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廊道经济到飞地经济——长三角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形态

作者:陆家嘴金融网
从廊道经济到飞地经济——长三角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形态

CFIC导读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记者在长三角三省一市走访发现,各地通过探索廊道经济、飞地经济、毗邻区经济等区域协调发展新形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共谋发展“一盘棋”。

廊道经济:路通商通心相通

走进位于上海市松江区G60科创走廊的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工厂,一条洁净的卫星生产线呈现在眼前。

“2021年,这里还是一片空地。2023年底,长三角首个卫星智能制造数字化‘灯塔工厂’落成,第一颗卫星下线。”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金介绍。

根据相关计划,到2025年,上海将具备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当前,上海正联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共同打造卫星互联网集群,加快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卫星产业创新应用生态。

G60科创走廊,始建于2016年。依托G60高速公路和沪苏湖高铁等交通大动脉,G60科创走廊串联起上海松江,江苏苏州,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和安徽宣城、芜湖、合肥等长三角九地,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夯实“智造经济”主阵地,打造“创新廊道”新标杆。

交通廊道的互联互通,蕴藏着滚滚商机。以沪苏湖高铁为例,这条全长163.8公里的交通动脉,连接上海、江苏苏州和浙江湖州三个重要城市。根据计划,沪苏湖高铁今年7月中旬将启动全线静态验收,8月底启动全线联调联试。铁路开通后,上海到湖州将从原来2个小时左右缩短到最快只需40分钟。

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不仅是道路的畅通,还有体制机制的完善。作为长三角首支承接国家战略任务、九地共同出资的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G60基金累计过会金额达5.42亿元,投向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

“G60基金通过跨区域联动机制,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形成九地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贾占锋表示。

除了G60科创走廊,上海市青浦区依托G50高速主干廊道,与沿线城市紧密合作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杭州市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廊道经济,在长三角愈发生机勃勃。

飞地经济:“科创飞地”“产业飞地”不断涌现

今年4月中旬,江苏南通如皋高新区沪苏科创产业园内,随着霖鼎光学(上海)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超精密微纳光学产业基地建成投产,一座专攻精密光学的现代化工厂“破土而出”。

200公里外,位于上海“大零号湾”的上海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内,由如皋建设的飞地孵化器里,科研人员对纳米级精度制造装备器件反复测试,保障如皋的“追光之旅”。

跨越200公里,如皋的生产基地与上海的研发中心携手并进,将一个投资20亿元的高科技项目,从蓝图变成实景。

作为一个县级市,如皋近年来加快高质量发展,面临科创资源不足的现实。如何突破瓶颈?如皋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如皋主动承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辐射效应,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多个“科创飞地”,探索一条“高校研发、飞地孵化、如皋转化”的“科创飞地”建设模式。

“建在校门口的‘飞地’能将前沿科技迅速落地,通过工程样机开发、小批量交付,让科技成果得到快速验证。”霖鼎光学创始人任明俊说。

陆续出现的“科创飞地”,是长三角“飞地经济”的升级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长三角的飞地最早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指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如江苏盐城的上海农场,等等。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新型的“科创飞地”不断涌现,为三五线城市的产业孵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提供了重要抓手。

湖州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安徽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在上海,由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设立的“科创飞地”已达到数十家。与此同时,上海的一些开发区也积极走出去,在长三角其他地区设立合作园区,形成“产业飞地”。

这些新型飞地,推动了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和模式。

毗邻区经济:省域发展“末梢”变合作前沿

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有一条长500多米、双向六车道的汊河大桥。每天清晨,大桥上来往车辆络绎不绝,显示出不同于一般小镇的热闹。

汊河镇与江苏省南京市仅一河之隔,镇上居民驾车去南京市区约30公里,与去趟来安县城的时间相近。

2019年底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作为省际毗邻区域“试验田”之一,来安县与南京市江北新区合作共建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一盘棋”促进产业协同、交通互联、设施互通、服务共享、人才互认。

“我们公司280名员工,约一半住在南京、上班在汊河,每天往返两地之间。”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智说。这家轨道装备企业由南京浦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目前年产值2.5亿元。

轨道交通产业是南京的优势产业,近年大量的零配件企业乘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转移至与南京一河之隔的滁州市汊河镇。在许智看来,南京为汊河提供订单,汊河为南京提供了经济又稳定的供应链。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像顶山-汊河这样的案例,在三省一市越来越多。

横跨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23年7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上,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正式揭牌成立,重点发展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绿色科创服务等特色产业。

“传统发展路径下,各地都有自己的高新区、经开区,彼此之间招商竞争十分激烈。成立跨省域高新区,就是从两省一市的实际利益出发,争取发展的最大公约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营商和产业发展部部长朱正伟说。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长三角综合协调处处长董楠表示,省际毗邻区从省域发展“末梢”到省际合作前沿,是三省一市合力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的务实举措,将推动跨省域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加快融合。

本文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何欣荣 张紫赟 龚雯

微信编辑: 王子清

《风险预警·金融版》简介

从廊道经济到飞地经济——长三角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形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区域企业发展大局,需要对金融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科学应对,防范于未然。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出品的《风险预警·金融版》在政府权威部门指导下,依托先进的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和专业的分析师团队,对金融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风险舆情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研判,为金融监管部门、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提供权威、专业、实用、及时、有效的金融风险舆情监测、研判、预警与应对建议。1.8万/年,每周一期,每周五发布。

最新报告:

【2024年5月第1期】总第125期:信用卡风光不再?

【2024年4月第4期】总第124期:公募基金监管处罚大曝光

【2024年4月第3期】总第123期:行业大洗牌!理财子如何破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