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延續性護理是未來?

作者:醫學顧事紅藍融合
延續性護理是未來?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副司長邢若齊在答記者問時公布了一個資料,「目前,共計3000餘個醫療機構提供了7類60餘項醫療護理服務項目,患者在家即可獲得相應的護理服務。」

幾天後,國家衛健委舉辦的釋出會上,邢若齊公布了全國注冊護士數量,并闡述了目前護理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總的來說,臨床護理工作壓力也在日益增大。其表示,一方面老齡化社會程序加快,多數老年人存在多病共存情況,老年護理及老年有關慢性病護理的社會需求日益旺盛;另一方面,慢性病患者生存期不斷延長,對護理和康複需求不斷增加,醫療診療快速增長,住院服務量增加。

國家衛生健康委舉辦的以護士、護理為主題的釋出會上,網際網路護理、上門護理等關鍵詞屢被提及,其中在5月7日的釋出會上,除了闡述3000餘家醫療機構可提供居家護理項目外,在老年醫療護理方面,北京、山東、江蘇等地區,大量社會力量舉辦的護理院、護理站發揮明顯的作用。

延續性護理是未來?

延續性護理或已成為護理工作發展的新趨勢。

延續性護理(Continuity of Care)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旨在為患者提供連續、一緻和高品質的護理服務,跨越不同的健康照護環境,如從醫院到社群或家庭護理。這種護理模式強調在患者整個疾病治療和康複過程中,通過不同的健康照護提供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和協作,確定患者獲得連續性的醫療和護理服務。

1. 患者中心:延續性護理強調以患者的需求和偏好為中心,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確定患者在不同的護理環境中接受到一緻的治療和護理。

2. 跨領域協作:這種護理模式需要不同領域的健康照護專業人員之間的緊密協作,包括醫生、護士、康複專家和社群護理人員等,通過有效的溝通和資訊共享,為患者提供全面的護理。

3. 資訊流通:延續性護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患者健康資訊的流通。電子健康記錄(EHR)系統的使用,可以確定患者資訊的準确性和及時性,支援護理決策。

4. 患者教育與參與:教育患者和家庭成員,使他們了解疾病管理和健康維護的重要性,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護理計劃的制定和執行,是提高延續性護理效果的關鍵。

5. 品質與效果評估:定期評估護理品質和患者滿意度,對于持續改進延續性護理提供至關重要。這包括監測患者的健康狀況、護理計劃的執行情況以及患者和家庭的回報。

6. 挑戰與機遇:盡管延續性護理在理論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在實踐中面臨着多方面的挑戰,包括資源配置設定、健康照護系統的碎片化、專業人員之間的溝通障礙等。然而,随着技術的進步和健康照護模式的創新,延續性護理提供了改善患者護理體驗和健康結果的重要機遇。

綜上所述,延續性護理是一種全面、協調和個性化的護理模式,通過跨領域的協作和有效的資訊流通,為患者提供連續、一緻的高品質護理,是提高健康照護系統效率和患者滿意度的關鍵。

試想如果生病了,不用去醫院就可以提前找醫護咨詢、住院後仍可以有護士上門進行護理,你還會抱怨醫院讓患者不滿15天就出院嗎?

基于上述情況,健康界通過電話、設計問卷的形式,對二十餘位一線護士進行了訪談。意在了解目前各地不同等級醫療機構在網際網路護理方面的實施與落地情況,以及護士本身對上門護理的體驗與感受。

各省均不同程度開展「網際網路+護理」

多數護士仍有顧慮

訪談調研的二十餘位護士中,他們主要來自河南、福建、廣西、湖南、陝西、江西、山西、安徽、北京等9個省市地區。

我們發現,調研的醫療機構多數已開展「網際網路+護理」服務。據了解,福建泉州、湖南浏陽集裡醫院等基層醫療機構開設有上門護理服務,但多數一級及基層醫療機構卻少有觸及。

北京一家大三甲的護士告訴健康界,其雖頻繁接單「上門護理」,但較少通過自家醫院上門護理,目前其所在醫院還沒有開通網際網路護理服務,多是通過第三方平台開展的業務。

調研的醫療機構中,雖有超52%的醫療機構開設有網際網路+護理,但實際上73.68%的護士都表示很少進行過上門護理。

來自鄭州大三甲醫院的一位男護士表示,其免費上門護理過幾次,但也基于其與患者家屬早已熟識的情況下,他對上門護理的态度,一是表示沒時間,二是有安全問題的顧慮,「基本都是小醫院去做,主要為醫院拓展業務」。

在訪談的二十餘位護士中,在對上門護理的态度上,一方面有57.89%的護士認為上門護理可提升收入;另一方面,護理人士自身安全問題、醫療風險控制、收費支付機制等問題備受護士們關注。

延續性護理是未來?

