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館有看頭 | 教育博物館裡藏着“巾箱本”

作者:江南時報

穿越市區的熙熙攘攘,漫步幽靜街巷,行至柴園,坐落于此的蘇州教育博物館,與白牆黛瓦互相映襯。蘇州教育博物館于2017年開館,是全國首家地市級教育博物館。如同一幅“雙面繡”,蘇州教育博物館既是一座園林,又是一座博物館。

博物館有看頭 | 教育博物館裡藏着“巾箱本”

柴園

柴園初建于清道光年間,原為蘇州“貴潘”家族潘曾琦的宅園。光緒年間,為浙江上虞柴安圃所得,修繕擴建後,人稱“柴園”。這裡彙聚了水榭樓台、假山花木,呈現出江南園林的典雅風貌。序言館前懸挂着一副楹聯:“彰教化功是館藏故事,得遊觀樂斯園秀新姿。”蘇州教育博物館館長葉敏介紹:“這副楹聯有兩層意蘊。其一,通過豐富的實物展示,闡述蘇州教育故事;其二,在此地,遊客可領略蘇州古典園林之美。這便是‘雙面繡’的另一重含義。”

蘇州教育博物館旨在深入挖掘蘇州教育發展曆程、廣泛收藏教育史料典籍、全面展示教育成就,蘊含着豐富的吳文化底蘊。博物館在有限的空間内,精心規劃布局了古代館、院士館、視聽館、體驗館等展館。

博物館有看頭 | 教育博物館裡藏着“巾箱本”

蘇州教育博物館

古代館東廂房展廳,通過運用先進的光影技術,生動地再現了《姑蘇繁華圖》中的教育場景與風貌,如“村塾授業”“書樓揮毫”“義學發蒙”“科舉府試”“狀元及第”等。名人館正中的孔子青銅塑像,由大陸著名雕塑家袁熙坤創作。東西兩側牆上展示的是泰伯、澹台滅明、言偃、範仲淹等蘇州著名教育家及教育人士的浮雕像和印章。此外,近代館、現代館等場館展示了近現代時期的各類學業成果,包括學習成績單、畢業證書、學費收據以及聘書等實物。

蘇州教育博物館藏品近2000件,其中最珍貴的當數《正誼書院小課》和清代袖珍書箱。

正誼書院建立于清同治六年,是清代福建省城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為閩浙總督左宗棠創立的“正誼書局”。《正誼書院小課》是正誼書院第九任院長朱珔手訂的學子詩集,其中有道光十二年狀元吳鐘駿、道光二十年榜眼馮桂芬、道光二十一年進士顧文彬等人的作品。插秧詞、聽蛙聲、踏水車、煮蠶豆、蠶桑詞、刈麥行……《正誼書院小課》中有不少農業題材的作品,生動地反映了農家生産生活場景。

博物館有看頭 | 教育博物館裡藏着“巾箱本”

《正誼書院小課》飼蠶詞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是對古代讀書人的刻闆印象。其實在北宋時期,蘇州教育已開始注重職業教育訓練。範仲淹創立蘇州府學,并邀請胡瑗擔任教授。胡瑗在執教過程中,設立了“經義”與“治事”兩個學齋。經義齋學習研究經學基本理論,治事齋專門學習農田、水利、軍事、天文、曆算等實學知識。“《正誼書院小課》的學子詩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以認識古代書院教育。”葉敏說,從此件藏品可見,古代書院培養人才同樣重視農業及其相關領域的知識,強調求學者須熟悉農事、了解農村、關心農民。

清代袖珍書箱,尺寸為24厘米×23厘米×17厘米,書箱面闆有“袖珍六經”四字,面闆内側寫有藏書目錄,含《四書朱子集注》《易經朱子本義》《詩經朱子集傳》等共40本藏書。箱内所藏書為線裝刻印本,開本10厘米×15厘米,這些藏書被稱為“巾箱本”。巾箱是古人裝頭巾用的小箧,“巾箱本”是古時刻印的版框開本極小的書本。巾箱本可放在衣袖之中,是以又稱為“袖珍本”。40本藏書字型雖小但字迹清晰,版心有書名、編次、頁碼、單魚尾,扉頁印有“文光堂六經全注”。

博物館有看頭 | 教育博物館裡藏着“巾箱本”

清代袖珍書箱

葉敏表示,未來,蘇州教育博物館将充分發揮深厚的文化底蘊優勢和豐富的館藏文物資源優勢,以博物館為平台,積極打造蘇州教育史料的收藏中心、蘇州教育文化的學術中心與傳播中心。

(江南時報記者 張梓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