叢集建設,加快形成九地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賈占鋒表示。

除了G60科創走廊,上海市青浦區依托G50高速主幹廊道,與沿線城市緊密合作打造“長三角數字幹線”,杭州市打造“城西科創大走廊”……廊道經濟,在長三角愈發生機勃勃。

飛地經濟:“科創飛地”“産業飛地”不斷湧現

今年4月中旬,江蘇南通如臯高新區滬蘇科創産業園内,随着霖鼎光學(上海)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超精密微納光學産業基地建成投産,一座專攻精密光學的現代化工廠“破土而出”。

200公裡外,位于上海“大零号灣”的上海交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内,由如臯建設的飛地孵化器裡,科研人員對納米級精度制造裝備器件反複測試,保障如臯的“追光之旅”。

跨越200公裡,如臯的生産基地與上海的研發中心攜手并進,将一個投資20億元的高科技項目,從藍圖變成實景。

作為一個縣級市,如臯近年來加快高品質發展,面臨科創資源不足的現實。如何突破瓶頸?如臯市相關負責人介紹,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戰略機遇,如臯主動承接上海全球科創中心的輻射效應,與上海交通大學、複旦大學等高校合作建設多個“科創飛地”,探索一條“高校研發、飛地孵化、如臯轉化”的“科創飛地”建設模式。

“建在校門口的‘飛地’能将前沿科技迅速落地,通過工程樣機開發、小批量傳遞,讓科技成果得到快速驗證。”霖鼎光學創始人任明俊說。

陸續出現的“科創飛地”,是長三角“飛地經濟”的更新版。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表示,長三角的飛地最早起源于計劃經濟時代,主要指屬于某一行政區管轄但不與本區毗連的土地,如江蘇鹽城的上海農場,等等。随着長三角一體化的推進,新型的“科創飛地”不斷湧現,為三五線城市的産業孵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提供了重要抓手。

湖州南浔(松江)人才科創中心、安徽界首(上海)離岸科創中心……在上海,由長三角區域其他城市設立的“科創飛地”已達到數十家。與此同時,上海的一些開發區也積極走出去,在長三角其他地區設立合作園區,形成“産業飛地”。

這些新型飛地,推動了人才、技術等資源要素的跨區域流動,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探索了新的路徑和模式。

毗鄰區經濟:省域發展“末梢”變合作前沿

在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汊河鎮,有一條長500多米、雙向六車道的汊河大橋。每天清晨,大橋上來往車輛絡繹不絕,顯示出不同于一般小鎮的熱鬧。

汊河鎮與江蘇省南京市僅一河之隔,鎮上居民駕車去南京市區約30公裡,與去趟來安縣城的時間相近。

2019年底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确提出,推動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作為省際毗鄰區域“試驗田”之一,來安縣與南京市江北新區合作共建頂山-汊河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一盤棋”促進産業協同、交通互聯、設施互通、服務共享、人才互認。

“我們公司280名員工,約一半住在南京、上班在汊河,每天往返兩地之間。”安徽盛世高科軌道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智說。這家軌道裝備企業由南京浦鎮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投資設立,目前年産值2.5億元。

軌道交通産業是南京的優勢産業,近年大量的零配件企業乘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轉移至與南京一河之隔的滁州市汊河鎮。在許智看來,南京為汊河提供訂單,汊河為南京提供了經濟又穩定的供應鍊。

随着長三角一體化的深入推進,像頂山-汊河這樣的案例,在三省一市越來越多。

橫跨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和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的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是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23年7月,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開發者大會上,全國首個跨省域高新區——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跨省域高新區正式揭牌成立,重點發展數字産業、智能制造、綠色新材料等新興産業和總部經濟、綠色科創服務等特色産業。

“傳統發展路徑下,各地都有自己的高新區、經開區,彼此之間招商競争十分激烈。成立跨省域高新區,就是從兩省一市的實際利益出發,争取發展的最大公約數。”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營商和産業發展部部長朱正偉說。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長三角綜合協調處處長董楠表示,省際毗鄰區從省域發展“末梢”到省際合作前沿,是三省一市合力打造區域發展共同體的務實舉措,将推動跨省域産業鍊、人才鍊、資金鍊加快融合。

本文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何欣榮 張紫赟 龔雯

微信編輯: 王子清

《風險預警·金融版》簡介

從廊道經濟到飛地經濟——長三角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形态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命脈,金融穩則經濟穩。金融安全事關國家、區域企業發展大局,需要對金融風險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強風險防範意識,科學應對,防範于未然。由中國金融資訊中心出品的《風險預警·金融版》在政府權威部門指導下,依托先進的大資料輿情監測系統和專業的分析師團隊,對金融業不同領域、不同類别的風險輿情進行總結梳理和分析研判,為金融監管部門、要素市場、金融機構、上市公司、行業協會、各類企業、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提供權威、專業、實用、及時、有效的金融風險輿情監測、研判、預警與應對建議。1.8萬/年,每周一期,每周五釋出。

最新報告:

【2024年5月第1期】總第125期:信用卡風光不再?

【2024年4月第4期】總第124期:公募基金監管處罰大曝光

【2024年4月第3期】總第123期:行業大洗牌!理财子如何破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