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作者:康石石

某上岸失敗的網友總結調劑人的三重奏是——

考研前:報這個學校怎麼了,擺怎麼了,大不了調劑。

出成績後:哎呀,沒考上,走調劑吧。調劑不就稍微難熬一點嗎 ?

開始準備調劑後:為什麼這麼多高分呀?調劑名額怎麼這麼少啊?這個學校今年不會爆了吧?嗚嗚嗚嗚嗚不會沒學上了吧?

每天都在萬念俱滅中夾雜着專業課沒看、英文問答沒準備的焦慮不安,連做夢都在給老師發郵件和找調劑,十分後悔為什麼當初不多考一點哪怕擦線進一志願。

夢醒時分,尤想當初,現在隻道:

擇校時心高氣傲,調劑時生死難料。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請回答1994》

一切還要從那天說起

考研分數公布後,學生開始經曆第一次大分流。

熱門專業的國家線越來越高,藝術類分數線雖然今年沒有漲幅,但逐漸推高的考研複試線,讓不少考研學子與夢中“情校”的複試失之交臂。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截自小紅書評論

搜尋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2024年進入複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發現進入複試的通行證甚至已至400分。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東華大學2023年碩士研究所學生招生考試進入複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東華大學2024年碩士研究所學生招生考試進入複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

過了心儀院校線的天選之子,可以準備複試;如果你沖破國家線,但還是惜敗于院校線,就要開始拼調劑了。

決定調劑選擇的,首先是AB區國家線。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圖源:央視新聞

初試分數過了A區國家線,選擇就更多一些。分數在AB區國家線之間,就隻能去B區院校。B區大體包括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的中西部院校,分數更低,專業收留心碎考研人。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截自抖音評論

調劑是社恐的地獄。調劑資訊分散在各個學校官網,你需要趁着調劑系統還沒開,迅速選出“備胎”學校,主動詢問招生辦是否接受調劑,來争取一個複試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關系成敗的不僅有初試分數和國家線,更有你的大學出身、第一志願報考學校,以及全靠玄學的運氣。

前段時間康石石聽北京某藝術設計專業非常不錯的院校導師說了這樣一個消息,聽了以後真的很心疼今年的考生。

“今年調劑錄取達到了59:1,申請人數較去年和前年幾乎翻了三倍”。

具體篩選方案比往年更嚴格。今年,聽說隻考慮藝術類院校排名前20、985大學畢業生,并且還有初試成績要求。

可能,有人又要“噴”了。學校這麼做,是“歧視”,太不公平了吧!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其實,面對如此多的調劑生申請,你還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嗎?考研調劑的主動權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高校手裡的,而不是考生手裡。

而最終這59:1,競争太激烈,且導師名額有限,手裡已有推免生名額。

是以說,今年考研調劑真的很難,遠超大家的想象。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截自小紅書評論

背後的故事

最近有一部印度電影叫《12年級的失敗》,描述窮小子馬諾傑在公務員考試中屢敗屢戰,最終逆天改命。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圖源:豆瓣 《12年級的失敗》

印度公務員考試,這場與中國國考性質相當的選拔,被很多人評為“全世界最殘酷的考試”。2022年,超113萬名印度考生報名考公,最終隻有933人成功上岸。錄取率1217:1,都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了,是千軍萬馬走鋼絲。

說回我們調劑的比例,對比印度是小巫見大巫了,但有一點都是一樣的——池子裡的人太多了太多了,但坑位相對少得可憐。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圖源:unsplash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為了解決經濟危機、就業困難、學生失業,國家從1999年起首次大學擴招,高校招生人數比上一年增長近50%。

此後的2003年、2009年、2020年分别因“非典”、“2008金融危機”、“新冠疫情”等經濟、醫療公共事件,繼續将本碩擴招作為“就業稻草”。多年來,在挽救眼前失業人群這件事上,本碩士學位可謂是勤勤懇懇地貢獻了己之所能。

但它同樣引來不少讓人擔憂的事。

現在大環境導緻我們仍處于一種消化擴招的階段,那麼湧入升學賽道的人太多,直接或間接導緻:

複試分數線都到400分了;

調劑也有很多高分下場了;

學校招生有足夠挑剔的餘地了;

資源壓縮,研究所學生宿舍不夠分了;

學校“沒錢了”,取消統招生獎學金;

學曆含金量下滑;

躲過了先前的失業潮,逃不掉畢業的就業難;

......

