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作者:康石石

某上岸失败的网友总结调剂人的三重奏是——

考研前:报这个学校怎么了,摆怎么了,大不了调剂。

出成绩后:哎呀,没考上,走调剂吧。调剂不就稍微难熬一点吗 ?

开始准备调剂后:为什么这么多高分呀?调剂名额怎么这么少啊?这个学校今年不会爆了吧?呜呜呜呜呜不会没学上了吧?

每天都在万念俱灭中夹杂着专业课没看、英文问答没准备的焦虑不安,连做梦都在给老师发邮件和找调剂,十分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多考一点哪怕擦线进一志愿。

梦醒时分,尤想当初,现在只道:

择校时心高气傲,调剂时生死难料。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请回答1994》

一切还要从那天说起

考研分数公布后,学生开始经历第一次大分流。

热门专业的国家线越来越高,艺术类分数线虽然今年没有涨幅,但逐渐推高的考研复试线,让不少考研学子与梦中“情校”的复试失之交臂。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截自小红书评论

搜索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24年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发现进入复试的通行证甚至已至400分。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东华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东华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过了心仪院校线的天选之子,可以准备复试;如果你冲破国家线,但还是惜败于院校线,就要开始拼调剂了。

决定调剂选择的,首先是AB区国家线。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图源:央视新闻

初试分数过了A区国家线,选择就更多一些。分数在AB区国家线之间,就只能去B区院校。B区大体包括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中西部院校,分数更低,专业收留心碎考研人。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截自抖音评论

调剂是社恐的地狱。调剂信息分散在各个学校官网,你需要趁着调剂系统还没开,迅速选出“备胎”学校,主动询问招生办是否接受调剂,来争取一个复试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关系成败的不仅有初试分数和国家线,更有你的本科出身、第一志愿报考学校,以及全靠玄学的运气。

前段时间康石石听北京某艺术设计专业非常不错的院校导师说了这样一个消息,听了以后真的很心疼今年的考生。

“今年调剂录取达到了59:1,申请人数较去年和前年几乎翻了三倍”。

具体筛选方案比往年更严格。今年,听说只考虑艺术类院校排名前20、985大学毕业生,并且还有初试成绩要求。

可能,有人又要“喷”了。学校这么做,是“歧视”,太不公平了吧!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其实,面对如此多的调剂生申请,你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考研调剂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高校手里的,而不是考生手里。

而最终这59:1,竞争太激烈,且导师名额有限,手里已有推免生名额。

所以说,今年考研调剂真的很难,远超大家的想象。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截自小红书评论

背后的故事

最近有一部印度电影叫《12年级的失败》,描述穷小子马诺杰在公务员考试中屡败屡战,最终逆天改命。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图源:豆瓣 《12年级的失败》

印度公务员考试,这场与中国国考性质相当的选拔,被很多人评为“全世界最残酷的考试”。2022年,超113万名印度考生报名考公,最终只有933人成功上岸。录取率1217:1,都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是千军万马走钢丝。

说回我们调剂的比例,对比印度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有一点都是一样的——池子里的人太多了太多了,但坑位相对少得可怜。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图源:unsplash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就业困难、学生失业,国家从1999年起首次本科扩招,高校招生人数比上一年增长近50%。

此后的2003年、2009年、2020年分别因“非典”、“2008金融危机”、“新冠疫情”等经济、医疗公共事件,继续将本硕扩招作为“就业稻草”。多年来,在挽救眼前失业人群这件事上,本硕士学位可谓是勤勤恳恳地贡献了己之所能。

但它同样引来不少让人担忧的事。

现在大环境导致我们仍处于一种消化扩招的阶段,那么涌入升学赛道的人太多,直接或间接导致:

复试分数线都到400分了;

调剂也有很多高分下场了;

学校招生有足够挑剔的余地了;

资源压缩,研究生宿舍不够分了;

学校“没钱了”,取消统招生奖学金;

学历含金量下滑;

躲过了先前的失业潮,逃不掉毕业的就业难;

......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仅国内的考研赛道,放到留学市场上同样如此。英国卡list这种事在留学生还少的时候是根本不存在的,那时候英国学校对国内也不了解,他们更多考量你成绩是否优秀,是否适合你要申的专业,以及cv整体情况,也没有偏爱211、985之说。

