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博物馆有看头 | 教育博物馆里藏着“巾箱本”

作者:江南时报

穿越市区的熙熙攘攘,漫步幽静街巷,行至柴园,坐落于此的苏州教育博物馆,与白墙黛瓦相互映衬。苏州教育博物馆于2017年开馆,是全国首家地市级教育博物馆。如同一幅“双面绣”,苏州教育博物馆既是一座园林,又是一座博物馆。

博物馆有看头 | 教育博物馆里藏着“巾箱本”

柴园

柴园初建于清道光年间,原为苏州“贵潘”家族潘曾琦的宅园。光绪年间,为浙江上虞柴安圃所得,修缮扩建后,人称“柴园”。这里汇聚了水榭楼台、假山花木,呈现出江南园林的典雅风貌。序言馆前悬挂着一副楹联:“彰教化功是馆藏故事,得游观乐斯园秀新姿。”苏州教育博物馆馆长叶敏介绍:“这副楹联有两层意蕴。其一,通过丰富的实物展示,阐述苏州教育故事;其二,在此地,游客可领略苏州古典园林之美。这便是‘双面绣’的另一重含义。”

苏州教育博物馆旨在深入挖掘苏州教育发展历程、广泛收藏教育史料典籍、全面展示教育成就,蕴含着丰富的吴文化底蕴。博物馆在有限的空间内,精心规划布局了古代馆、院士馆、视听馆、体验馆等展馆。

博物馆有看头 | 教育博物馆里藏着“巾箱本”

苏州教育博物馆

古代馆东厢房展厅,通过运用先进的光影技术,生动地再现了《姑苏繁华图》中的教育场景与风貌,如“村塾授业”“书楼挥毫”“义学发蒙”“科举府试”“状元及第”等。名人馆正中的孔子青铜塑像,由大陆著名雕塑家袁熙坤创作。东西两侧墙上展示的是泰伯、澹台灭明、言偃、范仲淹等苏州著名教育家及教育人士的浮雕像和印章。此外,近代馆、现代馆等场馆展示了近现代时期的各类学业成果,包括学习成绩单、毕业证书、学费收据以及聘书等实物。

苏州教育博物馆藏品近2000件,其中最珍贵的当数《正谊书院小课》和清代袖珍书箱。

正谊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六年,是清代福建省城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为闽浙总督左宗棠创立的“正谊书局”。《正谊书院小课》是正谊书院第九任院长朱珔手订的学子诗集,其中有道光十二年状元吴钟骏、道光二十年榜眼冯桂芬、道光二十一年进士顾文彬等人的作品。插秧词、听蛙声、踏水车、煮蚕豆、蚕桑词、刈麦行……《正谊书院小课》中有不少农业题材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农家生产生活场景。

博物馆有看头 | 教育博物馆里藏着“巾箱本”

《正谊书院小课》饲蚕词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对古代读书人的刻板印象。其实在北宋时期,苏州教育已开始注重职业培训。范仲淹创立苏州府学,并邀请胡瑗担任教授。胡瑗在执教过程中,设立了“经义”与“治事”两个学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治事斋专门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正谊书院小课》的学子诗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认识古代书院教育。”叶敏说,从此件藏品可见,古代书院培养人才同样重视农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强调求学者须熟悉农事、了解农村、关心农民。

清代袖珍书箱,尺寸为24厘米×23厘米×17厘米,书箱面板有“袖珍六经”四字,面板内侧写有藏书目录,含《四书朱子集注》《易经朱子本义》《诗经朱子集传》等共40本藏书。箱内所藏书为线装刻印本,开本10厘米×15厘米,这些藏书被称为“巾箱本”。巾箱是古人装头巾用的小箧,“巾箱本”是古时刻印的版框开本极小的书本。巾箱本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称为“袖珍本”。40本藏书字体虽小但字迹清晰,版心有书名、编次、页码、单鱼尾,扉页印有“文光堂六经全注”。

博物馆有看头 | 教育博物馆里藏着“巾箱本”

清代袖珍书箱

叶敏表示,未来,苏州教育博物馆将充分发挥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和丰富的馆藏文物资源优势,以博物馆为平台,积极打造苏州教育史料的收藏中心、苏州教育文化的学术中心与传播中心。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