牽一發而動全身。

不僅國内的考研賽道,放到留學市場上同樣如此。英國卡list這種事在留學生還少的時候是根本不存在的,那時候英國學校對國内也不了解,他們更多考量你成績是否優秀,是否适合你要申的專業,以及cv整體情況,也沒有偏愛211、985之說。

随着中國留學申請量的暴增,加之英國也對中國學校整體情況有了更系統的了解,是以有了針對不同學校,錄取分數要求不同,進一步發展,變成了現在的卡list。

包括如今申請港校也是,可能很多年前雙非上港大的人生逆襲案例比較多,但現在港大對學生大學背景和績點卡得越來越嚴,從近幾年錄取結果看,港大更偏愛985/211院校背景、均分85+的學生。

整個社會就像一個氣球慢慢膨脹起來。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圖源:香港大學

往好的方面想

往好的方面想,經濟有波動周期,有繁榮有衰退,有蕭條也有複蘇。現在人類正進入一個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新科技大發展的時代,世界在未來二三十年裡面可能會發生前所未有的巨變,或許會産生一大批新的就業崗位,讓緊繃的社會迎來喘息的一天。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阿甘正傳》

往近處想,關于調劑失敗後的選擇,對于大部分同學來說,無非兩條路。

有的同學決定二戰三戰,不上岸不罷休。或許這個決定并不是内心的聲音,隻是對安全感的向往。

這讓康石石想到了“社會時鐘”。

在大陸,這個概念是很強烈的,大多數人會按照“社會時鐘”走完自己的一生,尤其在20雖至30歲這個階段展現的更為明顯。

大學畢業後,考研、找工作、結婚、生子,這一切仿佛被按了加速鍵一樣,隻有完成這些後,感覺人生才算穩定下來,然後繼續工作、教育子女、贍養老人。如果哪個環節沒有跟上社會的節奏,往往會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負面評價。

是以很多遵循“社會時鐘”的人,考研上岸失敗後,可能就二戰、三戰了,或許會有“我雖然沒有工作,但我在為讀書而努力”的心理安慰。

但是,同學們,二戰三戰能上岸的人,都是有狠心的。扪心自問,離開學校環境在家學習,能堅持365天有360天雷打不動六點起零點睡嗎?能克制住自己不玩手機嗎?能眼瞅着朋友圈裡的同學考研考公上岸成功、出去聚餐旅遊、順利留學而不焦慮嗎?

除非你底子特别好,去年就差一分,今年努努力把這一分填上;如果不是,且沒有如上所說的“狠心”,動不動随地大小擺,說實話,二戰三戰,不見得能上。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Legal high》

有人說,那我們打破“社會時鐘”,去“逆時鐘”吧!人生是曠野啊!可是康石石同樣勸大家不要頭腦發熱跟風冒險,因為我擔心你沒有一把牢固可靠的“黃金鋤頭”去開拓自己的人生。

那怎麼辦呢?我隻能調劑失敗後停在原地破防嗎?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當然不是。我們可以折中啊,去手動調整自己的“社會時鐘”。我們一定要在21歲考上研究所學生嗎?我們先去另一條路——上班攢攢社會經驗呢?

可能有的同學讀研是害怕工作,有的同學讀書就是功利地想要那張研究所學生學位證,但康石石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大家,上班幾年後再回看當初對那張文憑的執着,會發現心态變了。

有的人會上了幾年班發現自己并不适合讀書,對升學這件事看淡了;有的人經過上班的沉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再次回到學生身份去讀書。

康石石有個朋友在工作之後重返校園,她說觀察周圍直升上來的小朋友們,會抱怨導師布置的任務太重,不懂學生課業的辛苦雲雲,但是讀研對于已經工作了好幾年的她來說,真的太快樂了。她更加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想進什麼行業。

你為什麼,調劑失敗了?

圖源:pixabay

當然,工作後考上研究所學生的也不是一件容易且一舉上岸的事,也可以像康石石學生W同學,選擇申請國外留學,把工作十年攢的錢拿去出國,在結束倫藝一年三個月的服務設計課程後,她背着空蕩蕩的錢包在英國街頭尋找工作時,感覺到的不是不安、也不是後悔。

“恰恰相反,”她說,“我的心靈從未如此充實過,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在被認為早該躺平的高齡仍然充滿無限可能,未來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要做。”

最後,突然想到了《長安三萬裡》的電影結尾,當流放的船舶行至古白帝城,李白接到了來自朝廷的特赦令,得知赦免消息的李白不禁狂喜,調轉船頭之際,一首詩已回蕩在長江兩岸: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大喊出的一句“輕舟已過萬重山”,讓人不禁潸然淚下。

對此,某平台一位網友的高贊評論說:

“小時候覺得忘帶作業是天大的事,高中的時候覺得考不上大學是天大的事,戀愛的時候覺得和喜歡的人分開是天大的事。

但現在回頭看看,那些難以跨過的山,其實都已經跨過了。以為不能接受的,也都接受了。生活充滿了選擇,遺憾也不過是常态。”

或許年少輕狂時,我們都與李白和高适一樣,意氣風發,而幾個十年之後,或許才能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真正意義,過去那些不完美的結局不過是過往雲煙。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保研、藝術留學,或有更多關于背景提升、申博相關、作品集創作的問題,歡迎向我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