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涼茶加藥現象屢見不鮮?

作者:每日食訊

對廣東人來說,涼茶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近日,廣州市市場監管局釋出2024年第7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資訊顯示,多家涼茶店被檢出非法添加藥品成分。專家介紹,如今,涼茶中非法添加的藥物呈現多樣性,包括解熱鎮痛藥、抗生素和激素等,誤飲可能引起心悸、過敏等副作用。

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廣東地區有多起涉及涼茶添加西藥的案件被送審。有業内人士認為,違法成本低且能吸引回頭客,是商家铤而走險的主要原因。此外,在法律實踐中,對證據的嚴格要求也使得非法添加行為難以根除。業内人士認為,加藥行為更可能是個别店鋪的自行做法。如今,涼茶店鋪面臨的監管和抽查越來越嚴格,消費者無需對是否會喝到加藥涼茶過度擔憂。

添加藥物種類多樣 誤飲或有副作用

對于廣東人來說,涼茶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飲料,有生津止渴、降火祛濕等效用,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有特定術語指導人們日常飲用,既無劑量限制,也無需醫生指導。根據大陸相關法律法規,涼茶屬于食品範疇,必須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法》的規定,生産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也就是說,涼茶隻能用純中草藥煎熬而成,任何在制作過程中添加西藥或其他違禁物質的行為都是違法的。

在此次抽檢中,多家涼茶店的涼茶不合格。其中,在廣州市增城強勁涼茶店抽樣的“咽喉茶”以及在廣州市番禺區橋南街勁力涼茶店抽樣的“清熱解毒茶”,均檢出麻黃堿,國家要求不得檢出;在廣州市番禺區沙灣蔡瑞滿涼茶店抽樣的“菊花酸棗仁茶”,檢出番瀉苷A、番瀉苷B,國家要求不得檢出。“傳統涼茶添加西藥,近十年來似乎已經成為行業内的一個潛規則。”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如是說。

此外,涼茶非法添加藥物的種類呈現多樣性,廣東藥科大學複星禅誠醫院藥劑科主管中藥師曾祥福介紹,涼茶中非法添加的藥物不僅包括對乙酰氨基酚等解熱鎮痛藥,還可能涉及抗生素、激素等其他成分。例如,2023年,廣州番禺區一涼茶鋪涉嫌在制售的“感冒茶”中添加藥品“對乙酰氨基酚”;2019年,廣州白雲警方在某涼茶鋪銷售的“特效感冒茶”“特效止咳茶”等成品涼茶中發現醋酸地塞米松、馬來酸氯苯那敏、布洛芬及水楊酸等西藥成分。

曾祥福指出,誤飲加了藥的涼茶可能引起幾個後果:一是一些非法添加藥物會有副作用,“如麻黃堿可能會導緻心悸、失眠或者高血壓,番瀉苷可能會導緻腹瀉、腹痛”;二是藥物會互相作用,如消費者正在服用其他的藥物,非法添加的藥物可能會與之發生互相作用,影響藥效或引起不良反應;三是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消費者可能對一些非法添加的藥物過敏,導緻皮疹、呼吸困難等”;此外,部分藥物具有成瘾性,“長期攝入可能導緻依賴”。

加藥或面臨行政和刑事處罰 最低被處十萬元罰款

在涼茶中添加藥品,不僅會受到行政處罰,還可能會被追究刑事責任。番禺區市場監管局指出,行政處罰方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條規定,食品中非法添加藥品的行為最低也将被處以十萬元的罰款,情節嚴重者将被吊銷許可證并追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條則明确,在生産、銷售的食品中摻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銷售明知摻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視情節嚴重程度,可能處以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廣東地區多起涉及涼茶添加西藥的案件被送審,多數情況下被告人因生産、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處刑事處罰,多數判處一年以内有期徒刑。如2022年,東莞市某涼茶店銷售的自制涼茶中,違法添加馬來酸氯苯那敏等西藥成分,最後負責人陸某裕被判有期徒刑七個月,陸某林被判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此外,兩名負責人還被判處終身不得從事食品生産經營管理工作,不得擔任食品生産經營企業食品安全管理人員;2018年,廣州越秀區中一家涼茶鋪在涼茶中添加了咳特靈膠囊等多種治療咳嗽、感冒的西藥。最終被告人王某被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币十五萬元。

成本低廉且能引回頭客 一些商家因而铤而走險

法律法規對非法添加藥物行為有如此嚴厲處罰,為何涼茶加藥現象仍屢見不鮮?有業内人士認為,成本低廉且能有效吸引回頭客是一些商家選擇冒險的主要原因。

佛山南海區一位徐姓涼茶店老闆介紹,他堅持25年使用中草藥熬制涼茶,堅決不添加藥物。但他對一些涼茶店添加藥物的行為表示了解,“見效快嘛,你加點藥又不用什麼成本,加進去又沒味道,喝不出來。”他指出,這樣可以使涼茶效果更好,顧客喝了之後覺得是涼茶的功效,進而成為回頭客,進而提高營業利潤。徐老闆還提到,據他所知,一般在涼茶中添加的藥物都是普通藥店可以買到的感冒藥、止咳藥和消炎藥等,“看顧客什麼症狀,如果牙痛就放些止痛藥”。

此外,開設涼茶鋪的門檻相對較低。徐老闆回憶,二十多年前開店時需要将涼茶處方上交相關部門稽核,“(相關部門)看哪個準用,哪個不準用”;然而,現在開涼茶店的規定已經修改。據悉,涼茶被歸類為食品,涼茶經營需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按食品經營許可範圍經營,并不需要經營者有醫師或藥師資質。

另外,在法律實踐中,對證據的嚴格要求可能是導緻非法添加行為難以根除的另一原因。

業内人士稱無需過度擔憂 不定期抽檢且懲罰嚴厲

徐老闆表示,加藥行為可能是個别店鋪的做法,消費者無需過度擔憂喝到加藥的涼茶。“加藥的事情以前可能有,但現在檢查很嚴格,經常來抽查的。”徐老闆介紹,監管部門會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抽樣檢查,一旦檢測出藥物添加的迹象,會立刻通知商家,相關人員可能會面臨嚴厲懲罰。

徐老闆補充道,加藥行為可能多見于新開的店鋪,這些店鋪不了解抽查的頻率,可能懷有能躲過抽查的僥幸心理。加盟或連鎖涼茶店鋪一般較為安全,因為它們的配方都是由總公司統一提供的:“公司一旦被查出來就開不下去了,如果某家加盟涼茶鋪加藥了,大機率是那個店自己的行為。”

番禺區市場監管局提醒,《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對涼茶鋪的廣告宣傳也有嚴格規定,該法第七十三條規定,食品廣告的内容應當真實合法,不得含有虛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是以,涼茶鋪的廣告依法不得含有諸如“治感冒”“治咳嗽”等與疾病預防治療相關的内容。

小貼士

三招辨識涼茶裡是否加藥

廣東藥科大學複星禅誠醫院藥劑科主管中藥師曾祥福建議:

1. 在正規管道購買涼茶,這些地方的産品通常會有更嚴格的品質控制,相對更可靠。

2. 在飲用涼茶後注意自身是否異常,如果有心跳加速、腹瀉或頭暈就應該停止服用,并且要咨詢醫生。

3. 仔細檢視涼茶的包裝或店家廣告宣傳,如果宣傳中承諾可以治療疾病或緩解某些症狀,那麼這些涼茶就可能含有藥物成分。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