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流金歲月 | 青岩

作者:天眼新聞
流金歲月 | 青岩

青岩,因附近多青色岩峰而得名,明清兩代軍事重鎮。是貴州四大古鎮(貴陽花溪區青岩、黔東南鎮遠、赤水市丙安、錦屏縣隆裡)之一,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也是貴陽曆史的縮影,以豐富的文化底蘊跻身四大古鎮之列。

青岩位于貴陽市花溪區南部。這裡有九寺八廟五閣二祠一宮二堂一院一樓一府等曆史遺迹百處以上。最早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原為軍事屯堡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這裡是貴州狀元趙以炯和貴州辛亥革命先驅平剛的家鄉。曆史上,這裡曾經發生過許多戰役。

初夏雨後的清晨,我攜着涼爽的淺夏晨風,身披似紗般薄薄的霧霭,踏着一天的美好期許,來到青岩古鎮。

雨後清晨古鎮的漫步,尋找難得的甯靜。眼前綠水青山,山水相融,看古鎮導遊圖,有東門城牆、古城牆、狀元府、有待閣、龍泉寺、北城門、定廣門、石牌坊、南城牆望風亭、茶馬古道、周王室孝媳劉氏節孝坊、定廣湖、龍井等四十多個景點;走特色村寨、體驗民族傳統服飾、尋迹非遺文化、品嘗當地酸辣美食、欣賞自然山水……人間煙火與詩情畫意相得益彰。

貴州,不僅有壯麗的山水風光,還有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苗族、侗族、布依族、彜族、仡佬族、水族等17個少數民族世居于此。千百年來,貴州各族人民與山相安生、與水共流長,共同創造多姿多彩的山地文明,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自然與人文交織,繪就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山水與人文深度融合,勾勒貴州旅遊新貌。

青岩古鎮多次擴建,觸摸土城垣改為石牆的牆體,走在用石鋪砌的街面小巷;擡頭仰望藍天,澄淨、蔚藍、透明。暢想建設于懸崖上的四周城牆和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形成了四條正街,二十六條小巷。此時,鳥兒一群接一群地滑翔于蒼穹之上,時而穿梭于樹梢之間,藍天白雲為它們做伴,它們究竟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我也不知道,不禁領悟生命的真谛,古鎮向我展示着飽經風霜的漫漫年輪。撫摸着粗糙的百年石牆,沉思着它随着生命的年輪一次又一次地交錯更替,古鎮文化傳承從未停止。

整個青岩古鎮幾乎用石頭砌成,石闆房、石頭牆、石坊、石街和石巷,故又稱其為“石頭城”。明初,設立屯堡,因地理位置特殊,曾作為軍事要塞。古鎮内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檐相間。古鎮的建築依山就勢,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藝精湛,蘊含着許多神話傳說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令人歎為觀止。悠悠古韻,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

走着,雖沒有燦爛耀眼的陽光陪伴,卻有一路鳥鳴,薄霧籠罩,千年古樹的同行,來到青岩古鎮書院,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氛圍濃郁!

現存的青岩書院,是過去的班氏土司的衙門。在清代中期,班氏土司強占文昌閣,被當地李、趙、張等家族聯名上訴,最終班氏被迫搬出文昌閣,還将班氏土司衙門讓了出來。于是,青岩的世家大族就将班氏土司衙門改為了書院,為青岩古鎮和貴陽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在青岩的家族之中,趙氏最為顯眼。趙氏為書香門第世家,非常重視文化。其家族在青岩古鎮湧現諸多的文化名人,整個清代,青岩趙氏有舉人11人,進士及第5人,狀元1人,貢生、武生、廪生、拔貢、優增生、國學生、摩生等30多人,可謂科甲頂秀之家。

1855年,石達開帶領西征的太平軍攻入貴陽,開始進攻青岩。然而,青岩城十分堅固,趙以炯的父親趙國澍帶領青岩兵民擊退了石達開的六次進攻。最終,石達開放棄青岩,向安順而去。清廷因趙國澍對地方防務有功,将之升為青岩鎮團務總理、按察使銜等。

向古鎮深處走去,石砌的民居、圍牆、櫃台、庭院。鎮容布局沿襲明、清格局,儲存完好的朝門、腰門以及瓦屋面、重檐懸山、花木門,展現了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青岩油杉保護區有地球上僅存的青岩油杉活立木9000餘株盡收眼底。