随着中国留学申请量的暴增,加之英国也对中国学校整体情况有了更系统的了解,所以有了针对不同学校,录取分数要求不同,进一步发展,变成了现在的卡list。

包括如今申请港校也是,可能很多年前双非上港大的人生逆袭案例比较多,但现在港大对学生本科背景和绩点卡得越来越严,从近几年录取结果看,港大更偏爱985/211院校背景、均分85+的学生。

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气球慢慢膨胀起来。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图源:香港大学

往好的方面想

往好的方面想,经济有波动周期,有繁荣有衰退,有萧条也有复苏。现在人类正进入一个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新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世界在未来二三十年里面可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或许会产生一大批新的就业岗位,让紧绷的社会迎来喘息的一天。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阿甘正传》

往近处想,关于调剂失败后的选择,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无非两条路。

有的同学决定二战三战,不上岸不罢休。或许这个决定并不是内心的声音,只是对安全感的向往。

这让康石石想到了“社会时钟”。

在大陆,这个概念是很强烈的,大多数人会按照“社会时钟”走完自己的一生,尤其在20虽至30岁这个阶段体现的更为明显。

大学毕业后,考研、找工作、结婚、生子,这一切仿佛被按了加速键一样,只有完成这些后,感觉人生才算稳定下来,然后继续工作、教育子女、赡养老人。如果哪个环节没有跟上社会的节奏,往往会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负面评价。

因此很多遵循“社会时钟”的人,考研上岸失败后,可能就二战、三战了,或许会有“我虽然没有工作,但我在为读书而努力”的心理安慰。

但是,同学们,二战三战能上岸的人,都是有狠心的。扪心自问,离开学校环境在家学习,能坚持365天有360天雷打不动六点起零点睡吗?能克制住自己不玩手机吗?能眼瞅着朋友圈里的同学考研考公上岸成功、出去聚餐旅游、顺利留学而不焦虑吗?

除非你底子特别好,去年就差一分,今年努努力把这一分填上;如果不是,且没有如上所说的“狠心”,动不动随地大小摆,说实话,二战三战,不见得能上。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Legal high》

有人说,那我们打破“社会时钟”,去“逆时钟”吧!人生是旷野啊!可是康石石同样劝大家不要头脑发热跟风冒险,因为我担心你没有一把牢固可靠的“黄金锄头”去开拓自己的人生。

那怎么办呢?我只能调剂失败后停在原地破防吗?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当然不是。我们可以折中啊,去手动调整自己的“社会时钟”。我们一定要在21岁考上研究生吗?我们先去另一条路——上班攒攒社会经验呢?

可能有的同学读研是害怕工作,有的同学读书就是功利地想要那张研究生学位证,但康石石以过来人的经验告诉大家,上班几年后再回看当初对那张文凭的执着,会发现心态变了。

有的人会上了几年班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读书,对升学这件事看淡了;有的人经过上班的沉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再次回到学生身份去读书。

康石石有个朋友在工作之后重返校园,她说观察周围直升上来的小朋友们,会抱怨导师布置的任务太重,不懂学生课业的辛苦云云,但是读研对于已经工作了好几年的她来说,真的太快乐了。她更加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想进什么行业。

你为什么,调剂失败了?

图源:pixabay

当然,工作后考上研究生的也不是一件容易且一举上岸的事,也可以像康石石学生W同学,选择申请国外留学,把工作十年攒的钱拿去出国,在结束伦艺一年三个月的服务设计课程后,她背着空荡荡的钱包在英国街头寻找工作时,感觉到的不是不安、也不是后悔。

“恰恰相反,”她说,“我的心灵从未如此充实过,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在被认为早该躺平的高龄仍然充满无限可能,未来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

最后,突然想到了《长安三万里》的电影结尾,当流放的船舶行至古白帝城,李白接到了来自朝廷的特赦令,得知赦免消息的李白不禁狂喜,调转船头之际,一首诗已回荡在长江两岸: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大喊出的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对此,某平台一位网友的高赞评论说:

“小时候觉得忘带作业是天大的事,高中的时候觉得考不上大学是天大的事,恋爱的时候觉得和喜欢的人分开是天大的事。

但现在回头看看,那些难以跨过的山,其实都已经跨过了。以为不能接受的,也都接受了。生活充满了选择,遗憾也不过是常态。”

或许年少轻狂时,我们都与李白和高适一样,意气风发,而几个十年之后,或许才能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真正意义,过去那些不完美的结局不过是过往云烟。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保研、艺术留学,或有更多关于背景提升、申博相关、作品集创作的问题,欢迎向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