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擦耳岩:被歲月塵封的曆史文化重鎮‖蔣劍康

作者:方志四川

擦耳岩

被歲月塵封的曆史文化重鎮

蔣劍康

【曆史文化】擦耳岩:被歲月塵封的曆史文化重鎮‖蔣劍康

四川雙流擦耳岩西安廊橋(伊莎貝拉·伯德攝于1896年)

成都城西邊,過雙流彭鎮老茶館大橋5公裡,就是岷江邊的擦耳岩,現屬彭鎮金橋社群。“擦耳岩”是清朝名将楊遇春回崇州探親,過河時不慎摔跤擦破耳朵留下的名字。

這裡是李冰修都江堰前古蜀國的岷江水運碼頭,是成都南下絲綢之路的交通節點;這裡有不用人撐船劃槳、借用河水流動之力駕船擺渡的天府神奇古渡,有揚名海外的中國名勝廊橋……可惜的是,擦耳岩這座曆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鎮,被歲月塵封在了岷江邊,現還剩老街一隅。

古蜀國岷江水運碼頭

擦耳岩的曆史,要上溯到李冰修都江堰帶二江水于成都前,那時成都還沒有可載物行船的水道,擦耳岩就是古蜀國中心成都到岷江最近的水運碼頭。河流是人類社會最早期的天然水道,岷江與沱江彙入長江,構成了古蜀國對外交往交流水上交通網絡,這是古蜀國非常優越的水上交通大道。四川博物院“閉而不塞”欄目展示:“長江水道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成為溝通四川盆地與長江流域其他地區的交通大動脈”。岷江是長江上遊直通舟楫的水道,這就是說,岷江水道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是古蜀對外交往的交通大動脈了。擦耳岩作為岷江水道體系的水運碼頭,說明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存在,迄今已有三四千年了。

古蜀國盛産絲綢,成都是古蜀絲綢生産的主要中心之地,古蜀人帶着絲綢通過岷江等水道出去,一路在宜賓上岸,經雲南去印天竺,形成通往中西亞等國的絲綢之路;一路順長江而下去長江中下遊,形成與中原等地區的交往線路。三星堆金沙遺址文物文化對外交流,主要就是通過岷江等水道與蜀外聯系的。

擦耳岩作為古蜀中心成都最近的岷江水運碼頭,在李冰修都江堰前就經曆了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對外交往交流。其間經曆的大事件,有蜀國通過岷江與巴國之戰,秦司馬錯率衆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順岷江如長江而下的“浮江伐楚”之戰。擦耳岩岷江水碼頭,在古蜀國時代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作用,其曆史地位非常重要。

擦耳岩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李冰修都江堰前的漫長年代裡,一直在岷江邊發揮着水運碼頭的重要作用。20世紀,擦耳岩出土了兩件文物,一件是大戶人家的大銅壺,另一件為修船補船用的銅染具(熬膠爐)。擦耳岩附近高地還出現了大量的墓群和一座陪葬傭墓,這些都證明,擦耳岩是古蜀國時期的岷江水運碼頭城鎮聚落。

李冰修都江堰帶二江水于成都後,成都慢慢有了通航水道,水運走黃龍溪入岷江,不再走擦耳岩碼頭了,擦耳岩的水碼頭作用逐漸消失,成了單純的岷江過河大渡口。

擦耳岩這段古蜀岷江水運碼頭曆史,是在古蜀國中發揮着重要水道交通作用的曆史,是研究古蜀岷江水道交通曆史的抓手和眼。雖被歲月塵封在岷江邊,現終于被考察挖掘出來了。

中國神奇古渡名勝廊橋

岷江金馬河像一把大鍘刀,齊刷刷把川西壩子從中切開,分割成了河東、河西兩大塊,擦耳岩就成了東邊成都通往西邊崇州大邑邛崃最捷徑的過河要道口。修都江堰後,岷江金馬河(外江)就成了分水排洪的母親河,形成了夏秋豐水擺渡,冬春枯水搭橋的過河特征。

擦耳岩河口,夏秋上遊雨季水大,水流湍急惡浪多險,是極不适應撐船劃槳擺渡的。但這裡是崇州大邑邛崃去成都的捷徑路口,過河人多,請求擺渡強烈。是以,擦耳岩船工不得不探尋新的安全擺渡方法。經過多年的探索,終于找到了一種新的駕船擺渡模式,這就是:冬季枯水時,在河的上遊建一大馬槎,套一根長竹繩于上,長長的竹繩順河而下,繩頭牽挂在渡船頭上。夏秋豐水擺渡時,渡船就不會被河水沖走,船尾有一把長橹伸到河裡,借急流的沖擊力,就可駕船擺渡了。這種“筰索吊船 借力駕船”方式,簡單科學實用。

擦耳岩擺渡一直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适應汽車過渡的需要,将竹篾繩改為鋼絲繩,木船改成了鋼船,沒有機器功力,還是原駕船擺渡方式原理,擦耳岩成了汽車渡,而且一船能載三輛老解放牌汽車過河,擦耳岩人把借用大自然河流之力駕船擺渡的原理方式發揮到了極緻。擺渡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擦耳大橋建起後才停運。

擦耳岩古渡尊崇自然,利用自然之力駕船擺渡的原理方式,為天府勞動人民智慧結晶,古渡如同都江堰一樣智慧滿滿,為岷江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又一經典。

盡管擦耳岩擺渡給人們帶來友善,但比起橋的風雨無阻日夜可行來說,人們還是盼望有橋。清朝晚期,擦耳岩終于建起了一座有48間樓約200米長的廊橋,取名“四川雙流縣擦耳岩西安大橋”。可惜的是,數年後的1896年夏,廊橋被大水沖毀。幸運的是,這年春,英國一位65歲的女作家攝影師伊莎貝拉·伯德邂逅廊橋,為廊橋留下了珍貴照片。後來,照片被載入清末中國的第一本《中國名勝》畫冊,畫冊交流到海外,并參加了1915年美國的巴拿馬博覽會。廊橋也随畫冊揚名于世界,日本學者還曾持廊橋照片來雙流考察。

擦耳岩,是一座塵封在岷江邊曆史文化底蘊深厚、風景唯美的古鎮。

敬告:本文已經成都日報授權轉載,未經原發媒體成都日報授權,請勿轉載!

來源:《成都日報》2024年5月7日第8版

作者:蔣劍康

繼續閱讀