青岩古鎮臨街的鋪面,多是木結構或磚木結構的小屋,屋頂蓋着青瓦,門前挂着招牌、幌子,從前在客棧門前還懸挂“雞鳴早看天,未晚早投宿”的燈籠。

青岩古鎮大戶人家的院落并不十分闊綽,一般是三合院,有小朝門、石院壩、花壇、石凳、小軒窗,簡樸、甯靜而有書香氣。小巷住着尋常百姓人家,巷子兩邊的牆多用毛石堆砌或用土築,牆上布滿綠草、青苔,偶爾伸出幾枝花果,恬淡而有山野味,顯得年代相當久遠。

象鼻木雕在青岩古鎮民居十分多見。大多用于房前挑檐枋,挑檐枋是需要承重的,将其雕成象鼻形,無疑是力量的展現。青岩民居的木柱子,其斷面有圓形的,有方形的,還有方形抹角的。圓形、方形稱圓柱、方柱,而方形抹角則被稱為“芝麻柱”,原因是其柱形酷似芝麻稈。“芝麻柱”除具有一定的線條美外,還反映出人們的“多子多福”“步步高升”的美好祈願。

青岩民居,多建腰門,其門鬥和拉手頗有學問。許多人家的上門鬥,着意雕成桃子形、如意形,或者虎頭形、牛角形。拉手有的做成葫蘆形、石榴形或者祥雲形、如意形。俗稱“打門錘”的大門門簪,或者雕刻乾卦、坤卦,或者雕刻牡丹、葵花。大門楹,雕刻桃子、石榴、祥雲、如意或龍鳳等圖案,被譽稱為“門龍”。

停步與古鎮居民聊聊民間習俗,每年正月間的舞龍、跳花燈、正月初九至二十的苗族跳場,正月十五的龍燈活動,還有農曆五月初五的“遊百病”,場面都十分熱鬧 。此外, 還有放“孔明燈”、放“水耗子”、放“寶鼎”……

青岩古城樓巍峨,石闆街悠長,古寺廟恢宏,石碑坊精美,古民房錯落,古油杉參天……處處散發出悠遠古樸的神韻。

近代以來,青岩古鎮成為了衆多名人故裡。民國時期,青岩古鎮第一名人就是平剛。平剛(1878年—1951年),字少璜,出生于青岩鎮歪腳村。他于1905年赴日本學習法律,後加入同盟會,被譽為“貴州剪辮第一人”。武昌起義後,他擔任樞密院樞密員、衆議院秘書長、大元帥府秘書等職,起草過《大漢軍政府三個月期間之約章》。年老時候,平剛辭官,居住貴陽,寫下了《貴州革命先烈事略》一書,是研究貴州辛亥革命的寶貴史料。

全面抗戰爆發後,貴州成為大後方,許多企業、學校等搬遷到此。浙江大學、貴陽女子師範學校、女師附中、鄉村師範學校等曾經遷徙到青岩,其中浙江大學的教室、圖書館、辦公室設在龍泉寺,學生住在慈雲寺西遷到了龍泉寺。青岩古鎮為中國的後方教育的穩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時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置點,将革命幹部家屬遷徙到青岩,其中就包括周恩來的父親周懋臣、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和博古的家屬等。

傍晚漸漸湧起的薄霧,似雲、如紗,為古鎮石闆房、石頭牆、石坊、石街和石巷,花草樹木、山川溪流披上一層銀白色的薄紗。華燈初上,璀璨迷人,遊客們在石闆房、石頭牆、石坊、石街和石巷間漫步、擺拍,好不惬意。

青岩古鎮不僅擁有豐富的曆史文化,還是貴陽美食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有青岩鹵豬腳、青岩玫瑰糖、糕粑稀飯、糖畫、豆腐圓子、青岩雞辣角、米豆腐等,其中以青岩鹵豬腳最為有名。很多遊客來青岩古鎮,慕名而來品嘗這裡的美食。但如果僅僅為了品嘗美食而來,會顯得單調。隻有了解青岩的曆史人文,才能夠發現青岩古鎮的魅力。

遊走在小巷深處,繁華古鎮春深夏淺,時光溫柔,遠山如黛。光陰在青岩古鎮的信箋上,綠蔭鮮亮滿枝,漫過石闆房、石頭牆、石坊、石街石巷和庭院。霧漸漸濃了,視線漸漸在模糊,一切景物都變得若隐若現,似有似無。青岩油杉樹下,歲月如夢,古鎮醉了我,緣來如初見,與你坐春秋,随你踏天涯。約往事賞閱,邀光陰來坐,給自己一份歡喜,還歲月一份明媚,一日看盡古鎮百年悲喜。

文/秦輝

編輯/陳江南

二審/姚曼

三審/黃蔚 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