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家是如何衰敗的?魯迅肯定不會告訴你,因為說出來有點太丢人

作者:曦言說

說起魯迅,大家都知道他是現代文學之父,雖然出身封建的舊社會,但卻是那一代文人當中最早從壓迫和不公中生出反抗意識,批判社會黑暗,呼籲人們思想覺醒的文藝工作者之一,他的思想深入人心,哪怕是如今的中國人,仍然對他的遠見卓識贊歎不已。

不過,這樣一代大文豪的一生也是充滿了跌宕起伏。魯迅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他少年時經曆了家庭巨變,富裕的家境一夕間化為烏有,從這之後一直生活困苦,隻能拮據度日。但是,對于他家到底是如何衰敗的,他卻絕口不提,理由是太丢人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魯迅家是如何衰敗的?魯迅肯定不會告訴你,因為說出來有點太丢人

寒窗苦讀終發家

一切還得從魯迅的祖父周福清說起。周福清出生于清朝末年,他少年聰慧,愛好讀書,是以,當時三台門延請名師指點學子們的時候,他便趁機進修,學問得到了很好的積累和提升。

不過,這并不是他最終的目标,他的目标是科舉及第,改換門庭,是以,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有朝一日能高中皇榜、入朝為官。

要知道,自清朝建立以來,科舉制度就成了寒門學子或平民階級鯉魚躍龍門最直接、便捷的方法。這種制度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上升通道,使得無論出身如何,隻要有才華和努力,就有可能獲得功名和地位。

魯迅家是如何衰敗的?魯迅肯定不會告訴你,因為說出來有點太丢人

而且,獲得功名也往往意味着能夠進入官僚體系,獲得穩定的官職和俸祿。這對于許多家庭來說,是改善生活條件和提升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還能帶來一定的社會聲譽和尊重,使得個人在社會中擁有更高的地位和影響力。

是以,在古代以家族為機關的氏族體系中,子孫獲得功名是一件光耀門楣的事情,很多人終其一生,最終的人生目标不過就是能有個一官半職而已。

哪怕到了清朝末年,朝政腐敗、社會動蕩,很多人考取功名的思想仍然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著名的範進中舉的故事就是晚清人們思想意識的最好展現。

魯迅家是如何衰敗的?魯迅肯定不會告訴你,因為說出來有點太丢人

周福清也不例外,隻是他比較幸運,沒有像範進那樣考到垂垂老矣才中舉。他33歲高中進士,随後便被安排進翰林院任職,做了翰林院庶吉士。

在明清時期,翰林院庶吉士通常是從科舉考試高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的。他們作為皇帝的近臣,主要負責起草诏書、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職責,同時也是明内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

是以,翰林院庶吉士雖然不是正式的官職,但其卻是官員們通往更高官職的重要跳闆,周福清能坐到這個位子上,其實力也是可見一斑。

魯迅家是如何衰敗的?魯迅肯定不會告訴你,因為說出來有點太丢人

而周福清做官後,周家的經濟狀況也一度相對富裕,雖說不上大富大貴,但也算得上衣食無憂、小有家資。

然而,這種富裕狀态并沒有持續很久,因為周福清的官運并不順利,他性格偏執、口無遮攔,以至于他在官場中其實并不受歡迎。雖然他在江西金溪縣擔任過知事,但也未能借此機會給周家帶來顯著的财富增長。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周福清的一次失誤,這次失誤直接導緻周氏一族沒落了下來。那麼,他到底做了什麼,竟然造成了如此惡劣的後果?

魯迅家是如何衰敗的?魯迅肯定不會告訴你,因為說出來有點太丢人

執着功名遭反噬

說到底還是對功名利祿的執念造成的。周福清一朝高中得了這富貴,自然希望這富貴能夠一直存續下去,而對于一個家族來說,長久的維系家族榮耀和财富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由後世子孫繼續考取功名來維系,周福清就是考慮到這點,才會執着于讓自己的兒子讀書參加科舉。

因為家境不錯,是以他從小就将兒子周伯年,也就是魯迅的父親送進書塾讀書,目的就是希望周伯年能有所成就繼承家業,将家族發揚光大。

隻是,科舉雖然腐朽,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考中的,周伯年能力有限,就連鄉試都沒有考過。周福清得知消息後,心有不甘,便暗地裡用錢财疏通關系、賄賂考官,希望能獲得通融。

魯迅家是如何衰敗的?魯迅肯定不會告訴你,因為說出來有點太丢人

卻沒想到,他在官場中人情淡薄,前腳剛将錢财送去,後腳對方就拿着賄賂将他徇私舞弊的事情上報給了朝廷。

科舉徇私舞弊可是影響國家根基的大事,周福清這樣一個普通的官員為了私情擾亂科舉公正,自然免不了刑罰。于是,他被革去官職,下刑部獄,判“斬監候”。周家也被牽連,陷入了困境。

魯迅的父親周伯宜心與愧疚,沒多久也在病痛的折磨下去世了,周家為了營救周福清,不得不大量變賣祖産及家具,來上下打點監獄中的關系。幾番折騰下來,昔日的小康家庭早沒了往日的體面,隻能在困頓中讨生活,魯迅當時雖然年紀小,也不得不了解現實的殘酷。

魯迅家是如何衰敗的?魯迅肯定不會告訴你,因為說出來有點太丢人

家族沒落反自強

周家沒落後,魯迅的生活經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祖父下獄、父親病故,這些經曆在他的心靈上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創傷,曾經那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少爺,小小年紀為了生計,也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重擔。

為了避禍,魯迅先是被送到了舅舅家,後來家道衰落之後,有遷到了鄉下的婆婆家裡。在這段時期,他深刻體驗到了世态的炎涼和人情的淡薄,是以,他立誓自強,一定要擺脫這種被動的困境。

于是,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下,他毅然決然的赴日留學,學習醫術,希望能通過治病救人來改變國民的精神。

然而,在學習期間,他認識到單單醫治人的肉體并不能改變一個國家民族的面貌,是以,他決定棄醫從文,開始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筆來影響國民的思想。

魯迅家是如何衰敗的?魯迅肯定不會告訴你,因為說出來有點太丢人

回國後,魯迅積極參與文學活動,發表了多篇極具批判意味的小說、散文和雜文等作品,對大陸國民解放思想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魯迅的這番思想覺悟确實是世間少有,大概也是因為他覺悟高,是以才能從困境中逆流而上,這番勇氣非常值得當代人學習。

魯迅的一生,充滿了對于傳統束縛的批判和對不公的反抗,他通過自己的筆觸呼喚覺醒,照亮了那個時代的晦暗。

面對逆境,他沒有選擇沉淪或放棄,而是轉化為更強大的内在動力,激勵自己也啟迪他人。今天,魯迅的故事依然激勵着我們每一個人在困境中尋找成長的契機,用知識和勇氣去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