拿河南舉例,2021年河南省開始進行「網際網路+護理」試點,目前二級及二級以上醫院基本開展了上門護理服務。

河南濟源二院做得相對較好,一個月訂單接近300單,焦作二院每月200 單左右;多數醫療機構的上門護理服務每月單量在十單左右,年度僅有百來單。據了解,焦作二院自2021年11月「上門護理」服務正式上線以來,截至2024年4月,已累計注冊護士149名;完成服務1226人次。

「想要盤活必須要有護理特色,例如焦作二院通過中藥藥浴,得以盤活上門護理服務。」除此之外,面對護士所擔心的自身安全問題,一是醫療機構為護士個人購買醫責險與意外保險;二是服務過程全程留痕,定位追蹤和一鍵報警;三是通過提高護士服務績效來促進服務積極性。

護士上門護理收入比工資都高

壯大護士隊伍,提升護理水準,護士收入不僅需要靠合理的績效配置設定提升,訪談中頻繁參與上門護理的護士,有的上門護理收入部分比工資都高,有的則在北京買了房或買車開餐館。

比如在訪談中的一些護士表示,「有時候上門護理服務收入比綜合工資高」。

上述來自北京大三甲醫院的護士表示,其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做上門護理,2017至2018年幾家第三方上門護理平台橫空出世,平台花重金吸引護士入駐,「護士隻要入駐平台接單便可以有120%-140%的補貼,早期一些護士拿着家裡或朋友的号,線上刷單,不少護士薅了平台不少羊毛」。

不過也正是早期入局,這位護士在2017-2019年的接單量超600單,再加上額外的,三年間接單量大概在1200單左右。但是如今護士變多,第三方平台也在增加,整體來說個體護士接單量不如從前,「現在平台不給推送單了,甚至把我們兼職護士的手機号給屏蔽了」。

當然也有全職幹的,上述北京三甲醫院護士表示,其「認識一位幹全職的護士,從2019年左右開始幹,每天收入2000不成問題,之前在四川的時候可能工資隻有兩三千,現在在北京買了兩輛車,雖說沒買房但今年開了個飯館」。

在訪談中,我們發現,護士在上門護理過程中,也會衍生一些其他服務,比如很多患者輸完液,下次不想去醫院開藥,護士可以收費代開;有時候會有一些減肥藥、輸注美白針的需求。

對于護士來說,上門護理不僅是收入變高了,還有獲得感的提升。焦作二院的一位三十年護齡的護士表示,「上門護理在滿足患者需求後,自身價值感會提升,傳統意識中的護士就是打點滴打針,現在不隻是滿足醫護服務,還可以延伸至家庭服務;除此之外,被患者信任感也有提升。」

還有很長路要走

目前全國各省市或多或少都有開展「網際網路+護理」,但有的剛起步,有的則未完全發揮作用。

一直在網際網路醫療領域的趙京生,早年「網際網路+護理」在廈門試點時,其便參與其中。

當時福建在廈門确定兩個醫療機構作為試點,趙京生作為其中一個試點的負責人,遇到廈門一家沒有醫療背景的國企,有很強烈的意願做一個區域性的上門護理平台,還給當地衛健委寫了方案。随後,衛健委組織各醫院開會讨論,結果,各大醫院都不願意「接招」。

一方面,廈門大三甲醫院門診量本身就大,護士很忙沒時間,另一方面各類風險管理、營運機制、甚至利潤如何配置設定的問題,都是「法無可依」的狀态。

醫院也有醫院的考量。趙京生回憶,當時整個廈門确實在積極推行「網際網路+」護理,也在積極尋找解決方案。

除了上門護理,當時試點醫院也歸納出一些其他的網際網路推動下的護理服務,比如廈門市第五醫院的護理部黃忠琴主任,就一直在規劃院外慢病管理;第二塊塊則是上門護理;第三塊則是一些專科特色院内外結合的接續性服務,像一些人流等手術的術後管理,随訪、複診等閉環管理。

當時廈門試點醫院借鑒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大二院」)及全國其他地方的模式,從營運模式上來看,要麼醫院自己派護士,自己出耗材,患者有需要就上門,但「收不了錢」。所有醫院的收費都要基于院内的醫保收費條目,哪怕是自費項目,沒有收費條目也收不了。

一時間,收費成為問題。當時唯一适合的政策就是家庭病房,但當時算了一筆賬後,發現這麼做也是「白投入,投入産出不成正比」。

後來,試點醫院也有探索根據護士職級醫院自主定價,「但護士服務加上交通費用,再加上保險費用,再加上治療的費用和耗材的費用,總共人均大概收到300~700不等,這個錢醫院還是收不了怎麼辦?」

醫院比較能接受的方案是與第三方平台合作,醫院負責專業能力範圍的診治和醫療品質管理,第三方平台負責專業營運和其他配套服務的提供。

但醫院出于風險角度考慮,後來也就免費為患者跑了幾單。

總的來看,在訪談調研的二十餘人後,我們發現目前上門護理服務仍多是由第三方平台開展,公立醫療機構雖有開展,但單量較少。除了醫療安全、護士自身安全顧慮,還有醫保是否打通、項目如何定價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